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第一周,是谁在不停感慨为什么假期如此短暂而工作日如此漫长?
如果你也感到疲惫和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没错,节后综合症向你发起了又一轮进攻。
与其频繁陷入内耗,不如读一读《四千周》吧,也许书中的答案可以让你不再EMO。



它表达的是你在当下想要如何对未来施加小小的影响力,而未来当然没有义务遵从你的想法。
02
我们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真正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时间上将时间视为我们的所有物,试图控制它,似乎会让生活变得更糟。我们不可避免地执迷于“充分利用时间”,由此会发现一个不幸的真相:你越是专注于充分利用时间,日子就会变得越像是你必须熬过去的事物,以通往更加宁静、美好、充实的未来时刻,而那个时刻实际上永远都不会到来。这是一个关于工具化的问题。
“使用时间”就是将它作为工具,视它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我们每天都在这么做:你烧水并不是因为喜欢烧水,你把袜子扔进洗衣机也并不是因为喜欢操作洗衣机,只是因为你想喝咖啡,想穿上干净的袜子。
结果却很危险,因为你很容易过度地投入这种工具性的时间关系中,你眼里只有向往的地方,却不去看现在身在何处。
结果你会发现,自己在精神上活在未来,将人生“真正”的价值定在某个你尚未到达也永远不会到达的时间之上。

心理学家史蒂夫·泰勒在《回归理智》(Back to Sanity)一书中回忆道,他观察伦敦大英博物馆里的那些游客,他们并不是真的在观赏面前的古埃及文物罗塞塔石碑,只是在用手机对着石碑拍照录像,以备过后观看。他们如此专注地将时间用于获取未来的收益,为了以后能回顾或分享这次经历,却几乎没有体验展览本身。
当然了,抱怨年轻人用手机的习惯是我和泰勒这种坏脾气的中年人最喜欢的休闲活动。不过他更深层的意思是,我们所有人都经常犯类似的错误。我们做的所有事(换言之,就是生活本身),只有为另外的事情奠定了基础,才会被视为有价值。
这种专注于未来的态度往往表现为一种形式,也就是我曾经听别人描述的“‘等我终于......’的心态”,例如,“等我终于掌控自己的工作量/看到我支持的候选人当选/找到合适的伴侣/解决了我的心理问题,然后我就能够松一口气,我一直想要的人生也就可以开始了。”

陷于这种心态的人认为,无法感到满足和快乐是因为自己还没能完成某些具体的事。人们想象着自己完成这些事以后,就能感到自己掌控了人生,成为时间的主人。
而事实上,这种试图获取安全感的方式意味着他们永远不会感到满足,因为当下仅仅被视为通往某个更完美的未来的途径。当下这个时刻本身则永远不会令人满足。
03
给自己一个接纳人生的新思路假期过后,你需要第一时间调整回工作状态,这本书认为你可以这样找回最佳的自己。
专注一事:在完成一项工作前有意推迟其他工作
或许你觉得自己有太多责任和抱负,为了缓解焦虑,需要一下子开始所有的工作,但这样做其实不会有进展。相反,你应该有意识地推迟工作,只保留一件,训练自己对焦虑的忍受程度。很快,完成重要工作带来的满足感会化解这种焦虑,而且无论如何,你会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焦虑的事情会越来越少。

要事优先:提前决定放弃哪件工作
你永远有短板,这不可避免,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但是,策略性的表现不佳(提前计划好哪些方面你不需要做得很好),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可以集中使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这种生活方式就是用有意识的不平衡来取代“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减少压力。以信心为后盾,相信自己,虽然现在一时表现不佳,但很快高光时刻就会到来。

注重完成:关注已经完成的事
完成所有工作的追求可谓永无止境,因此你很容易就会绝望且自怨自艾:在所有工作完成之前,你无法自我感觉良好,但工作永远都有,这意味着你永远无法让心态变好。坚持列出“已办清单”,清单的第一项就是早上完成的第一件事,然后在一天当中一件一件地完成事情,把它们全都填进这份清单。以这种方式来纪念小成就,你就有可能取得更多的成就,随之取得更大的成绩。

静默无为 :练习什么都不做
训练自己“什么都不做”指的是训练自己抵制冲动,不去控制周围的人和事,让事情呈现其原本的样子。设置一个计时器,一开始可能只有5到10分钟,坐在椅子上,然后不做任何事情。如果能将无为做好,你就可以重新获得自主权——你会冷静下来,不再逃避此时此刻的现实感受,用你被赐予的短暂人生做出更好的选择。
你是怎么克服节后综合症的?
留言区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