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喜欢阅读,这是父亲给我培养起的爱好,第一次阅读是孩提时期,父亲给我读睡前故事,那时候的我虽然是仅仅是聆听,但这种聆听其实也是阅读中的一部分。
父亲也喜欢读书,所以他在年轻的时候藏了许多书,知名的有《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巴黎圣母院》等。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包括《橘林曲》《我的妓女生涯》《八千女鬼乱世情》等。总之,按照数量来讲,我父亲也算是藏书爱好者了。
从这些老书中,我获得了许多精神财富。所以我说阅读使我充满精神。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林海雪原》了。大家都知道《林海雪原》是一本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与土匪斗智斗勇的故事,其中的故事情节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大约都能讲个三段五段的,所以我今天在这里就不背书了,那有什么意思呢?今天我就说说喜欢《林海雪原》的原因。总结起来是三个词语:团结、真情、组织。
一支队伍只有团结才能成就大事。一支三十六人的剿匪小分队长期藏匿于密密的东北山林中,既要战斗、还要生产、更要做通百姓的思想工作,用书上的话说就是“既是作战队,又是工作队。”这不仅仅需要队员们都是能征惯战,善于管理的多面手,而且还需要紧密团结。团结是一个泛泛的词语,其实团结的标准很低,只要在组织里听指挥,令行禁止,这就属于团结的表现了。但是我认为“团结”这个词本身包含着一种度量。只有达到某种高度,某种效果,才叫做团结。比如:对领导下派达到任务即便是苦难、苛刻、超乎常理,也要坚决执行,并且要保证完成。具体体现在孙大德去山林中取情报的桥段,茫茫白雪封山,在山上很容易不分东西南北,而且杨子荣将小小的情报放在一棵树上,在茫茫林海中找一棵树犹如大海捞针。如果没有团结的力量,孙大德是做不到在深山里许多天肯干粮,吃雪团子,一定要找到情报的。
我们在看书的时候,是知道孙大德找到了情报,确实是成功了。但是身临其境,孙大德极有可能找不到情报,而精神、体能消耗殆尽,最终冻饿而死的,而且这种情况很现实,概率也很大。所以如果没有团结的精神和坚决完成任务的责任心。事实上孙大德取情报的任务是很难完成的。
为什么现在的人渐渐的缺少了真情,有人归结为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的。事实上,每一个时期都会有贫富差距,古代、近代、建国前、建国后、新时期……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有穷人,有富人。所以,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人情单薄的原因不是贫富差距,而是失去了阶级情。看看那些战争电影和书籍,大家都在讲“阶级、主义”同一个主义信仰的人是一伙的,统一阶级的就有情感。而现在的百姓没有再讲信仰的了,也没有再讲阶级、主义的了,所以,就失去了真情。即便是亲兄弟,结婚之后也是各成一家,互帮互助的很少了。而在《林海雪原》中,使我最受感动的就是阶级情,最有代表性的桥段就是孙大德与杨子荣握手。
杨子荣上威虎山的时候,曾经堆了一个学雪墙,在山上过夜。孙大德上山取情报的时候也在雪墙里过夜,他看到了一个手印,知道是杨子荣为他堆得雪墙,由于阶级情感深厚和对杨子荣的思念,孙大德将手掌放在雪墙的手印上,说:“子荣同志,我来了,咱们握个手吧。”这是孙大德心中的话,是对杨子荣深深的真情思念,以至于看到杨子荣摸过的地方,好像杨子荣就在这里一样。
上述的是一种真情,可以说是阶级情谊,也可以说是共事这么长时间而培养起来的个人感情。总之,感情是珍贵的,这也是一种精神。我们在当代社会中也会有自己的单位,有自己的组织,但是在单位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所以就很少以真情交往看的很重的人了。再者,大多数公司都很重视工作纪律,所以上班时间闲聊少了,也就没有机会培养感情了。
小分队是解放军的一部分,解放军是我党领导的生力军,是有组织的,人有了组织,虽然有了约束,但也有了归属感,在组织内生活,不仅在工作上会有许多帮助,在生活和情感方面也会得到许多帮助。《林海雪原》一书中,之所以少数人马的小分队能够与多数人马的悍匪周旋,就是因为他们有组织,有纪律,相互配合,彼此包容。这是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总之,喜欢一本书,必有些许原因,我是渴望能够在社会上有组织,有归属感的,既要付出劳动,付出爱心,也要收获爱。付出爱,是要让自己变得有价值,收获爱,是要享受有组织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爱,是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