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看到《隆中对》的时候,都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诸葛亮的《隆中对》,让我感觉他仿佛就是一位穿越者,早已知道了历史的答案。也许在另一个平行空间里,历史和我们的截然不同。刘备、诸葛亮已经凭借《隆中对》统一了天下也未可知。那么,《隆中对》究竟有没有成功的机会,它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诸葛亮的《隆中对》首先向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他指出能够独立的势力只有三个,刘备集团只能与曹操集团为敌,与孙权集团结为盟友。其他的势力都被排除在争夺天下的范围之外,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集团的兼并对象。
剩下的实施战略的步骤十分简单,主要分为三步。第一个步骤是占据荆州和益州。第二个步骤是进行战略休整,对内修好政治,对外结好孙权。第三个步骤是等待时机到来,就分兵两路,分别从益州和荆州发动北伐。
很多人对《隆中对》的诟病主要是因为它最终失败了。刘备首先在长坂坡之战遭到惨败,经过外交斡旋,与孙权结盟后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刘备使尽了一身解数,才获得了荆州的南郡、零陵、武陵、长沙、桂阳五个郡。
随后刘备进军益州,夺取了刘璋的基业,这才勉强达成了《隆中对》第一步骤的战略目标。接下来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发生了湘水之争。刘备受到曹军占领汉中的威胁,被迫割让了自己一半的荆州地盘。
刘备回师益州后,针对汉中的形势,亲自率军发动了汉中之战。在汉中之战里,刘备和他的部下表现出色,将曹军赶出了汉中,并派刘封、孟达占领了上庸。此后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此时的刘备势力达到了顶峰。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形势急转直下。东吴对荆州发动了突然袭击,猝不及防的荆州很快落入东吴之手。关羽在撤军中军心动摇,大军离散,自己也在突围时被吴军擒杀。在随后的夷陵之战中,刘备也被陆逊击败。到此为止,刘备几乎所有的精锐主力全部丧失,《隆中对》战略也宣告破产。
如果以成败为标准进行评判,人们自然会对《隆中对》进行质疑。但是如果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以刘备的战略头脑,根本就不可能找到自己的战略方向。《隆中对》是刘备集团最好的战略方案,而且还有成功的可能。
刘备在中国北方不能立足,被迫南下荆州,依附刘表,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自己战略能力缺乏,麾下缺少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刘备一贯采取的办法是依附强者,发展自己的势力,看准时机独立出来,建立自己的政权。
这种方式完全是一种投机方式,在有些时候可能会收到一定的效果。比如他就是这样占据了徐州,成为一方诸侯。但是这种战略不是长久之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会遭到失败。刘备因此在北方接连遭到挫折,被迫南下荆州。
来到荆州的刘备依然故技重施,他一方面依附刘表,主动为刘表防守荆州的北大门。而另一方面他广施仁义,收买人心,网罗各方人才,培养自己的势力。如果将来时机成熟,他必然会夺取荆州,作为自己逐鹿中原的资本。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就直截了当地向刘备建议占据荆州,自然得到了刘备的首肯。但是,如果刘备占据荆州,按照他的一向做法,他下一步很可能会和孙权发生直接冲突,形成三方逐鹿的局面。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刘备很可能会被曹操、孙权联手赶出中原。
正是有了诸葛亮的《隆中对》建议,刘备才避免了必然失败的命运,将目标定格在跨有荆益上。在《隆中对》的实施过程中,虽然没有和计划那样完全对应,但是在前半期还是比较顺利的。甚至在实施过程中,刘备集团还超额完成了任务,连汉中也收入囊中。
但是,在《隆中对》实施的最后部分,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那就是关羽将对襄樊地区的牵制性进攻打成了战略性进攻,同时东吴撕毁盟约,对荆州发动袭击。如果不是发生了这种情况,《隆中对》是有可能成功的。
从人心向背来看,当时在曹操的控制区中,反抗曹操统治的起义此起彼伏。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前后,北方到处都有叛乱,让曹军疲于奔命。甚至多年之后,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时,陇右百姓还是热烈欢迎蜀军,使得当地曹魏的统治土崩瓦解。
此时如果再加上一个契机,整个北方曹魏的统治就会岌岌可危,这个契机就是曹操的死亡。在历史上,曹操死亡的时候,他手下最精锐的青州军就认为天下即将有变,根本就不听长官的号令,吹号击鼓而去。曹魏上下,几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如果关羽的北伐再迟半年时间,曹操就很可能病死了。在这个时候,《隆中对》中说的北伐时机也就到来了。刘备、关羽发动的两路北伐,将会如同摧枯拉朽一般顺利。东吴面对如此情况,也不会袭击荆州,为曹魏火中取栗,而是伙同刘备一起北伐,争夺胜利果实。
如果出现这种场面,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的“大业可成,汉室可兴”就会成为现实。我们这样解读《隆中对》,就会发现《隆中对》统一天下的目标离实现仅有毫厘之差。在这里,我们不禁对诸葛亮的预测未来的能力感到敬佩。
三、《隆中对》失败的原因。《隆中对》既然是刘备集团唯一能够统一天下的战略计划,诸葛亮对此规划得也十分严整,为何这个战略方案最后却失败了呢?这是因为刘备的基础太差,导致了这个计划根本没有容错机制,变得十分脆弱。如果这个计划中间任何步骤出现差错,刘备集团根本就没有补救的机会,只能承认失败。
在诸葛亮向刘备进献《隆中对》的时候,刘备的水步军仅有两万人左右。这点兵力不要说对抗曹操,连东吴都难以抵挡。因此,诸葛亮才会向刘备建议,先用军事和外交手段控制荆州为基业,壮大实力后再夺取益州,最后再进行北伐。
这个方略其实就是用滚雪球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势力,一边对外进行地域征服,然后用征服地域的资源壮大自己,再去征服更大的区域,周而复始直至统一天下。如果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比喻,就是一个人在赌场赌博,他用微薄的赌本去赌,赌赢后再把所有的筹码继续押下去,直至把赌场赢倒闭。但是如果有一局不赢,他就会输个精光。
因此,诸葛亮的《隆中对》想要成功,有几个时间节点必须要达到。那就是夺取荆州的时间点、夺取益州的时间点和发动北伐的时间点。可是原本诸葛亮算计得十分精准,却好像冥冥中自有天意,遭到了意想不到的破坏。每每看到这些时候,就感觉仿佛曹操那里也有穿越者,专门与刘备、诸葛亮作对似的。
首先是夺取荆州这个时间节点。刘备和诸葛亮按照《隆中对》的计划,想要第一步夺取荆州。他们一边发展自己的势力,一边在荆州士人中传播自己的影响。他们在荆州上下塑造刘备仁义的形象,让大家把他当成天命所归的君主。他们等待刘表一旦病逝,就夺取荆州的实权。
这个计划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刘表病逝时,刘备已经获得了荆州北部的军事指挥权。但是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曹操突然对荆州发动了南征。在这年年初曹操平定北方后,他回师邺城,开凿玄武湖训练水师,准备发动南征。可是让人感到诡异的是,曹操不待水军训练成功,就发动了对荆州的袭击。
这完全打乱了刘备、诸葛亮的计划,由于刘琮投降,荆州轻易落入曹操手中,刘备在长坂坡遭到惨败,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如果没有赤壁之战阻挡了曹操的脚步,《隆中对》还没有实施就会夭折了。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时候,这种情况再次发生。
汲取了夺取荆州的教训后,刘备对夺取益州做了精心的准备。可是即便如此,在他夺取益州的时候,依然发生了意外。就在几乎他夺取益州的同时,曹操出兵夺取了汉中。这使得刘备在湘水之争中处于绝对不利的态势,只能向孙权割地求和。
曹操夺取汉中,如果不顺势夺取益州,是完全没有任何战略意义的。可是令大家感到意外的是,曹操夺取汉中后就拒绝了部下夺取益州的建议,转而率领主力回到关东。他留下以夏侯渊为首的部分兵力,就成为刘备的囊中之物。在接下来的汉中之战中,曹操损兵折将,最终放弃了汉中。
可以说,曹操夺取汉中,除了破坏《隆中对》夺取益州的战略步骤,没有任何其他作用。正是由于曹操夺取汉中,逼迫刘备向孙权退让,放弃了荆州的战略纵深。也正是曹操占领汉中,迫使刘备亲自率军进行争夺,使得刘备超出《隆中对》的要求,占领汉中,让刘备集团在蜀中的实力遭到严重消耗。
接下来,由于前面的一连串连锁反应,《隆中对》的最后一个时间节点也遭到了破坏。原本诸葛亮的《隆中对》规划,在夺取荆州、益州后就转入休整,等待时机发动北伐。由于出乎意外的汉中之战,使得蜀中的人力物力消耗到了极限,达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在蜀中的军队急需休整补充,无法执行大的战略任务。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这场战役的结果大家都已经知道,以关羽战死、荆州丢失而告终。关羽战死的时候,离曹操病死,也就是《隆中对》预定北伐的时间,仅仅相差不到一个月而已。就这样,刘备、诸葛亮与统一天下失之交臂了。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最符合刘备集团发展的战略方案。在这个方案中,不但指出了刘备集团的发展方向,还确切的制定了实现天下统一的战略步骤。如果不是发生意外的话,按照这个方案,刘备集团完全可以统一天下。可惜的是,《隆中对》最终没能获得成功。
《隆中对》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刘备集团起步太晚,实力太弱。这使得刘备集团在实施这个方案时,没有修改错误的可能,每一步都必须成功,一旦出现差错就会满盘皆输。结果在诸葛亮没有能够亲自坐镇荆州时,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破坏了《隆中对》的计划,使得《隆中对》最终遭到了失败。
隆中对诸葛亮却说刘备取荆州是正确的,去益州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