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国学:为何《道德经》不提倡努力呢?

三自国学 2025-04-27 12:34:28

你好,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常有人,一提起老庄,提到老庄思想,嘴里就戏谑地蹦出这两个字;

认为无为就是让人啥也不做,因而把老庄思想归为躺平哲学、懒人思想。

这其实是非常孤陋且浅薄的理解。

为何老子不提倡努力呢?

老子所处的时代,周王室已经趋向衰微;

诸侯国之间,明争暗斗,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竞相招揽人才。

这样的形势,导致人心浮躁;

人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分门立派,在各诸侯国间游说,形成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仅单纯从文化现象来说,这是好事。

不过,老子却看到,其成因是不善的,影响也很糟糕。

各种学说之间无休止的辩论、交锋,其背后,是人们欲望的膨胀、对功名利禄的追逐;

这破坏了人心的清净和纯朴,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尔虞我诈、秩序混乱。

老子之所以在后期会选择归隐,就是洞察了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国家前景堪忧。

在53章中,他描绘了当时的社会乱象:

【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大道明明很平坦,人们却偏偏喜欢走捷径。

朝堂上无人理政,田地荒芜,粮仓空空如也。

穿着华服,佩着宝剑,不务正业。这不是带领人们干坏事么?

这不是正道啊!(盗竽,是盗魁的意思,是暗讽统治者带头干坏事。)

因此,老子才会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这是说,真正有德行的人,懂得按规律(道)行事,一方面因循自然之道,另一方面尊重人性,所以不会加入太多个人的主观意志,强行作为,因而看上去表现得似乎没有作为一样。

道家认为,智者最紧要的,就是守住清净之本心,领悟“道”的精神;

所谓道,就是万事万物之规律。

一旦找到了事情的规律、顺着规律做事,便是顺势而为;

不需要费多大的劲,便可轻松成事;

反之,如果违背规律,再努力也得不到结果。

比如,春天本是生长的季节,我们在该播种的时候不播种,到了想收获的时候,也就不可能有所收获。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应该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治国和治身,道理相通。

人生也一样,少壮时就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顺着自己的天赋做事,自然事半功倍,根本无须过多努力;

如果感到在努力,说明大抵是硬着头皮在做并非自己意愿的事。

这样的事,哪怕做成了,快乐和成就感,又有几分呢?

更多精彩

三自国学:庄子“有蓬之心”的启示

三自国学:中年人读书还有意义吗?

三自国学:老子究竟唯心,还是唯物?​

心智提升,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贯穿一生。

我们的成长目标是:自足、自洽、自在。

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