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了忘,忘了背,几乎所有中小学生都存在这个问题,尽管程度可能有所不同。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22年的调查显示,78.3%的中小学生将超过30%的学习时间用于机械记忆,其中62%的学生反映记忆保持周期不足两周。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还引发"记忆焦虑",影响学习效能。这已经引起了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曾要求学校不要留置过多的背诵性作业。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看到这里,很多人以为本文肯定谈的是如何学会记忆的问题,这样的话题比比皆是。实际上,本文谈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消除或减少死记硬背的问题,涉及基础教育的根本性改革。

首先,导致出现中小学生大量背诵知识的原因在哪里?不可否认,学习知识的属性之一要求对部分知识记忆,例如数学的乘法口诀、语文的识字写字,外语的单词识别等。但应试教育无限放大了这一属性,以有限知识记忆为核心的应试教育决定了知识记忆是教学重心,将大量可背可没背的知识都要求背诵。一是应试教育主要传授死知识,而不是侧重素质、能力和个性培养;二是考试主要考死知识,这比考素质、考能力、考个性来得简便容易;三是家庭作业主要留死知识。数据显示,目前高考中的记忆性题目占43%(中国教育科学院,2023)。某省重点中学的案例显示,教师倾向布置可量化检测的记忆作业,其作业批改效率是探究性作业的3.2倍,批改成本仅为开放性题目的1/5。

其次,如何有效解决中小学生知识记忆负担过重这个问题?根本途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以有限知识记忆为核心向以无限知识了解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转型。广泛大量了解众多学科知识和原理不需要死记硬背,一是实现自然记忆,也即习得理论,可能所记忆的知识更多、更牢固;二是实现应用记忆,只要求学生对涉及即时应用的东西进行适当的背诵,例如数学的小九九、语文的识字识词等;三是实现理解记忆,在目的为培养理解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获得相关性记忆;四是实现表达记忆,在目的为培养表达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表达类活动获得更深刻、更长久的记忆。
简言之,通过构建“了解-理解-见解”的现代基础教育“三解”教育,不但使知识记忆从孤立负担变为认知发展的自然产物,而且记忆的知识更多更牢且能够即时应用。正如杜威所言:“教育不是记忆的堆积,而是经验的改造。”需特别提醒: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凡属进入专业学习或职业实践之后才需要应用、可能应用的知识,基础教育阶段都不提倡背诵,到时再进行背诵完全来得及。这应当是比较容易处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