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文学,社会人对其有不同的印象。的确,文学也不能一概而论,那么我就谈谈我理解到的各种文学吧。
殿堂级文学
殿堂级文学我认为的殿堂级文学就是那些高级的文学,更多的是找精神上的食粮,就像我小时候读的《苔丝》《牛虻》《巴黎圣母院》《红岩》《林海雪原》,甚至恨不得每一部作品写的够艺术,够文学,现在却觉得这些作品不够生活,就是不够土气。这些作品的确够得上殿堂级别,但只是精神食粮罢了。
土气文学
土气文学莫言的作品够土气,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够土气,却与自己的生活相距很远。我还看过许多解放后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不知名,可能说出名字来大家都不知道,《我的妓女生涯》《橘林曲》等,这些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是爸爸的藏书。这些书够土气,讲的都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或许有的作者不是作家,但是这些书的内容够真实。在我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父母曾经夸赞过我,写的真好。其实并不是写得好,只是热爱写,所以热爱读,读的书多了,肚子里的词多了,就会写出优美的句子。优美的句子不一定是好文章,好文章也并不是刻意的用美词堆出来的。
所以文学的土壤应该是老百姓,应该是现实生活,所以,够土气其实是一种情调。
高雅文学
高雅文学高雅,什么是高雅?郭德纲曾经说:“喝咖啡高雅,吃大蒜庸俗。”在文学上,国外的世界名著高雅,中国古典史作高雅,其实这不仅是群众默认的印象,事实也正是如此。仅仅拿中国文学来说,古代的作家都是在做学问,无论是道德、历史还是科学,都是以做学问的态度去写文章。斟词酌句,一生有一部巨著足矣。而现如今,网络信息大爆炸时代,每个人都会写文章,只要句子通俗易懂,没有错别字,哪怕有语病都无所谓了。当这样的劣质品大泛滥的时候,这些也就不是劣质品了,因为市场本是如此。所以,做学问的文学已经很少了,现在在世的作家是否还能写出《资治通鉴》《史记》《四库全书》这样的文学作品呢?
马屁文学
马屁文学马屁文学是处处存在的,存在于各地市中,中国有大量在文坛上不知名的作家,却在某地市、某个县市区的作协中榜上有名,这些作协会不断组织活动,每个采风活动都是不同的,但是每个采风活动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歌颂、歌颂,再歌颂。引用《安娜·可列尼娜》中的一句话吧:“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类比到现代的地市级文学就是:“歌颂类型的文学都是相似的,深挖社会暗角的文学却各有各的味道。”
因为再写就过于真实了,恐怕审核不过,其后省略三千五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