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的视频一直受到国内外众多网友们的关注,不但画面精美而且处处彰显中国文化,不但国内的网友喜欢,老外们也趋之若鹜!
一开始我以为老外们是喜欢中国文化,喜欢田园生活,喜欢李子柒的颜值,后来一看发现上面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老外们发现这个姑娘贼猛!
到底“猛”在什么地方呢?有个国外生活的网友,发了个帖子,说李子柒如果在美国,干的都是“违法” 的事情。
不要觉得不可思议,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他们操作逻辑就是这样的!
润人陈旺,在美国没什么人的荒地搭了个窝。然后,警察就过来拆了!因为你“违法”了。
看过广西老电影《刘三姐》了吗?田地是人家莫老爷的。下河捕鱼,河是人家莫老爷的。上山砍柴,山也是人家莫老爷的!
这才过去多久呢?!
对了,莫老爷还要养家丁自己管。人家老美立法让国家暴力机关来管就行。
美国这么大块地为什么连这点自由都没有?
因为他们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有的州的不少法律都是为当地大企业服务的。
而收集雨水,使用太阳能,种蔬果,都会影响到不同公司的利益。所以,他们会推动各种奇葩的法律,把大家的行为严格限定住,构筑企业护城河,来维持优势地位。
科罗拉多州规定居民收集雨水不得超过110加仑(2016年修订案);亚利桑那州将"未经许可的家庭菜园"定义为三级轻罪;加利福尼亚太阳能板安装许可需通过电力公司专项审查。这些匪夷所思的法规背后,是能源巨头与农业托拉斯长达三十年的立法博弈——太平洋燃气电力公司仅2022年就在加州投入870万美元政治献金。
在《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二季中,英国名嘴面对镜头无奈道:"我原以为农场主需要对抗的只是天气和病虫害,现在才发现真正的对手是议会大厦里的法律条文。"这档引发全球热议的农业真人秀,无意间揭开了现代农业资本化运作的残酷真相——在欧美国家,想要当个自给自足的农民,比成为华尔街投行精英还要难!
所以,在英国同样农场主都是世家,外行进入的门槛很高。至少要花很多钱去请专业的咨询公司。
节目中,光是通过一个繁琐的电话系统,申报他农场的奶牛等牲口,就让人耐心丧失,愤而离去。
资本集团通过"旋转门"机制,将企业法务总监送入州议会农业委员会,把商业诉求转化为法律文本。
1. 水源控制:爱达荷州83%的灌溉用水被J.R.辛普洛特公司控制,该公司通过59项专利将雨水收集系统改造成"水资源证券化"工具
2. 种源垄断:孟山都等四大种业集团掌控全球65%的商业种子专利
3. 渠道霸权:美国中部农产品交易市场实行"白名单"准入制,非签约农场产品禁止进入期货交易系统
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的农业规章文本总量,已从1980年的1200页暴增至2023年的2.3万页。这些繁琐的条款构成精密的筛选机制:
• 动物追踪系统:每头牲畜需植入价值£8.5的电子芯片
• 有机认证:5年过渡期年均认证费£2200
• 环保评估:新建谷仓需提交17项生态影响报告
《经济学人》测算显示,英国新晋农场主前三年平均要支付£4.7万合规成本,这笔钱足够购买20公顷优质耕地。这种制度设计本质上是在用行政成本构筑行业壁垒——正如伦敦政经学院的农业政策报告所指出的:"现代农业体系已演变为资本持有者的专属俱乐部。"
美国农业部2022年统计显示,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业余耕作者"中,83%因无法承担合规成本放弃经营。而那些侥幸进入系统的"幸运儿",往往沦为农业巨头的合约奴工——加州番茄种植户必须与摩根大通旗下的农业基金签订长达15年的"全托管协议"。
大卫·哈维在《资本的空间》中揭示的"剥夺性积累"理论在此得到完美印证:通过立法将公共资源转化为私有资本,再借助金融工具将生产资料证券化。
所以,在英国同样农场主都是世家,外行进入的门槛很高。至少要花很多钱去请专业的咨询公司。
节目中,光是通过一个繁琐的电话系统,申报他农场的奶牛等牲口,就让人耐心丧失,愤而离去。
总体而言:
在欧美,不是说“阶级的滑落底层是农民(农村种地)”。
而是“农民”已经资本化成为了一个专有行业。
大农场主非常有钱,他们的身后有农协、农业集团、政客、商会、渠道商。
这些人组成一个圈子,通过议员、协会、法案,给自己的行业筑起了“护城河”,防止别人进入。
一个一无所有的流浪汉,或者某个网红突发奇想想模仿一下李子柒,在欧美,极有可能被罚的体无完肤,甚至还会锒铛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