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已经发布5周年,近期广东省进一步提出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区域概念规划。由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开展“黄金内湾”在全球范围内征询好的智慧,集思广益。
第二,“黄金内湾”这个范围,比大湾区科学合理大湾区以前的划分方式,肯定还是想尽量兼顾一下,尽可能惠及更多的地区和人民,按照地市级别的行政区,要划就全部划进来。初心肯定是没问题的,但问题是做不到。广东的条件虽说也非常好,但地理规模不如长江三角洲:1.珠三角地区平原面积只有一万多平方公里,山多平地少,连离珠江口很近的地方都大量山,如广州从化,佛山高明等。不像长江三角洲平原广布,河道纵横,水运发达,内部联系非常紧密。
2.珠江和长江都是“黄金水道”,航运量世界前两名。但长江光是干流的通航里程就两千多公里,约等于珠江干流的总长度。长江水系每年的航运量60多亿吨,珠江水系是15亿吨以上,差了四倍。长三角因此有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这么多经济腹地,人、财、物汇聚。广东虽然厉害,腹地和长三角比也是小巫见大巫(广西在挖平陆运河,原经济腹地要部分单飞?)。
还有历史原因,长三角地区开发得比较早,各个地方都有经济基础,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广东除了广州,大部分是近代乃至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外围山区的经济基础都很薄弱,看不见的人文积累,珠三角大部分区域更是比江浙沪都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因此,大湾区规划得虽然大,但发展本来就是高度集中的,人口和产业都集中在珠江口两岸,周边区域发展程度断崖式下降。甚至珠江口两岸自己发展时间短,很多地方都还没饱和,对粤西、粤北、粤东客观讲“虹吸效应”还还大于溢出效应,政府想了很多办法带动、平衡,但这需要很多时间,地理、历史和经济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条件还不具备的区域,划进来也受益不到。还不如按自己适合的方式努力,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精炼范围,因为本来也不可能全面开花,这个大方向前提下,具体的方式见仁见智,现在还在征询意见,不排除会有所调整。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深圳划进来的范围小了一点,广州北部划进来的范围大了一点,另外惠州和江门离着不远,这次一点都没有划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