奶奶葬礼结束,大伯送走最后一波客人,从此以后他再也没回过老家

静念情长 2025-03-26 17:39:04

十年后的春节,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满头白发的他,步履蹒跚地走进院子,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就是我的大伯,十年了,他终于回来了。可这十年间,他为何从未踏足这片故土?这一切,都要从奶奶的葬礼说起。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医院的走廊里弥漫着刺鼻的消毒水味。父亲接到电话,得知奶奶病危的消息,声音颤抖地告诉了大伯。远在边疆的大伯心急如焚,立刻启程赶回老家。奶奶弥留之际,一直在昏迷中喃喃自语。医生说,她可能在等人,在等她远方的儿子。

深夜十一点,病房的门被推开,风尘仆仆的大伯出现在奶奶床前。“妈,儿子回来了。”大伯哽咽着跪在床边,握住奶奶的手。仿佛听到了呼唤,奶奶微微动了动手指,眼角滑落一滴泪水。就在那一刻,监护仪的警报声划破了寂静的病房。奶奶,最终还是没能等到和儿子说上一句话。

奶奶走得很安详,按照习俗要停灵三天。乡亲们络绎不绝地前来吊唁,他们回忆起奶奶的种种善举。村长哽咽着说,当年他家揭不开锅,是奶奶偷偷送去了粮食。灵堂前,大伯跪在地上,不停地往火盆里添着纸钱。他五十多岁的年纪,几天奔波劳碌,身心俱疲。葬礼前一天傍晚,他终于支撑不住,晕倒在地。

葬礼那天,阳光明媚,送葬队伍绵延数百米。大伯作为长子,披麻戴孝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每走十步就要回头磕头。到了墓地,他第一个拿起铁锹,将泥土一锹一锹地填埋在奶奶的棺木上。当奶奶的棺木与爷爷的合葬在一起后,所有人朝着坟墓,整整齐齐地磕了三个响头。

回到家中的宴席上,大伯强打精神,带着父亲和小姑挨桌敬酒,与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寒暄。他努力挤出笑容,却掩盖不住内心深处的悲痛。送走最后一波客人后,大伯再也支撑不住,瘫坐在地上,抱着奶奶的遗物痛哭。“妈,儿子不孝啊!这些年,我连个好儿子都做不到……”父亲坐在他身旁,兄弟二人抱头痛哭。

那天晚上,大伯和父亲在奶奶的房间里彻夜长谈。第二天清晨,他带着奶奶的两件遗物,离开了老家。“等我退休了,一定回来。”这是大伯临走时说的话,也是他对奶奶最后的承诺。

十年过去了,大伯始终没有回来。他每年按时寄钱回来,让父亲帮忙买些纸钱祭奠奶奶,却再也没有踏足这片故土一步。父亲和小姑每年清明都会去给奶奶上坟,唯独不见大伯的身影。

直到今年春节,大伯再次踏入了老家的门槛。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早已不复当年的硬朗。坐在奶奶的房间里,他终于说出了这些年深埋心底的话。“这些年,我一直觉得对不起妈。每次想回来,走到村口就退缩了。”

父亲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妈知道的,你是个好儿子。”“可我连送她最后一程都做不到……”大伯的声音哽咽了。“大哥,对你来说,平安就是对妈最大的孝顺。”父亲的一番话,让大伯积压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夜深了,我站在院子里,望着满天繁星。我想起了奶奶慈祥的笑容,或许她也在天上,默默地祝福着她的儿子们。大伯选择了守护国土,这份责任与孝心,又有什么分别呢?他的未归,并非不孝,而是另一种深沉的爱。

大伯的十年未归,是遗憾,也是一种选择。他将对母亲的爱,转化为对国家的守护。这是否也是一种尽孝的方式?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孝”的含义呢?

0 阅读:0

静念情长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