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驿,这个位于滑州的普通驿站,因一夜间30余位朝臣的惨死而闻名于世。
朱温,这位曾经的地方军阀,如何在短短数年间掌控朝政?
一、 从地方军阀到朝廷权臣:朱温的崛起之路
朱温,字全忠,原为黄巢部将,后投靠唐朝,凭借军功逐步崛起。他出身微寒,却野心勃勃,渴望得到文人集团的认可。
然而,自中唐以来,社会风气重文轻武,文士普遍轻视武将。朱温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却屡试不第。这种挫败感让他对文人集团产生了强烈的敌意。
朱温的心态代表了唐末五代时期那些靠武力起家的将领们的普遍心理。他们在战场上拼杀,获得了功名和实力,却依然被一群读过几年书的文人轻视,这种落差引发了他们的不满和报复欲望。
朱温对文人的怨恨并非无缘无故。有一次,他曾资助过一位名叫殷文圭的落第举子。在朱温的推荐下,殷文圭终于考中进士。
然而,当殷文圭再次路过朱温的地盘时,不仅没有前来拜谢,反而快马加鞭匆匆离去。
朱温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派人追捕,但为时已晚,这件事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激发了朱温对文人的敌意。
朱温虽然武功显赫,却也渴望得到文人的尊重。据史料记载,有位名叫崔禹昌的进士曾拜访朱温。崔禹昌善于交际,知道朱温发迹前只是个粗鄙之人,便刻意奉承。
朱温很是高兴,多次宴请崔禹昌。然而,一次闲聊中,崔禹昌因为方言差异,无意中得罪了朱温。
朱温误以为崔禹昌在讽刺自己是乡下人,勃然大怒,差点要了崔禹昌的性命,这个故事展现了朱温对文人的复杂心理:既渴望得到认同,又极度敏感多疑。
随着权力的不断扩大,朱温对文人的态度愈发恣意妄为。据说有一年夏天,朱温与幕僚在柳树下乘凉闲谈。几个书生模样的游客正在附近高谈阔论。
谁知朱温突然大怒,将那几个附和的游客全部处死。这个荒诞的故事反映了朱温对文人的极度不信任和随意残杀。
二、科场失意者的复仇:李振、张策、苏楷的角色
李振是朱温手下的重要谋士,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
苏楷的遭遇则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另一面。他在乾宁二年参加进士考试时表现出色,但在最后的覆试中被唐昭宗亲自黜落。这种打击让苏楷对唐昭宗怀恨在心。
这些科场失意者在朱温的这场灾难中找到了发泄多年怨气的机会。他们不仅协助朱温杀害朝臣,还借机报复当年主持科举考试的考官。
李振、张策、苏楷等人的行为,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人性的阴暗面。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背弃君臣大义,将个人恩怨凌驾于朝廷利益之上。
天祐二年(904年)五月七日,天空出现异象,有慧星划过。朝中占卜者称这是不祥之兆,君臣都有大难临头,应该杀一批人以消灾避祸。
李振等人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制定了一份大规模贬逐朝官的计划。
五月十五日,灾难正式开始。首当其冲的是三位宰相:独孤损、裴枢和崔远,他们被贬为边远小州的刺史。
紧接着,吏部尚书陆扆、工部尚书王溥、太子太保赵崇、兵部侍郎王赞等人也被贬为司户。
仅仅一周后,即五月二十三日,独孤损、裴枢和崔远再次被贬,分别被发配到更加偏远的泷州、琼州和白州担任司户。这种连续贬官的做法,显然是为了进一步打击这些大臣的势力和尊严。
六月一日,事态急转直下。唐哀帝下诏,命令裴枢、独孤损、崔远、陆扆、王溥、赵崇、王赞等人就地自尽。
在这次遇害的唐臣中,赵崇、裴枢、陆扆、独孤损、裴贽、崔远、王溥、王赞等人大多是进士出身,其中不少人还曾主持过科举考试。
这些人在科举制度中占据重要地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成为朱温的首要目标。
通过这次行动,朱温不仅铲除了一批忠于唐室的大臣,也向文人集团发出了明确的威胁信号。这场血腥的灾难,为朱温后来篡唐建立后梁王朝铺平了道路。
四、科举制度的牺牲品:遇难唐臣的悲惨命运
赵崇是咸通十三年(872年)的进士及第,与裴贽同年登科。他曾在龙纪元年(889年)主持科举考试,并在考试中黜落了张策。
独孤损和裴贽都是进士出身,并且都曾主持过科举考试。独孤损在乾宁三年(896年)掌贡举,而裴贽在昭宗时期三次主持科举。
在遇难的唐臣中,还有一位特殊的人物:河南县尉卢晏。他是僖宗朝宰相卢携的儿子。卢携在任时曾多次干预科举,卢晏的遇害显然是在为父亲的行为付出代价。
这些遇难的唐臣,他们的命运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科举制度和唐朝体系崩溃的缩影。
结尾:
令人唏嘘的是,朱温身边聚集了一批举场失意的文人,如杜荀鹤。杜荀鹤虽有报复之心,但因病故未能参与此事。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