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网约车市场的大地动,无疑是最近落地重庆和武汉的无人驾驶网约车带来的。
这一波消息不仅给了司机当头一棒,也让很多传统网约车平台傻了眼。比如曾经的老大滴滴,现在的二线平台T3出行、一喂顺风车等,多少都有些慌张,就怕科技的发展,让他们在市场的竞争中落于下风。
然而,司机这边的反应,似乎让网约车平台的这波担忧成为了多余。网约车司机对无人驾驶的10个反问,可以说是把科技和人力的争执,给推上了风口浪尖。
笔者归结了一下这十个问题,发现基本围绕着三类,一是交通规则方面,二是司乘关系,三是行程问题。
一、交通规则
每一位上过路的网约车司机,都多少领略过交通规则方面的处罚。比如遇到恶意别车,出现交通事故的情况,或者是偶尔违章等。
这些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落到每位司机的头上时,都难忍吐槽一句“晦气”,更何况再遇上不讲理的乘客,非要司机在违停路段接他。照做吧,明知道会被拍。不照做吧,又面临乘客的投诉和平台的处罚。
这样进退为难的情况,无人驾驶的车辆会怎么处理?平台会怎么处理?违章了算谁的,出现事故之后的赔偿算谁的?
二、司乘关系
大多数人都知道,这几年司乘关系的矛盾是越来越多。一方面是网约车的经营环境不比从前,司机赚钱难,乘客也赚钱难。
都想把持着钱袋子,自然手头就开始计较起来。很多乘客花了五块钱,想享受五十块的服务,否则动辄就是投诉。而无人驾驶的车辆也会面临这种情况吗?
还是说平台会另行制定标准?如果可以另行制定标准,为什么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对司机这么苛刻呢?
再退一万步,如果接单遇到醉酒或者是不讲理的乘客,机器也能跟人一样,进行人性化帮助和处理么?
三、行程问题
去年的时候,关于网约车“车等人”的新闻,闹了很久才消停。很多平台硬性规定,司机要在指定的地点,等待乘客10分钟以上才能取消订单。
这个规定曾经让网约车司机骂死了,但是依然改变不了滴滴、高德、一喂顺风车等平台想要压榨司机的本质。如今无人驾驶在路上如遇无人之境,那么如果碰到定位不准,或者是要求等待的乘车,它会等么?
司机提出的这一桩桩的问题,并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从业以来长期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且至今无解。
如果说无人驾驶网约车的上路,让这些问题有了解法,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平台这么多年是根本没想从司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把运力当做是“耗材”,只想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