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的美学特点、相关思想以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一、中国器物设计制作的历史渊源
1.历史追溯:可上溯到约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已有石质磨制工具、制陶和纺织工艺,彩陶和玉器体现了美学法则和民族特色。
2.封建时代成就:进入封建时代后,青铜器、漆器、陶瓷、家具、纺织品和金银器等在各个时期都有出色表现。
3.重要地位:中国古代器物在工艺、造型、装饰及美学上的成果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4.相关文献:《考工记》
《考工记》的出现时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
“百工” 的定义:文献《考工记》定义了 “审曲面執,以饬五材,以辨民器” 的人为百工,即在中国古代,制作和设计器物的人被称为 “百工”。
《考工记》的内容:
叙述手工技艺和器物信息:分门别类地叙述了各种手工技艺和器物的形制、功能等。
阐述历史观和价值观:认为器物是圣人之作,是智者的创造,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如铄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等。
《考工记》的意义:体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高度成熟的手工艺文明,记载了中国工艺史上制陶、金工、治玉、木工等取得极大成就的技艺,尽管作者不详且成文时间不具体。
二、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的美学思想
1.器物美学评价与哲学思想同期出现:在先秦时期,中国哲学和文化思想奠基者已明确表达了日用器物的审美观念,但中国没有完整的美学史和系统的器物设计美学历史著作,相关美学思想散落在古代著述中。
2.中国文化对器物美学的观点:以儒道释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强调器物的功能美,以实用为美,反对多余装饰,以素朴为美最高境界。
3.各学派代表人物的观点:
儒家:孔子认为应尊重材质本色之美,“文质彬彬” 强调物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功用要和谐统一。
道家:老子崇尚天然朴拙之美,反对人工雕饰,追求 “无”“虚” 和 “道”;庄子认为 “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墨家:墨子崇尚节俭,反对奢华浪费,认为应先满足基本需求,再追求美,“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唐宋诗人的观点:李白赞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之美,苏东坡认为美的最高境界是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他们的观点反映了对自然朴素之美的欣赏。
4.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出现影响了器物设计的美学观念:魏晋出现文人士大夫阶层,代表文化艺术高水平,其与中国器物设计美学观念相关。魏晋后,诗书画琴棋为门阀士族日常重要内容,士人文艺成就与才情、教养、仕途有关。魏晋时文人士大夫美学思想形成并贯穿各阶层。宋后美学追求更突出,文人雅士主宰艺术和器物评价,引领文化艺术等。
三、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的哲学与文化内涵
1.格物致知:
古人在使用器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格物致知、器进于道的认识。
文人雅士将对器物的欣赏从物质层面提升到了怡情养性和精神境界的高度。
2.礼乐文化:
中国的礼乐文化源远流长,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它通过与器物相关的日常生活来表现和传承,对器物的形制、装饰等方面产生制约。
这种制约形成了中国器物美学的重要特征。
3.中国哲学与器物:
中国哲学注重修身养性,人们通过修养德行来适应现有的秩序。
器物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帮助人们修养德行的作用。
中国美学与现实人生紧密相关,它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最终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
四、器物与美学思想的研究
1)宗白华观点:
宗白华认为结合古代工艺品、艺术品研究中国美学思想是必要的。
原因在于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工艺品时不仅表现了高度技巧,还展现了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体现了工匠自己的美学思想),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
古代哲学家的思想虽表面虚幻,但实际上是对当时现实社会、实际的工艺品和美术品的批评,脱离当时的工艺美术实际材料,很难透彻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
中国历史上成就辉煌的建筑和器物的设计展示的美学成就比散落在浩瀚中国传统著述中的美学思想更为真实。
2)日本柳宗悦观点:
柳宗悦极力强调日常生活用品对一个民族审美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纯正的美只有在为满足生活所用而真挚地制作的物品中才能产生,对于生活用品的了解和分析应该成为重要的美学研究方式。
他认为器物研究对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非常重要,国民的文化程度虽有多种体现,但没有比现实生活中所使用的器物更能直接反映文化的程度。
他甚至认为,脱离了具体的物仅在知识层面来研究,很难理解美,与知识相比,对美的理解更需要直观。
五、中国美学的现实意义
1)生活变化: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用品的生产方式和形式更为丰富多样。
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日用品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关日常生活的美学思想也融入了新的理念。
在批量化和标准化的机器生产过程中,我们也许很难固守产品在造型上的民族风格和传统特征,也无需强求工业时代日用品的 “中国式审美”,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传统美学思想在我们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常生活这一事实。
2)设计美学体系:
如果我们要建构一个与自身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现代设计美学体系,就必须重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造物思想、美学观点所体现的精神品格对日用品设计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些日用品与审美人生的关系。
我们应该重视和运用这些美学思想,使得当代的设计美学在理论内核上带有中国文化的内涵,使得日用品的形式特点和功能作用更为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从而更好地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服务。
3)意义:
在这样的设计美学思想的指导之下,不仅可以使设计乐于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所用,还可以使人们从中获得与自己的文化血脉息息相关的审美情趣,更好地感受人生、体悟人生、享受人生,从而获得心灵的喜悦和境界的提升。
这样的设计美学,既体现了当代社会生产的特点,同时也是对人们在获得物质满足时的精神观照,是美学对时代要求的回应。
1.匠心独具的功能之美
一、设计原则
1)适用原则:中国古代器物设计多与定居生活相关,遵循满足实际需求的原则,适用是基本原则,除少数工艺品外,多数器物设计体现功能需求。
2)朴素实用美学思想:
①先秦时期:
儒家孔子主张 “仁”,认为器物的 “善” 是具备好用、适用的特征,倡导实用美德;
老子反对五色、五音、五味,崇尚 “为腹不为目”;
法家韩非子提出 “好质而恶饰”,强调器物以功用为本;
墨家主张 “强本节用”,以实用为标准,反对奢侈。
②汉代晚期:
王符认为百工应以用为本,以巧饰为末;
明代沈春泽在《长物志》序中表达了对损害功用的巧饰的反对。
二、独具匠心的设计
1)青铜灯:种类样式丰富,造型多样,能巧妙结合功能和形式,如缸灯设计有导烟管和可调节的灯罩,造型有长信宫灯、牛、羊、鸟等,既实用又具艺术成就。
2)多子盒:战国秦汉时期漆器中的多子盒功能多样,具杯盒用于放置酒具和食器,节省空间、方便携带;多子妆奁用于盛放梳妆品,有单层和双层,设计巧妙,便于携带。
3)提盒:一种轻便饮食器具,内置多个夹层饭盒,可外出携带游宴或外卖,适用于各阶层,能保温,兼具多种功能。
4)提炉:用来煮水、温酒、热汤,内分三层,设计精巧,考虑室外使用需求,具有防风、防水、便于携带、功能多样等特点。
5)酒具:中国酿酒历史久远,酒文化特色鲜明,酒具设计丰富,宋代注子成套使用便利,造型协调,体现整体设计匠心。
6)茶具:饮茶品茗是文人雅士生活方式,品茗可陶冶性情,茶器具设计讲究,茶壶箱方便室外煮茶、饮茶,设计巧妙,使用便捷。
7)都承盘:文人盛放文房用品及小件文玩的用具,设计精巧实用,可随身携带,为吟诗作画提供便利。
8)香具:焚香是文人雅士的享受,香道内涵丰富,香具成为古代器物设计重要类别,如香炉、香囊、香几等,西汉博山炉造型与香薰效果结合,唐代香囊设计精妙,如香球内部构造原理与现代陀螺仪相同。
三、以人为本的造物观念
1)设计原则和理念:中国器物设计秉承物为人用的原则和理念,以宜人為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造物观念,蕴含朴素科学理念和人文特色,如明清升降式灯烛、明式家具的设计。
2)生活方式与民族特色:中国器物设计体现生活方式,许多器物形式和功能为中华民族独有,如床的设计:拔步床体量大,功能多样,有私密空间;罗汉床是文人书斋家具,便于休息、午睡和待客
四、实用与礼仪功能
1)李渔的观点:李渔重视器物实用,认为窗户、栏杆以明透、玲珑为美,但首要的是坚实;家具设计以多容善纳为贵,抽替应多多益善并分格。
2)礼仪功能:中国传统社会重视礼仪,器物具有规范行为、实施礼仪的功能,在设计中对器物大小、形制、色彩、装饰花纹的适用人群有严格规定;
礼仪功能在家具设计中有时超过舒适度,如明清扶手椅座高度偏高,体现居敬、恭持的思想,厅堂家具设计和陈设布局体现克制和压抑个人情感的特征;
服装设计尤其体现礼仪功能,服饰作为文化等级符号,有严格等级规定,颜色也示尊卑贵贱,其审美内涵是 “昭名分、辨等威”,实施教化,达到社会有治的目的。
2.天然朴拙的材质之美
一、哲学思想与审美观点
1)儒家:
孔子:孔子认为当一种材质自身已经很美时,就不需要任何装饰,最高境界的美是本色的美、纯粹的美,过多装饰会破坏这种美。他还提出了 “绘事后素” 的观点,认为绘饰不如素,表达了 “先质而后文” 的美学观,认为素朴之美比装饰之美更胜一筹。
2)道家:
老子:老子主张 “大巧若拙”,苏辙解释为自然天成的 “大巧之美”,高度推崇这种美。
庄子:庄子认为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把自然朴素看成是一种不可比拟的理想之美,强调自然高于人工,天然高于工巧。他推崇自然美,否定人为的创造行为,认为天然纯真之性和美是同义的。
二、相关文献
《考工记》:《考工记》提出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的观点,认为制作优良器物需要顺应天时、适合地气、材料优良、工艺精湛,其中材料的优良比制作技术更为重要。
李渔: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总结宅舍装修的基本设计原则为 “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认为器物设计应 “顺其性以为之”,包括顺材质之性、顺工艺之性、顺功能之性。
三、“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文化中的儒道释三家把 “天道” 和 “人道” 视为崇高理念,“道” 是天地万物宇宙精神的本源,合乎 “道” 的造物精神是传统设计追求的审美最高境界。中国传统的器物设计要求体现 “天道” 和 “人道” 相融会的精神,符合道德伦常、礼制秩序和生命性情,物以载道使器物具有象征性和道德性文化内涵。
四、 玉器
1)玉文化: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文化,在原初文化中,玉可用来通神,是人与天地沟通的媒介。
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华民族对玉充满敬意,玉被赋予了仁、义、智、勇、洁五种德行,佩玉是古代中国人的时尚,“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2)玉器的材质之美:
玉的质地细润柔和,色泽单纯透明,美含蓄,人们用 “温润” 二字形容玉。
“温润平和”“儒雅含蓄” 是中国古代评价一个人的性情和德行的高标准。
宗白华先生认为玉的美是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的美,一切艺术的美、一切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玉的价值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所以说黄金有价玉无价。
3)玉器的设计与制作:
玉器历史悠久,早期主要用作祭器、明器、礼器,夏代开始用于人际交往,汉代佩戴玉上升到正德正身的地位,造型更加丰富。
玉器设计制作充分体现材质之美,因材治玉,发挥材质特点。“俏色”(“巧色”)是利用玉石天然造型和颜色进行设计、雕刻的技巧,中国人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运用,如红山文化中的玉龟和殷商时代的营玉鳖。
四、瓷器
1)中国瓷器的美学标准:
中国评价瓷的最高美学标准是 “类玉”,即质感像玉一样温润清雅。
宋瓷被认为代表中国瓷器艺术美学的最高境界,因其审美风格与文人士大夫崇尚的标准一致,重在质地和造型,釉面光泽柔和、温润剔透,造型简洁流畅、优雅大方。
2)开片瓷:
开片是指瓷器釉面出现的网状龟裂纹,原本是瓷器烧制过程中的瑕疵,但因自然产生且肌理效果别具一格、古朴典雅而受喜爱。
宋代把开片瓷器作为陶瓷中的一种特殊品种欣赏,窑工有意识地让烧制后的瓷器形成大面积裂纹,增加了中国瓷器的品种。
3)建窑瓷器:
宋代黑釉茶盏流行,建窑是烧造黑釉茶盏的重要瓷窑
五、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是中国古代器物制作和设计的杰作,具有以下特点:
1)艺术特色:
造型洗练:整体造型简洁大方,不繁琐。
做工讲究:制作工艺精细,注重细节。
尺度合宜:尺寸比例合适,符合人体工程学。
风格典雅:具有高雅的气质和文化内涵。
少装饰、不雕饰:避免过多的装饰和雕刻,突出材质本身的美。
2)材料:
硬木:主要采用花梨、紫檀、铁力木、楠木和枸梓木等硬木。
特点:这些木材质地细腻,天然纹理美妙,色泽温和雅致。例如,紫檀木色泽深沉古雅、纹理稠密;黄花梨色如琥珀、纹理漂亮。
3)制作工艺:
表面处理:制作完成后,通常只是在表面进行打磨或擦蜡,以突出木材清晰透亮、光润细腻的色泽和纹理,充分展示材质之美。
4)美学观念:
自然纹理之美:在人们所崇尚的明式家具美学中,材质的自然纹理比人工雕饰更为绚丽多彩、隽永耐看。
选材与装饰:工匠在选材制作时,会把纹理最美的木料用在最显著的位置,如椅子的背板、桌案的面板、柜子的门板等,以突出其行云流水般的纹理之美。对于柜子的对开门,会将厚板剖为两面,使双面的花纹对称,充分显示木材自然的纹理美。
总之,明式家具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优质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天然朴拙的材质之美,成为中国古代器物设计的杰出代表。
3.含蓄优雅的造型之美
一、中国传统器物造型的美学特点
1)与西方比较:与西方古代的器物设计相比,中国传统器物在造型上的美学特点是含蓄优雅。
2)审美文化强调:中国的审美文化强调含蓄、隐忍、不张扬、不夸张的美,优秀的器物设计强调意蕴,重在神韵,视觉上让人觉得耐人寻味、余韵悠长。
3)宋代特点:在宋代,文人执政,文人雅士的审美成为主流,许多器物的设计制作厚朴无文,器物的美主要体现在造型、质地和色彩上,体现出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的艺术境界。
二、中国传统服装
1.汉服:
1)含义:汉服有汉人之服和汉代服装的双重含义,是华夏民族服装的主流和代表。
2)历史:历经 3000 多年,各朝有不同的流行风尚,但整体风貌和民族特征并没有变化。
3)特点:
材料:通常采用缎、丝、绢、绫、罗、纱、棉等质地优良的材料。
结构:非常简单,装饰多为刺绣、镶边和纽扣。
风格:总体风格淡雅平易,尤其是袍服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充分体现汉民族沉稳安逸、儒雅超脱、神闲气定的民族性情,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典雅的审美情趣;裙装在中国传统服装里极为丰富,是汉服女装的主要形式,能让女子显得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例子:唐代有种名为 “月华裙” 的裙子,是一种浅色的画裙,裙幅达到十幅,腰部每褶间各用一种颜色,轻描淡写,色彩极为素雅,穿上走路时,风动颜色如月华。
4)中国传统服装的美学特点:
整体效果:中国传统服装整体体现出优雅、含蓄的美学特点,除唐代外,总体风格是淡雅、含蓄、朦胧的,着装以不露肌肤为原则,袍服和裙装表现出含蓄、庄重和随意的美。
结构特点:汉服在结构上侧重于掩盖人体的生理特征,采取隐蔽胸、腰、臀部曲线的形式,体现出遮蔽的平面性特点,加大了身体形态的模糊感,使服饰与身体动态相协调时展现人的内涵、风度和神采。
穿着效果:中式汉服的平面特征使服饰与身体之间达到和谐的自然关系,身体在其中自由、放松,不受羁绊和束缚,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服饰的浪漫、休闲、诗意和舒放自如得以充分表现,身体和服饰的美感含蓄内敛地表达出来。服装的随意性、自然特征也通过衣料随身体活动状态呈现的各种姿态展现出来,汉服的精神气度和韵律靠穿着者的行为举止带动服装表现出来,是一种 “印象” 的美,体现了 “美在精神”。
5)与佩饰的关系:
纹绣、边饰丰富:汉服因为造型简洁,为衣料本身的美提供了展现的机会,也为佩饰的运用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因此,中国服装的纹绣、边饰极为丰富,技艺高超,把服装的平面性与装饰性结合了起来。装饰纹样的生动丰富,也使汉服具有了抒情化的审美趣味。
佩饰的作用:
增加女性魅力:传统的佩饰极为丰富,主要用于增加女性的魅力。例如汉代的 “步摇”,它是一种附在簪钗上的垂饰,由金、玉或珠子等材质制成,会随着人的行走动作而摆动,发出叮当声。
体现女性美:女性穿着长长的裙服,头上插着步摇时,只能优雅地行走,才能使步摇发出优美动听、有节奏的声音,否则会被视为不雅。这种佩饰的流行进一步强调了女性含蓄优雅的美。
6)中国古代女性美的境界
外在与内在结合:在中国古代,女性美的最高境界是外在修饰与内在气质合二为一。温柔可人的举止和仪态,与长袖、束腰的及地长裙搭配,能让修长优雅的女性更显曼妙婀娜。
视听结合的美感:轻盈多姿的步履伴随着清脆悦耳的声音,使女性的形象审美从单纯的视觉扩展到听觉,产生了多重美感。
2.中国传统服装与审美
1)古代著作对服饰之美的观点
《淮南子》肯定人的行为举止对服饰之美的重要性,认为服饰之美与人的姿态之美密不可分,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体现整体美。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强调中国传统女性服装应含蓄雅致,与身体相貌和精神气质相宜,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
林语堂在《人生的盛宴》中指出中国古代妇女服装意象是模拟自然界之律动,而非表现人体轮廓,体现中国传统服装主要表现人的内在气质和穿着后的姿态韵律。
2)中国传统服装风格及与西方的区别
中式传统女装充溢谦卑和慈爱高贵气息,清谈素雅脱俗;男装宽厚从容、儒雅大度。
与意大利和英国西服风格对比,英式西装严谨呆板,规定穿着者的形状;意大利西装手工剪裁,根据个人身体特质裁剪,合体自然。
3)对中国传统服装的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宽大裙装和袍服扼杀服装个性追求,是对女性美的抹杀;袁采在《世范》中强调中国古代女性服装 “惟务洁净,不可异众”。
但随着现代服装对女性健康的危害被认识,人们意识到中式宽松传统女装是对女性身体的解放,更有益于健康。从美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服装的美通过穿着者精神气质体现,如写意水墨画般彰显内在情感和生命韵律,是含蓄且 “气韵生动” 的美。
3.中国文人审美与古代器物设计风格
1)以中国文人审美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审美文化崇尚素朴、简洁、雅致的器物设计风格。除宫廷贵族器具装饰繁琐外,文人士大夫所用器具以造型优雅简洁取胜,如古老的青铜器具设计。
商代末期酒器觚造型有圆形和方形,上大下小,腰柔细,挺拔、稳重、优雅,方口方足细腰四棱型觚线条曲直变换巧妙。
西周时期细腰圆觚造型简化,装饰简化,孔子虽感慨礼制弛懈,但从形式美感看,素身器形更优美,增加了优雅之感。
明代有被称为 “美人觚” 的青铜酒器,形制细长、优美。
三、中国古代器物
1.宋瓷
1)宋瓷的历史地位
两宋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代,宋瓷被视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最高峰。
制瓷技艺精湛,石灰碱釉发明使器物有玉质感。
2)宋瓷的特色
①纯净釉质和古朴大方造型。
以汝窑为例,胎质细腻,天青釉色柔和匀净,仿青铜器造型典雅大气,少装饰,艺术成就高,引领风气。
装饰简洁,浅刻划花纹,不影响造型,保持美学统一性。
②不同窑口的特色
龙泉窑:多次施釉,釉层厚如美玉,青瓷造型稳重大方,突出造型和釉色。
景德镇青白瓷:胎体洁白细腻,轻薄透明,釉面光润,色调纯正匀净,造型轻盈秀丽,有素色和优雅刻画花装饰,被称为 “饶玉”。
3)宋瓷的造型与成就
①重釉色轻装饰,以造型取胜,形式丰富,美学成就极高。
②梅瓶和玉壶春瓶
为宋代始创,体现宋代器物造型审美追求。
梅瓶小口、短颈、丰肩,挺拔刚劲,盛酒用,放桌上;玉壶春瓶撇口、细颈、圆腹、圈足,轻巧玲珑,敬酒用,捧手上。
明清后成为陈设装饰艺术品。
③瓷碗和茶盏
造型简洁大气,敞口细足,强调碗壁曲线,碗腹饱满,圈足增高。
“斗笠杯” 便于点茶,秀美潇洒,有高美学品质。
④整体风格特点
线型简洁流畅,追求细腻微妙变化,优雅秀美、轻盈洒脱。
4)宋瓷的评价
在工艺和艺术上达中国陶瓷艺术顶峰,造型单纯古雅、装饰平和简素,官府、宫廷器皿简朴雅致。
宋代文人审美风尚成就宋瓷美学高度。
与清代瓷器对比,清代瓷器装饰过满,掩盖瓷质之美,美学品质不高。
2.明式家具
1)产生背景
明代后期,虽有浮华世风,但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体现在器物设计上,出现明式家具。
2)明式家具的特点与价值
①成熟与影响
在明代成熟,是中国器物在世界影响最大的作品。
明代私家园林园主文人雅士参与设计,使其在设计和美学上达极高水平。
②结构与工艺
结构构件基于中国木构架建筑,硬木制作,榫卯结构,工艺精确严密。
结构严谨合理,做工精良,装饰精美。
③种类与造型
种类丰富,有椅凳、几案、橱柜、床榻、台架和屏座等。
造型大气优美,如榉木矮扶手椅被赞造型考究,有稳重与灵活之美。
④美感体现
对线的运用,以直线为主,辅以曲线,曲直变化、刚柔相济,体现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圈椅为例,下方上圆,靠背和扶手圆润线形,曲线构成优美圆圈,舒适且具美感。
收分方法与 “内翻马蹄式” 腿脚线形,具稳定挺拔视觉效果和稳固功能,线条独特艺术魅力。
整体造型简洁大气优美,装饰精致,在节点和人体接触频繁处装饰,如扶手、线脚、锁扣等,与简洁主体对比,增加金属饰件,提升艺术性和装饰意趣,保护强化家具功能。
⑤文化内涵
选材优良,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古雅,融传统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中国文人审美思想典型体现。
3)王世襄先生的分类与评价
分类为 “五组十六品”,从美学特征分类,简洁、典雅、优美是主要美学特征,认为朴实率真、质胜于文是明代家具主要风貌。
指出不入品的 “八病”,多与形式繁复有关,明末文震亨也感慨当时家具雕饰过重,古雅可爱才是造型美学之作。
4)对明式家具的质疑与回应
质疑坐起来不舒服,回应其具有修身养性功能,规范坐姿,与个人品格修养密切联系,符合人体工学,健康有益。
4.工巧适度的技艺之美
一、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的美学追求
1)反对炫技
中国传统文化反对炫巧争奇,认为 “奇技淫巧” 为文人士大夫所不齿。
虽有对精湛工艺 “鬼斧神工” 的感慨,但并非传统器物设计美学的高境界。
适度的工艺和装饰才是传统器物设计崇尚的 “文质彬彬” 美学思想。
二、“文质彬彬” 的美学思想
1)来源与内涵
源自儒家 “中庸” 思想。
“质” 指材质,“文” 指装饰,强调两者和谐统一,克服片面性倾向,达到适度、适当的效果,可看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审美尺度与评价标准
“文质彬彬” 作为审美的尺度,表达适度、适当观点,是美的重要评价标准。
装饰和材质搭配恰当,体现协调之美。
三、“中和” 的美学观念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中和” 观念
追求对立面的统一,在事物的独立状态或二元之中寻求平衡,追求对立要素之间动态的和谐。
如《易经》提倡互为关系、互为补充、彼此对话;老子强调有无、难易等对立关系相辅相成。
《左传・昭公二十年》指出美在各种关系的平衡、适度、和谐中达到;宋玉形容美女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表达美存在于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之中。
2)“中和” 价值观对传统器物设计的影响
促成中国传统设计美学整体观与和谐观的形成。
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器物的设计和制作,使方式合情合理、适中得体,适度成为美的重要评价标准。
四、禅宗的和谐美学观
1)禅宗的特点与影响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一派,其顿悟和明心见性的思想受中国文人士大夫推崇,影响古代文人生活美学观。
提倡无冲突的和谐观,强调回到本来面目,在无冲突境界中展现本性,追求一念不生、无人、无我的般若之境,讲究随缘自在、顺应自然。
2)禅宗美学观在生活中的体现
许多文人雅士信奉禅宗,在茶事、香事等生活方式中贯穿禅宗理念,其和谐美学思想浸淫在日常生活方式里。
五、“巧法造化” 和 “材美工巧” 的设计思想
1)内涵与历史记载
意指天工与意匠、材料与技艺的结合。
最早记载于《考工记》,提出造物四要素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强调工艺技能与自然、材质有机结合,达到 “天工” 与 “人工” 浑然一体的境界。
2)对应现代 “设计” 定义
“巧”“妙” 思想对应现代 “设计”,早期词典中 “设计” 被 “匠心” 替代,追求 “巧” 和 “妙” 的处理手段,如 “巧夺天工”“妙不可言”,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有独特匠心,循法守则、张弛有度。
3)“自然” 为 “巧” 的最高境界
“自然” 成为中国器物设计最重要的审美标准,不是完全无加工,而是非虚饰、不造作,虽经精细加工但视觉效果自然,“虽为人作,宛若天工”。
如庄子 “技进乎道”,明代沈春津提出 “巧而自然” 是器物设计和工艺的度。
4)对过度追求工艺和装饰的批判
文震亨评价周身雕刻满滚螭的白玉印池 “虽工致绝伦,然不入品”;李渔批评粤地木箱镶铜裹锡影响整体品质和实用性,提倡器物设计重在实用。
六、工巧与国家兴衰、民风好坏的联系
1)历史记载中的观点
汉代刘向《说苑》记载秦穆公与由余对话,提到以俭得国、以奢失国,如夏后氏、殷周因器物过于装饰而国家不服者多。
明代张翰《松窗梦语》记载类似故事,明太祖朱元璋对陈友谅镂金床反感,认为陈氏父子穷奢极欲致亡,表达对不得体、无必要装饰之物的反感,体现器物制作应工巧适度的美学观点。
七、工艺与美感的关系及在古代家具设计中的体现
1)工艺与美感的关系
传统器物的美学特征受材料和技术制约,技艺在器物上体现的美成为古人表达美学观念的方式。
如青铜器铸造技术成熟后,不同方法制作的青铜器美学效果不同,中国古代器物重视工艺与美感的关系,通过恰当技术达到美的效果。
2)在古代家具设计中的体现
明代家具形成明式家具风格,多采用硬木不上漆,体现自然纹理美,仅在关键节点略微装饰,突出 “材美工巧” 设计思想。
与园林建筑兴盛和文人参与设计有关,提高了中国家具设计水平,表现出的材质之美和有节制的装饰与儒家审美文化密切相关。
清代家具装饰过多,违背 “材美工巧” 适度之美原则,美学价值低于明代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