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站稳了脚跟,那会儿,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头一回给大伙儿发了军衔。
按照授衔之前的岗位、经验还有战斗功劳这些标准,头一回评定军衔,分了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还有大校、上校、中校、少校这些不同的等级。
这次授衔仪式上,大家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自己被评低了。毛主席在会上直截了当地说:“都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轻易流泪,但这回授衔可不一样。咱们军队里有些人,战场上连命都能豁出去,现在却因为肩上那颗星星,非要争个高低、闹个不停,这真的没必要。”
有些人非常高尚,根本不把军衔放在眼里,就像粟裕,他在战场上那可是战功赫赫。不光是普通人,就连毛主席都觉得,粟裕完全有资格被授予元帅的头衔。
粟裕决定不争元帅之位,主动放弃了高军衔,毛主席对他赞不绝口,说:“粟裕可比那些争名夺利到要跳楼的人,强了太多太多。”最终,粟裕被授予了大将军衔,正如毛主席所说:“粟裕,他堪称第一大将。”在众多大将中,粟裕排在了最前面。
贺晋年的情况跟粟裕有些相似,那毛主席对这事儿是怎么看的呢?
贺晋年,18岁那年,也就是1928年,他就加入了共产党,算是陕北红军的元老级人物之一,参与了红军的创建。
贺晋年出自农民家庭,还没加入党组织前,他靠着母亲卖掉家里仅有的一匹马换来的钱上了学。他勤奋读书,一路努力,在瓦窑堡念完了高小,后来成功考上了陕西省立绥德的第四师范学校。
1927年的时候,贺晋年踏进了学校的大门开始念书。在学校那段日子里,他读了不少有进步意义的好书,受到了革命理念的很大影响。
1927年那会儿,国民党里的蒋介石突然翻脸不认账,搞了个“四一二”大屠杀,害死了好多共产党人和革命英雄。这一来,国共两党的合作就算是彻底玩完了。
贺晋年在上学时,突然有一帮武装人员冲进了学校,他们翻出了那些进步的书刊,然后毫不留情地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学生们对这种蛮横的行为深感不满,更令人愤慨的是,领头的人竟然在学校全体师生面前发表训话:“如今国家分裂,参与‘共产党’相关活动被视为非法,再这样搞下去,绝不姑息!”
贺晋年面对那些恐吓的话语,压根儿没退缩。国民党明令禁止的书,他偏要找来悄悄读,用心研究马克思主义,一心追求真理。
贺晋年信仰了马克思主义,并且主动投身到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农民反抗饥饿的行动里。
1928年那会儿,革命形势相当严峻,但贺晋年还是毫不犹豫地决定加入共产党。
1930年刚开始那会儿,共产党员谢子长,他当时顶着国民革命军骑兵第4师旅长的头衔,跑到宁夏去了。他的任务是搞兵运,说白了就是悄悄地为党拉起一支队伍,准备建立咱们自己的武装力量。
贺晋年接到党组织的任务,二话不说就离开了学校。他吃了不少苦头,长途旅行到了宁夏,目的就是要找到谢子长。到了那儿,他全力协助谢子长,在国民党军队里搞起了兵运活动。
那时候,贺晋年才20岁出头,虽然没上过战场,但心里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革命信念比谁都坚定。谢子长一见到贺晋年这些年轻学生,脸上乐开了花:“瞧瞧,书生们也起来闹革命了!”
谢子长把由贺晋年等学生骨干组成的学兵队,安排进了第八旅王子元的团里。贺晋年就这样在部队里,开始接受起了正规的军事训练。
贺晋年每天雷打不动地训练十多个小时,这样坚持了好几个月。他慢慢从那个总爱在书里找梦想的学生,变成了个挺有模有样的军人。
1932年那会儿,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正式拉起了队伍,谢子长挑了大梁,当上了总指挥,而贺晋年呢,也被委以重任,做了骑兵大队的副头头。
刚上战场那会儿,贺晋年打仗经验不够丰富,老是吃亏碰壁。有时候他不晓得啥时候该动手,枪一响就把自己的位置给暴露了;有时候他骑马冲锋,结果目标太明显成了活靶子;还有时候运气不佳被敌人抓住,受了不少罪。
虽然多次遇到挫折,甚至被关进牢里受了不少苦,但贺晋年始终没有放弃。他的革命信念越来越强,好不容易从敌人窝里逃出来后,贺晋年还是一心一意地继续干革命。
1934年7月份,陕北的红军游击队搞了个总指挥部,由谢子长来当头儿,总参谋长则是贺晋年。
谢子长和贺晋年,他俩都是陕北红军的重要开创者。在陕北红军的创建历程中,谢子长和贺晋年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携手并肩,为陕北红军的成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就没有陕北红军的辉煌历史。
贺晋年投身到了陕甘边首次反“围堵”战斗里,后来,在红军的队伍里头,他还参与了崂山、榆林桥、直罗镇等一系列的战役。他打起仗来那叫一个勇猛,啥都敢往前冲。到了1936年,贺晋年有幸得到了毛主席的当面会见,毛主席对他那是赞不绝口,还勉励他要继续英勇作战。
抗战那会儿,贺晋年打了很多仗。到了延安,他带着队伍,跟着毛主席“自己动手,吃饱穿暖”的号召,和大家一起搞起了大生产,开地种庄稼。
在这次大规模生产活动中,贺晋年表现出色,被评为边区的生产模范和劳动英雄。毛主席还特地亲手给他写了一张奖状,上面写着“努力拼搏,永不放弃”。
抗战那会儿,贺晋年一直待在陕甘宁,负责守护着党中央和领导人们的安全。等抗战一结束,中央的领导们特别有远见,决定派兵去东北。于是,贺晋年就接到了任务,去东北打仗了。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贺晋年先后当过合江军区的头儿,东北野战军纵队的司令,还有第十五兵团的副司令,他参与了辽沈大战、平津战斗,还有湘赣那边的战役。
贺晋年吧,他真的是一路看着革命慢慢取得胜利的,自己也参与其中。他经历了革命的点点滴滴,看着它一步步壮大,最终赢得胜利。他可不是旁观者,而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者,为革命的成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55年,新中国刚站稳脚跟,人民解放军头一回给大伙儿发军衔,那时候贺晋年先是被定为了大校级别。
当授衔的名单初步确定后,贺龙一眼就看到了贺晋年的名字。贺晋年征战沙场几十年,战功赫赫,在贺龙心里,这位老战友可不仅仅是个大校的料,他觉得这事儿得说说。
贺龙立马就跟朱德和彭德怀说了这事儿,彭德怀一听,也觉得给贺晋年授这个衔不合适,他直接说道:“给贺晋年评个大校,这哪儿成啊!”
大家伙儿的看法很快就被传到了毛主席那儿,毛主席一听就说:“贺晋年咋能是个大校呢?”他接着说:“贺晋年,最低也得是个少将嘛!”
到了1955年授衔那会儿,贺晋年最终得到了少将军衔的荣誉。
说到贺晋年,有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高岗。
贺晋年和高岗早就认识。1930年那会儿,贺晋年跑到宁夏去找谢子长,他在国民党军队里头搞兵运工作。他和其他一些学生骨干一起,弄了个学兵队,而高岗呢,就是负责带这个队的头儿。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贺晋年将军在东北战场上,带着队伍打了好几场硬仗,包括1947年的东北秋冬季大攻势,还有关键的辽沈战役。那时候,高岗也在东北指挥战斗,他担的是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的职务,还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的第一副司令员,兼着副政治委员的头衔。
新中国成立那会儿,高岗被留在了东北,挑起了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政府头头还有东北军区司令这些大梁,反观贺晋年,他是一路往南走,最后在江西安了家,开始工作。
高岗提出建议后,贺晋年就被调到了东北军区。他在那里当上了东北军区的第一副司令员和参谋长,同时还管着东北军区的卫戍部队,当上了司令员。
因为工作上的交集,贺晋年跟高岗走得挺近。在日常工作中,贺晋年经常得找高岗商量和汇报不少事儿,这完全在正常范围内。
但是到了1954年,高岗因为自己的错误走上了绝路,自杀了。随后,贺晋年也被安排去南京军事学院进修。
1955年授衔那会儿,好多跟他职位、经验都差不多的人,有的成了上将,有的成了中将。可偏偏贺晋年,他是唯一一个副兵团级被授了少将衔的。
对于这事儿,贺晋年没有被荣誉绑住,他很淡定地接受了,然后继续一头扎进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中,全力以赴。
2003年5月11号,93岁高龄的贺晋年将军在北京安静地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