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去世后的丧葬费和抚恤金发放方式也在与时俱进。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的规定,2025年起,这部分补助不再简单地与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挂钩,而是统一参照当地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进行发放。此举不仅将进一步体现公平和社会关怀,也为丧葬费、抚恤金的计算带来更多变化。本文将从政策背景、发放标准、地域差异以及实际影响等方面,为您全方位解读2025年的丧葬费与抚恤金新规。

过去,我国不少地方在计算企业退休人员去世后的丧葬费与抚恤金时,常常以故人的养老金水平为基准,通过一定倍数或月数来确定补助金额。虽然这种方式考虑了个人生前的缴费与待遇水平,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养老金水平因个体差异而差距较大,同时各地经济发展不均,导致同一地区内退休人员之间,或者不同地区之间,在补助金额上有时出现不小的差异。
为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人社部发布的新政策改用“当地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作为统一的参照标准,通过与工龄、养老金领取年限等条件的结合,为故人家属提供更具普适性的经济补偿。这一改革不仅顺应了养老保险制度“共享”与“普惠”的发展趋势,也减少了偏低养老金群体在领取抚恤金时出现的“二次不平等”。
二、丧葬费:按当地人均收入的2倍发放根据新规定,丧葬费由原先与退休人员养老金挂钩的发放标准,改为按当地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的两倍计发。也就是说,如果某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为5000元,那么退休人员过世后,其家属可领取2×5000=10000元的丧葬费。
1. 公平性提升这一统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养老金差距对丧葬费数额的直接影响,体现“逝者平等”与“社会关怀”的理念。对于养老金偏低的逝者家庭而言,这笔丧葬费可能会显著高于他们原先的养老金水平。
2. 区域收入差异明显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差距很大。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收入水平高,丧葬费自然更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相对较低。虽然同样按照“2倍人均收入”的公式计算,但在数值上会出现较大波动。
三、抚恤金:最高可达24个月人均收入,最低为9个月在丧葬费之外,抚恤金是另一笔关键的补助。根据新政规定,抚恤金的发放月份数将根据逝者的工龄和养老金领取年限等因素来确定,最高可达24个月人均月可支配收入,最低则为9个月。
1. 发放范围扩大以往,抚恤金在一些地区只有在满足特定工龄或特殊身份时才有较高的倍数。新规使得更多退休人员只要符合相应的工龄条件,就能获得较高的补助,让曾经在职期间持续缴费、贡献较多的人获得更多回报。
2. 最高24个月人均收入对于工龄较长或在养老金领取年限上达到较高标准的退休人员,抚恤金最多可达当地24个月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倘若某地每月人均收入为6000元,那么最高抚恤金额可达6000元×24=144000元。再加上丧葬费的2倍人均收入(12000元),合计可高达156000元,约等于在当地领取了26个月的人均月收入。
3. 最低9个月人均收入即便在最低发放标准下,如果当地人均月收入为6000元,按照9个月计算,也能达到54000元的金额。与以往部分地区仅以“几个月的养老金”来衡量相比,这一数额或许会更具保障性与普惠性。

地域收入水平决定基数新规的基准在于当地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这意味着经济越发达、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区,丧葬费和抚恤金相应更高。以上海为例,若其上年度人均月可支配收入非常可观,综合丧葬费和抚恤金可能轻松超过10万元乃至更多。
工龄与领取年限影响倍数抚恤金的倍数范围在9个月到24个月之间,并非“一刀切”。对于工龄长、养老金领取时间较长的退休人员,家属可获得更高倍数的抚恤金;相反,若逝者工龄短或刚退休不久就去世,可能只能拿到9个月的人均收入。
对养老金水平的间接影响虽然新规明面上不与个人养老金月数挂钩,但在一些经济发达、养老金基数高的地区,个人养老金往往与当地收入水平也呈正相关,因此间接上更容易出现“领取数额相当于四五十个月的养老金”这样的极端差异。
五、“最高相当于40个月养老金”?还要看各地实际情况不少人听说,在个别高收入地区,丧葬费和抚恤金可能相当于40个月的个人养老金,甚至更多。究其原因:
人均月收入远高于退休人员养老金在一些发达地区,有些人的养老金水平虽然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但远低于所在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若该地人均收入明显高于他的养老金,此时的丧葬费和抚恤金总额就会显得格外“可观”。
叠加高工龄或养老年限如果逝者工龄较长、在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足够久,还可能享受最高24个月人均月可支配收入的抚恤金,再加上2个月人均收入的丧葬费,合计26个月人均收入。此时就容易出现“折算成个人养老金的话,有40个月乃至更多”的情况。
具体领取仍依赖个人条件并非所有人都能拿到这么高的金额。工龄短、领取年限短的退休人员,抚恤金可能只是9个月人均收入;加上2个月的丧葬费后,也只能拿到11个月的当地人均收入。换算成个人养老金,可能只是略高于“几个月”的水平,需理性看待。
六、政策展望:新标准如何体现“更公平、更有保障”与个人养老金脱钩,保障低收入者权益不再与个人养老金月数挂钩,实际上为养老金偏低的退休人员家庭带来了一定“收益补偿”。他们去世后,其家属也能按当地人均收入获得一笔相对体面的丧葬费和抚恤金,减轻丧事支出压力。
鼓励长期缴费,照顾贡献较大群体虽然新政不再看个人养老金多少,但工龄与领取年限依旧在抚恤金倍数中扮演关键角色。那些在工作岗位上贡献多、持续缴费长的退休人员,其家属依旧能获得更高的抚恤金数额,也侧面体现了社会的激励和肯定。
兼顾地区差异,需做好政策落地由于各地人均收入水平不同,造成丧葬费和抚恤金在数额上的明显差异。在新政落地后,地方政府需针对不同收入水平、财政能力的市县出台更细致的执行方案,包括资金发放来源、审批流程及监督机制等,真正让新政发挥“兜底保障”与“普惠关怀”的作用。

2025年企业退休人员去世后的丧葬费和抚恤金发放方式,走向了以“当地人均收入”为参照的新模式,取代了以往按“养老金月数”计算的旧方式。这一举措,有助于打破因个人养老金差异而导致的补助不平等状况,也为低收入家庭带来了更多支持。不过,新规的落实也意味着发放金额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逝者的工龄和养老金领取年限直接挂钩,不同个案间的数额差异可能依旧显著。
对普通百姓而言,要想了解自己家属在此种情况下能得到多少补偿,需要综合评估当地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和个人工龄、退休时间等多重条件。无论数额几何,政策本身所代表的公平性与关怀,正是我国养老与社会保障体系持续优化、与时俱进的又一体现。只有在政策落地、信息公开和权益保障环节同步完善的前提下,新规才能真正成为支撑社会弱势群体、慰藉逝者家属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