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围炉煮春秋
李泽楷在开记者招待会之前,秘书总会提前和记者们打招呼:不要提与周凯旋相关的问题。
周凯旋对于李家来说,很特别。
这几年,周凯旋与李嘉诚同游出行的照片多次被拍到,两人手牵手,有时周凯旋还会蹲下身帮李嘉诚系鞋带。

2023年6月,李嘉诚和周凯旋一同参加某珠宝行拍卖会,周凯旋看上一颗钻石,李嘉诚以688万拍下,迅速冲上热搜榜。
即使李嘉诚不在身边,周凯旋每次出行,也都是三四辆防弹宝马车同时随行。一辆自己坐,其它几辆专为保镖而备。周凯旋的这些座驾,就连车牌号都同属一个系列,皆以“1890”结尾,区别只在前面的两个英文字母不同。
对于周凯旋,香港人人知晓,却又人人不知晓。

她的名字前,总会被人加上“李嘉诚红颜知己”几个字,事实上,周凯旋,真不靠李嘉诚。

周凯旋从年少开始,就是位人脉高手。
若论家境,周凯旋,很普通。然而周凯旋的父亲还是把女儿送进了香港最顶尖的中学,拔萃女书院。
她和同学家境悬殊,却凭借长袖善舞的性格,收获了大把友谊。游泳、话剧、曲棍球,样样精通,老师眼里她相当聪明,同学眼中,她是众人的偶像,成功当选学生会会长。

每天放学,校门口的轿车排起了长龙,周凯旋背着书包一路走回家,但这并不耽误她与同学打成一片。
中学毕业后,周凯旋在香港电台做实习DJ,电台同事们亲切地喊她“周海豚”。让所有人都没料到的是,实习结束时,周凯旋弄了个谢师宴,惊得电台同事的眼珠子都差点掉下来。
原来,周凯旋把谢师宴的地点定在了一家名为“九龙塘会”的私人俱乐部。在这家会所消费,不是谁都可以的,该会所实行会员制,现如今的入会费已高达25万。
吃完饭,周凯旋签单结账。谁都不知道,18岁家境普通的她,是怎么做到的。
别人的18岁,想着的多是吃喝玩乐或缠绵爱恋,她的18岁,考虑的是如何搭建人脉网,层层铺路。

不久,周凯旋考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刚毕业,就为英国老板拿下一个重量级项目:兵马俑展览。
她从英国飞到西安,短短两周时间,就与对方达成30件展品的交易。换成其他新人,工作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相当满足,周凯旋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交易谈成后,她和公司联系,想再订制一批兵马俑纪念品,拿去出售。征得同意后,周凯旋马不停蹄地赶往天津,一件件样品把关、商讨。
这批纪念品被运到伦敦后,以高出原价几十倍的价格卖出,周凯旋也得到她人生第一笔亮眼的财富。这一年,周凯旋25岁。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事实上,周凯旋赚到的,何止是钱呢!

几年后,周凯旋结交了她人生的第一位贵人,施南生。
很多人知道施南生,是因导演徐克。

孰不知,如果没有施南生的帮助,徐克的戏,根本拍不成。
孰不知,施南生的家境很不一般,择友标准更是严苛。
施南生的父亲曾在南非发迹,母亲也出身富裕家庭。施南生的母亲80岁住院时,还能用一口流利英语和医生对话,很受人尊敬。
受母亲影响,施南生从小就知道,要想得到别人的看重,无需恃势凌人,但需有“料”。她的朋友,也多是“有料”之人,比如何超琼、林青霞、俞琤那样的人物。

上世纪八十年代,徐克和施南生创办了电影工作室“新艺城”。周凯旋主动联系施南生,提出用自己在英国积累的人脉,为新艺城打开英国市场。
一番交往下来,周凯旋成了施南生的闺蜜。
许多年后,施南生这样回忆当初的周凯旋:“非常讲义气,朋友有难她会出手,而且从来不会跟朋友炫耀自己的成就。”
施南生看好周凯旋,进而又将周凯旋介绍给了自己的发小张培薇。张培薇,同样不简单。
张培薇拥有多重身份,但她身上最独特的标识,就是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华表妹,姑父是香港船王董浩云。

张培薇对朋友的选择,和施南生一样高。她曾发表过一篇缅怀好友何佐芝的文,文笔极佳,从中也可窥见她择人的标准。
何佐芝是香港商业电台创办人,同时也是东亚银行董事。在怀念何佐芝的文中,张培薇这样写道:
“君子不妄动、不徒语、不苛求、不虚行。”
张培薇与周凯旋相识后,两人从友谊延伸到合作伙伴,已是三十余年。

都说周凯旋幸运,总得贵人相助,事实上,一个人是否有贵人缘,是需要自身具备足够吸引力的。没有哪位贵人会平白无故提携帮助别人,个人价值和性格,是与贵人等价交换的前提。

周凯旋和张培薇合伙创办了两家公司,周凯旋瞅准了当时香港房地产对内地水泥的巨大需求,根据两地水泥差价和购船成本,成功做成了一笔赢利颇大的交易。
周凯旋的头脑,获得了董建华的认可,董建华也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1992年,周凯旋和张培薇看中了长安街上一栋6层楼高的儿童影院,两人想拿下这栋小楼,专售香港服装。
结果他们被告知,那栋小楼不能单独出售,而是要与整个东长安街统一规划。换句话说,也就是,如要拿下,那么儿童影院周边一万平米的整片区域,都得拿下。
周凯旋不慌不忙,仔细筹谋一番后,竟答应了。她向董建华说明此事,董建华同意,整个项目由董氏集团东方海外公司的名义来做。问题是,资金仍是不够,需再邀请地产界大人物合伙。
于是,1993年9月12日,受邀来到王府井饭店见面的李嘉诚,与周凯旋见面了。那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彼此都不知道,这会开启往后余生一段最为特别的缘份。

32岁的周凯旋准备了数百页资料,但她仅用5分钟,便说服李嘉诚投资东方广场项目10亿美元。
那番对话,堪称经典。
“12万平米的动迁,谁来负责?”
“我来搞定。”
“平整土地和一系列手续,都不容易。”
“李先生您放心,我交到您面前的,必定会手续齐备,您只需开工建设。”
这魄力,无人能及。
握手,达成。

那是当年北京最大的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总投资20亿美元。建设过程中,项目屡遭挑战,都被周凯旋一一摆平。
因为这个项目,周凯旋拿到4亿港元的佣金。她提现一半,余下的一半,继续投资东方广场。
钱到账的那天,周凯旋在香港的豪华商场逛了圈,什么也没买。她知道,商场里任何东西,她都无需看价签,但那种虚荣对她来说,毫无意义。
东方广场项目成功后,董建华提出,要将周凯旋提升为公司董事,被周凯旋拒绝了。董建华不解,周凯旋说:
“外表的光荣是人自己心里的包袱,是很大的负担。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从这个项目中得到应得的报酬。”

自己究竟要什么,周凯旋,很有分寸。

换作旁人,有了这样的成功合作,不是抱上了董建华大腿,就会抱住李嘉诚粗胳膊不松手。周凯旋,全都没有。
1995年,她看好IT业的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投资;1996年,她创办电子报关公司。
直到1999年,她意识到互联网的机会,这时,周凯旋想到要说服李嘉诚进行投资。
李嘉诚以房地产起家,一直秉持的商业理念是“不熟不做”,刚开始,周凯旋没能说服他。

周凯旋不慌不忙,找到缔造雅虎神话的杨致远,请他出面。
杨致远也真是尽心,陪着李嘉诚参观新加坡网站,还举办了纪念酒会。这趟行程安排,让李嘉诚对互联网的未来有了直观的看法。
李嘉诚被说服了,开始大手笔整合资源,成立TOM公司,周凯旋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公司成立之初,周凯旋以400万美元入股,随着公司股价飙升,她的财富在一周内增加了100多亿港元。
TOM公司的大小事务,决定权基本都在周凯旋手中。她成了香港资本市场的重量级人物,也逐渐成了李嘉诚最为倚重的人。

她以127亿港元身家,稳居香港女富豪榜第二位。她是如此特别,因为她的财富,不似榜单上其他女人,要么靠继承遗产,要么靠婚姻关系分得身家。
从那之后,周凯旋帮李嘉诚做过各种投资,她的每一步棋,都踩在资本市场和产业的点上。
更难得的是,她是如此低调。
她的办公室,设在香港海港中心29楼,那是一间不到10平米的房间,装修简约。那间办公室的空间狭小,让人感觉谈话时间久一点,或情绪激动点,就有可能缺氧。
每每面对来访者,她总是会说:“我们只是富人的亲戚,来不得排场。”

不过,每过一会儿,她也会很贴心地关心来访者,是否适应这个狭小的环境,是否舒适。
接触过周凯旋的人,都容易被她吸引:“她和你说话时,总是看着你的眼睛,时刻注意你的感受。”
而她的下属,更是常常被她的手腕和交际能力折服。
她是资本高手,更是人脉高手。
人们都以为她是靠着李嘉诚才有了今天的财富和地位,外界议论的,也都是她的“关系”。然而,能营造“关系”的,本身就是强者。
有人说,周凯旋跟着李嘉诚二十多年,没有名份。可这对她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
如同当初她在拒绝董建华提携自己成为董事时那样,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周凯旋心里,清清楚楚。
这女子,除了是资本高手、人脉高手,更是务实高手,不贪不嗔,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