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发点是好的”,是常常可以听到的一句话。这不,当“破门开灯”为社会舆论所批评时,这句话就冒了出来,说当地倡议商铺晚上亮灯,是“为了让城市的夜晚更加明亮温暖,让游客和市民感受到更加浓厚的节日气息”“为了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好像出发点一好,“破门开灯”就可以“无伤大雅”“忽略不计”了。公众和媒体没有关注、批评的必要了。
问题是,既然“出发点”是好的,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影响极坏的“破门开灯”违法事件?难道正如古城街道的《致歉信》所言,只是因为“在工作过程中存在思想上急于求成、方法上简单粗暴、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难道是“好经被歪嘴和尚念坏”了不成?
过年过节,让城市亮起来,这未尝不可。但是有必要“每晚6时到次日凌晨6时”商铺室内外都要亮灯吗?通宵亮灯,当然可以让城市的夜景“赛博朋克般璀璨”。但问题是,营造出“赛博朋克般璀璨”的夜景是为了什么?按当地的说法是“让更多的游客感受大同的美”“为市民和游客夜间出行增添一份安全保障”。然而,大同冬天之夜往往是零下二十度左右。在这么寒冷的夜晚,有多少市民和游客去做“夜游神”,通宵达旦地欣赏“赛博朋克般璀璨”的夜景。即便“为市民和游客夜间出行增添一份安全保障”,也没有必要让每家每户商铺室内室外都通宵亮灯。有路灯就可以了。这样脱离实际、流于形式且增加商户负担的亮灯,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可以假装看不见?就可以不去批判?
要求全市的店铺通宵达旦地亮灯,出发点未必是好的。一座城市能不能吸引游客,居民夜间出行是否安全,春节的即日气氛是否浓厚,根本不在于夜间似白日般地亮堂,而在于有着良好的旅游资源和优质的服务,有着良好的治安,有着深厚的春节文化和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形式。脱离实际,全市点灯,营造出所谓的“不夜城”,说白了就是为了政绩。如果出发点是好的,就不会让整个市的店铺都通宵亮灯,就不会让“倡议”变味为强制。
判断“出发点”是否好,不是看说得好听,关键是看实效,即人民群众是否得到了了实惠、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否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如果效果不好,那么“出发点”就不能认为是好的。以城市“亮化”来说。现在无论大中城市,还是县城,都纷纷“亮化”。没有哪一地不说“亮化”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有的地方不顾当地的财力物力,过度“亮化”,落下巨额债务,当地百姓怨声载道。“亮化工程”成了新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任何出发点是好的,都得由实践来检验,而不是由当地官方说了算。
即便“出发点是好的”,也不可以蛮干、瞎干、违法干。如果以“出发点是好的”为由而蛮干、瞎干、违法干,那么再好的出发点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相反,还会产生很大的负作用和负面影响。如果以“出发点是好的”为由而蛮干、瞎干、违法干,那么就得批评,就得追责。
“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一种愿望,在好的出发点下制定的规划、设想、政策等等还有待于实践检验。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怎么办?勇敢地直面出现的问题,虚心接受批评,深刻反省和检讨,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让“出发点是好的”收到好的效果。如果强调“出发点是好的”,以“出发点是好的”为由排斥批评,甚至不允许批评,那么再好的出发点也会办错事、办坏事,断不会收到与出发点相一致的效果。
“出发点是好的”,它不能成为不接受批评、不追究责任的“挡将牌”和“免责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