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革命烈士袁文才诞辰110周年,井冈山筹集60万整修墓地

安琪小世界 2025-02-28 14:11:34

2008年盛夏,井冈山茅坪镇的山坳里,一场悄然启动的工程打破了往日的宁静。

袁文才,这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传奇人物,他的墓地即将迎来半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

60万元资金从市政府账上划出,青石台阶、瞻仰台、展示碑,一项项计划迅速铺开。

这一切的起因却有些蹊跷——只因一次例行巡查,工作人员发现那条通往墓地的山路塌了,刻着“井冈双雄”的碑石裂了缝。

这60万元,修的只是一座墓,还是在唤醒一段沉睡的历史?

背景与初步考察

2008年盛夏,井冈山茅坪镇的袁文才烈士墓地热闹了起来。

袁文才的墓地坐落在茅坪镇坝上村马源坑的一个山坳里,位置不算显眼,但对井冈山革命历史来说意义重大。修缮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那年4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照例上山巡查,走到墓地附近一看,情况不太对劲。

通往墓地的山路被前段时间连绵不断的雨水冲得坑坑洼洼,有些地方甚至塌了,根本没法好好走人。

再往前看,墓前那块立了好些年的花岗岩碑,上头刻着“井冈双雄”四个大字,居然裂了好几道口子,裂纹从上到下,触目惊心。

工作人员赶紧把情况报了上去,博物馆这边一合计,觉得这墓地再不修可不行,毕竟袁文才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大功臣,墓地破成这样实在不像话。

事情报到井冈山市政府后,上头也很重视,没多久就开了会,决定要把袁文才烈士墓好好整一整。

市政府特意拨了60万元出来,这笔钱不算小,打算用在修缮工程的方方面面。

工程队接到任务后,立马行动起来,先是派人上山勘测地形,看看山路到底坏到什么程度,又拿尺子量了量那块裂开的碑,琢磨怎么修才能结实耐用。

墓地所在的山坳离当年的攀龙书院只有1.5公里,那可是1927年袁文才迎接毛主席进驻茅坪的地方,历史渊源深厚,修缮的时候自然得考虑这些背景,不能随便糊弄。

修缮的具体计划很快就定下来了。山路得彻底翻新,不能光填几个坑就完事,工人们用片石一块块铺出一条新路,宽1.5米,踩上去平整又稳当。

那块“井冈双雄”的花岗岩碑也没扔,修补裂缝后重新立好,字迹还特意描了一遍,显得更清晰。

墓区周边还多了一些新东西,比如修了条460米长的青石台阶,从山脚一直通到墓前,台阶一级级垒得整整齐齐,走上去很有仪式感。

为了让游客来得更方便,茅柏公路旁边还划出一块240平方米的地,平整好后铺上石子,成了个像模像样的停车场。

袁文才的革命征程开端

袁文才在井冈山革命历史上是个响当当的人物、1926年9月,袁文才的革命之路在湖南农民运动的浪潮中迈出了第一步。

那时候,湖南的农民运动闹得轰轰烈烈,消息传到江西宁冈,点燃了当地人的斗志。

当时宁冈县已经有了党支部,袁文才就在这个组织的领导下,带着一帮人干了件大事——发动了宁冈暴动。他召集了一群庄稼汉,成立了农民自卫军,自己当上了总指挥。

没多久,他又带着这支刚凑起来的保卫团,扛着简陋的武器,浩浩荡荡杀向宁冈县城。

攻城那天,队伍里的人拿着大刀、土枪,还有几杆从地主家抢来的步枪,硬是把县城给拿下了。

这次暴动不光占了城,还让袁文才的名声传开了。到了11月,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到了1927年,大革命的风头一下没了,全国局势变得乱糟糟的。

可袁文才没退缩,他带着农民自卫军窝在茅坪一带接着干。

那年7月,党的指示下来了,要他跟王佐的队伍一块儿干点大的。

于是,袁文才跟王佐合计了一下,带着各自的自卫军,直奔永新县城杀过去。

这回行动挺顺利,两支队伍配合着冲进城里,一路打到监狱门口,把门砸开,救出了好几十个被关着的共产党员和普通老百姓。

监狱里的人出来后,个个衣衫破烂,有的还带着伤,可总算捡回了一条命。

趁着这股势头,他们在永新县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还组建了赣西农民自卫军,袁文才被推举为副总指挥,负责带兵打仗。

可好景不长,敌人很快组织了反扑,带着大批人马杀回来,把永新县城又抢了回去。

袁文才一看敌人的兵力比自己多好几倍,带着队伍硬拼肯定不行,就赶紧带着人撤了。

他还特意安排了几个得力的手下,护着中共永新县委的负责人王怀、刘珍,还有贺子珍等人,一路退回了宁冈茅坪的地盘。

撤回茅坪没多久,麻烦又来了。

国民党那边不乐意了,派了一个团的正规军上山,说是要“追剿”这帮农民自卫军。这支正规军装备齐全,有步枪有刺刀,人数也比袁文才的队伍多得多。

袁文才带着人一看这阵势,知道硬碰硬肯定吃亏,索性换了打法。

他把队伍分成好几股小的,钻进山里头,利用茅坪那边山高林密的地形,跟敌人玩起了捉迷藏。

山路窄得只能过一两人,有的还被树丛挡得严严实实,正规军拖着大炮根本追不上。

袁文才带着人时不时冒出来打一仗,摸黑偷袭敌人的营地,抢了点粮食就跑;要是碰上敌人追得紧,他就带着队伍往深山里一躲,愣是让对方找不到影儿。

后来队伍回了茅坪,袁文才让人清点了一下人数和装备,发现损失不大,还顺手缴了敌人丢下的几支枪,这仗打得值当得很。

袁文才的历史贡献

1927年10月3日的古城会议,会议开得热火朝天,屋子里挤满了人,讨论的是怎么处理袁文才和王佐这两支被称为“绿林武装”的队伍。

会上意见分得很开,有人主张直接动武把他们收拾了,但毛主席站出来拍了板,说不能硬来,得团结起来干大事。

最终,袁文才和王佐的名字被写进了井冈山革命领导的名单。

没过几天,10月10日,袁文才带着人到茅坪村口跟毛主席碰了面,这次会面不简单,毛主席拿出了107支步枪,直接交到袁文才手里。

这批枪可是实打实的宝贝,枪管擦得锃亮,数量还不少,立马让起义军的火力壮了不少。

袁文才这边也没闲着,当场掏出500个银元递给毛主席,这些银元是硬通货。

后来,这500银元里的一部分还被拿去盖了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会址,那地方如今成了茅坪景区里一处重要的革命遗址,砖瓦房保存得挺好,来参观的人都能看到当年的痕迹。

到了1928年2月,袁文才的能耐在战场上彻底显了出来。

新城大捷那场仗打得漂亮,他带着红军埋伏在西门附近,敌军是王国政的独立营,兵力不算少,还有点装备优势。

袁文才指挥部队趁着夜色摸过去,设好伏击圈,等敌军一头扎进来,枪声一响就全乱了套。

战斗没打多久,王国政的部队就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一个营的兵力全被歼灭,连跑都没跑掉几个人。

这次缴获的东西不少,除了步枪,还有一门迫击炮,后来被送到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炮身上还能看到当年留下的划痕。

袁文才带兵打仗的本事还不止于此,到了黄洋界保卫战,他又露了一手。

那时候湘赣联军气势汹汹地压过来,兵力比红军多好几倍,带的枪炮也挺齐全。

可袁文才带着不到一营的兵力守在黄洋界,愣是把敌人打得灰头土脸。

战斗中,他亲自指挥部队在山头上架炮,石头和子弹一块往下招呼,敌军冲了几次都没爬上来,最后只能丢下一堆枪支弹药撤了。

这仗打完,红四军的威名传得更远,袁文才还让人把缴来的物资收拾好,分发下去,部队的冬装、粮食都多亏了这些补给。

修缮竣工与文化传承

2008年8月底,袁文才烈士墓的修缮工程终于干完了,时间掐得刚刚好,正赶上袁文才诞辰110周年。

这活儿从夏天开始,工人们忙了好几个月,总算把墓地收拾得像模像样。

新立的生平展示碑成了个亮点,上头刻满了袁文才的革命故事,从他1898年出生,到1926年带着宁冈县农民自卫军闹暴动,再到后来在井冈山跟红军并肩作战的事迹,全都写得清清楚楚。

碑上还特意提了他在井冈山根据地的几件大事,比如他牵头弄了个红军被服厂,这厂子可不简单,专门给红四军赶制冬装。

那年月,井冈山冬天冷得要命,红军缺衣少粮,被服厂开工后,棉衣一件件缝出来,战士们穿上暖和多了,打起仗来也更有劲儿。

还有一件事特别值得一提,袁文才手里攥着5000块银元,这笔钱是他一点点攒下来的,后来全交给了根据地,当起了“金融储备金”。

那时候红军啥都缺,这5000块银元就像及时雨,帮着买粮食、弄装备,硬是撑起了根据地的家底。

这块新碑立起来后,游客路过都能停下来看看,碑文写得详详细细,谁看了都知道袁文才为井冈山干了多少实事。

修缮完工那天,工程队还特意拿经纬仪测了测,把碑摆得端端正正,正对着茅坪八角楼的方向,这地方可是毛主席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那间阁楼,袁文才当年没少往那儿跑,汇报边界防务的事儿。

2009年这些工程干完后,井冈山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时候,这些修缮成果成了硬邦邦的底气。

评审的人过来一看,墓地修得齐整,陵园收拾得规矩,标语、碑文保存得也好,申报材料里把修缮的过程和意义写得满满当当,最后顺利通过了。

袁文才墓那次修缮算是开了个头,2008年8月完工后,紧接着王佐墓动工,再到陵园翻新,一环扣一环,井冈山的红色遗产就这么一点点保住了。

修缮过程中,市政府还特意派人跑遍周边村子,收集老辈人记得的革命故事,跟修好的遗址一块儿整理成册,后来印成了小册子发给游客。

参考资料:[1]贺文赞.井冈山斗争时期历史人物袁文才、王佐研究述评[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7(4):137-144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