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扭伤一年以上,还在隐隐作痛、肿胀,如何系统进行康复治疗?

脊国国 2025-02-12 21:02:33

32岁的雷女士,因右踝扭伤2天,出现局部肿胀和行走时明显疼痛感(早期急性期)。

经过治疗后,右踝肿胀有所缓解,但后续长达8个月肿胀未能完全消除,行走时仍感疼痛。足踝扭伤后,她的脚踝肿胀持续了一年,严重影响了日常行走。

案例分享

在此之前,雷女士就有过多次陈旧性韧带撕裂的经历,这使得她的脚踝更加脆弱。而此次扭伤后,她的右踝关节在爬山、运动及穿靴子后都会反复肿胀。此外,她的左踝也偶有疼痛不适,特别是在反复挤压下会出现肿胀。X光检查显示,她的右侧胫骨远端存在骨折迹象,这可能与她之前的崴脚经历有关。

MR检查进一步揭示,雷女士右踝外侧有一个良性肿瘤,这可能是导致外踝肿胀且有光滑肿胀物的原因。尽管外院曾提议切除这个良性肿瘤,但雷女士拒绝了这一建议。

实际上,雷女士的脚踝问题可以追溯到初次崴脚后导致的胫骨撕脱性骨折。尽管骨折已经愈合,但她的右侧脚踝却长期伴有水肿,特别是在负重训练后更为明显。这可能与她的体重、骨折愈合情况以及下肢循环较差有关。

在外院,雷女士接受了包括超声波、冲击波和筋膜刀在内的系统治疗。然而,这些治疗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使肿胀加重。面对这一困境,雷女士前来龙脊康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缓解她的疼痛和肿胀问题。

详细检查

1、体格检查

右踝尖前外侧压痛,右踝活动无明显受限,腓骨长肌压痛。右踝肿胀。右侧外踝,肿胀且伴有边缘光滑完整,不易滑动。

2、X光片检查

右侧胫骨外侧可见骨质密度稍低,骨膜及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区域,余所示双侧踝关节诸构成骨骨质结构良好,骨皮质光滑、连续,骨小梁清晰,关节间隙如常,周围软组织层次显示清晰。

诊断依据&结果

1、诊断依据

MRI报告显示:

①右距骨骨髓轻度水肿

②右胫骨外下缘骨质异常,良性骨病变(纤维性黄色瘤、骨软骨瘤、骨性骨痂)可能性大

③考虑右踝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胫距前韧带、胫舟韧带、跟腓韧带损伤

④右踝关节腔及部分肌腱腱鞘积液

⑤右踝关节周围皮下软组织水肿

体格检查显示:背屈主动(+)被动(+)趾屈主动(+)被动(+)。

2、诊断结果:踝关节陈旧韧带撕裂、踝关节肿胀。

治疗方案

休息: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受伤的踝关节继续承受重量,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例如,如果是在运动过程中受伤,应尽快离开场地,找个安全的地方坐下或者躺下。

冰敷:在受伤后的72小时内,每2-3小时冰敷15-20分钟。冰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同时还能缓解疼痛。可以使用冰袋或者用毛巾包裹冰块敷在踝关节周围,但要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

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踝关节进行适当的加压包扎,从脚趾根部开始,向上缠绕至踝关节上方。这样可以减轻肿胀,包扎的力度应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避免包扎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抬高患肢:尽可能将受伤的踝关节抬高,使其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比如,可以在休息时用枕头将脚垫高。

处理思路

1、新诊断思路

慢性期处理,针对损伤后一年以上情况,需要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康复锻炼,包括踝关节的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

例如,可以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的踝关节屈伸和内外翻训练,以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通过单脚站立、闭目单脚站立等练习来改善平衡能力;还可以利用平衡板等器械进行本体感觉训练,提高踝关节对位置和运动的感知能力。

背屈

趾屈

内翻

外翻

2、新评估思路

超过两个月以上的损伤,若已排除关节损伤问题,但疼痛依旧存在,推测这可能是感受器弧出现了连接障碍。此类患者可以用更多的本体感觉再输入,通过运动治疗的性质使患者的步行恐惧感消除。

医生总结

脚踝扭伤虽常见,但其治疗和康复过程却不容忽视。正确的急性期处理、针对性的康复锻炼以及科学的评估思路都是确保患者恢复健康的关键。

1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