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甘肃体制内朋友留言,他说他的公积金双边一千块出头,而他北京的同学同样也是体制中人,公积金每月累计八千多。
他一下子就觉得手中的饭碗不香了,现在加班也没了力气,以至情绪也低落了些。
其实,这大可不必。
首先,在体制内工作的人员收入一直相差较大,一般也不是多劳多得模式,而是平台和地区决定了自己的经济待遇和状况。
比如,国企的管理层,人家年薪百万,公积金也是达到法定最上限,毕竟当地的房价高企,级别越高,公积金自然也越多。
其次,我们再来说一说平均水平。
住房公积金的“中位数”在两三千元左右。
比如中西部城市基数较低,月缴存额多在1000—2000元。
而经济发达地区基数高且可能叠加补充公积金,月缴存额普遍在3000元以上。
乡镇公务员2000以下很常见,如湖南。
市直单位3500以上很普遍,比如湖北。
再次,我们来说一说缴存比例和基数。
这两个值班都是浮动的,也是导致差异化的重要原因,全国统一规定为机关事业单位和个人缴纳比列各5%—12%,不过大多都是按最高比例来交的,这算是个特色。
一个体制内福利,如大家所说的,体制内公职人员的公积金都是按最高标准交的。
不过,这没法体现体制内人员的区别。
那怎么办呢?
缴存比例中还有一个“补充公积金”。
什么意思呢,就是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在基础比例外进一步对公积金实行补充机制。
比如,天津单位可额外缴纳最高30%,如此总比例达54%(双边24%+补充30%)。
又如,有网友说,他们福建省直事业编职工可享受单位缴纳的16%住房补贴,叠加基础12%,总比例达28%,福利也不错。
再说一说,缴存基数的差距来源。
缴存基数为职工上一年度的月平均工资,新员工从第二个月起按当月工资计算,新调入职工按调入后的工资核定。
公务员主要含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津贴补贴、改革性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等。 事业单位则是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改革性补贴构成。
甚至有一些部分地区的部分单位将绩效奖金也纳入基数,进一步提高了公积金。
比如,有连云港市的干部晒出了他们2025年最新规定,缴存基数上限为28800元,而下限从2070元上调到了2260元。
所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公积金普遍处于当地的中高水平,金额差异由个人工资基数、地区政策及补充公积金政策来决定。
当然,同地区的公职人员可以根据公积金数目反推个人的年终工资性收入。
非常欢迎大家把自己的公积金数目写在评论区,但请留下编制类型,以便于区分。
建议收藏此文,一段时间后再看评论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