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一时心软,没能立即枪决的副师长,20年后竟成为粟裕大敌!

品味红梦史说 2025-03-26 05:08:54
前言

1927年9月,南昌起义军在潮汕地区遭遇敌军“围剿”,汤坑一带大战一触即发。

可让人感到心寒的是,当战斗进入关键节点后,突然传来一大噩耗——叶挺部队的欧震战前倒戈薛岳,最终让敌军抓住机会与赶来增援的邓龙光部队会师,致使起义军遭受重创。

起义亲历者萧克将军多年后回想起这段往事,语重心长地感慨道:“汤坑一仗,是南昌起义从胜利到失败的转折!”

然而最追悔莫及还得是叶挺,其实他早就对欧震起了疑心,但却因一时心软没能下得去手!

欧震究竟是何许人也?

萧克

1

从1924年粤军讲武堂毕业后,欧震就来到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

有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欧震在战场上一马当先的英勇事迹可谓响彻三军,仅仅两年的时间,他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成长为营长。

北伐战争打响后,欧震还是一如既往的英勇,尤其是攻打武昌城一战,欧震凭借卓佳指标线赢得领导张发奎的认可,其部队被嘉奖为“最勇敢善战、最足智多谋的军官欧震指挥攻城营”。

张发奎

当叶挺独立团的名号彻底打响后,欧震也凭借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魄力成为叶挺麾下一员猛将——第11军第24师71团团长。

这是欧震一大人生转折,叶挺的爱才之心诚然为欧震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叶挺

北伐途中,子弹横飞的场面并未让欧震位置退却,经历了短暂的白热化后,双方进入了令人闻风丧胆的白刃战。

火把照射的刀光剑影可谓眼花缭乱,但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欧震仍能率领部队顶着巨大的压力驰援江西、河南战场,亲手书写了众多以少胜多的奇迹。

可随着蒋介石发动政变把枪口指向自己人,国共第一次合作就此破碎。

1927年8月1日,欧震跟随叶挺奔赴南昌参加起义,可谁又能想到,这位风光无限的北伐骁将竟然临阵倒戈薛岳,最终扭转战局让起义走向失败。

一开始对欧震有所顾虑的叶挺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思绪十分复杂。

他愤怒,麾下的一员猛将竟然临阵倒戈;他后悔,当初因为广东同乡的身份以及共事已久的经历而动了恻隐之心……

叶挺

原来在蔡延锴脱队后,部队就开始进行整顿,而欧震就是其中之一,毕竟他不是党员。

一想到接下来的起义事关重大,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因此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只能只能先把政治上不可靠的同志调整一下,尽最大可能巩固革命的指挥权。

蔡延锴

虽然调整,但也不会寒了这些同志们的心,曾经担任团长的欧震被调往抚州出任24师副师长。

聂荣臻元帅一针见血地指出:“二十四师就有两个团长不可靠,想换掉他们也没有来得及安排,直到南下途中才采取措施,将这两个人改任副师长,离开他们所掌握的部队。”

叶挺虽然心中又万分不舍,但还是带着欧震和古勋铭这两位团长前往广东撤退,念及旧情,他没有下手。

2

但正是因为这一点,让“倒戈”一事存在巨大争议,按照黄海如的回忆,24师扩大为新11军的时候,欧震已经被调回军部监视,没有兵权。

既然如此,欧震处于被监视的状态,又怎会在汤坑之战中率领部队临阵倒戈?

巨大的争议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退一万步讲,如果欧震在起义决定之战——汤坑之战中临阵倒戈,那南京方面一定会就此事大做文章,怎么可能甚至连提及都不提及!

起义部队在潮汕一带被打散后,很多和大部队脱离的战士都另寻出路,也有的回到了家乡搞革命,有的则留在原地坚守,也有一部分人投靠了国民党。

并且从欧震的履历中不难看出,在南昌起义后,他选择来到广东同乡——邓龙光麾下。

但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在邓龙光部任职营长的区剑涛回忆道:

“欧震是不是在阵前背叛革命,这一点我倒是记不太清了。但我能想起一件事,确实是在汤坑战役之后,我们到达汕头的时候,欧震才被委派给邓龙光团的付团长的。”

因此与其称欧震“叛变”,客观点来讲更像是政治立场的选择。虽然有这样一段插曲惹人非议,但欧震在抗日战场上的贡献绝对有目共睹。

1936年10月,欧震被国民政府授予中将军衔,次年抗日战争爆发,欧震率部奔赴东战场淞、沪、无锡东亭诸役的对日作战。

可日军最终在杭州湾登陆,南京危在旦夕,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欧震等人也只能暂时避其锋芒,保存实力。

1938年,日军登陆杭州湾

临行之际,欧震望着一草一木,心中五味杂陈,提笔写下七律诗——《撤退感写》:

“湖上风凄晓月残,长堤远树路漫漫。三军愤概心头火,百姓仓皇泪暗弹。国事已堪长太息,前途莫问几多难。牺牲本是男儿志,血不空流骨不寒。”

从他的行动中不难看出,欧震的确是一位极具民族情怀的将领。

在淞沪会战中,即便面对如日中天的日军,他仍未有一丝畏惧之色,和众多将士携手奋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武汉会战期间,尤其是万家岭一战,欧震取得大胜,士气大振。

随后转入长沙参与第一次长沙会战,书写了保家卫国的英勇诗歌……

功成名就之时,欧震回乡探亲,可看到家乡的窘境后,他还是自掏腰包为当地的孩子们兴建了两所小学——一所建在龙归墟,一所在甘棠村中。

虽然在外征战多年,但他一直都想着家乡的父老乡亲,薪资很少花在自己身上,都拿去修路济民,还修建了一座八十多亩的水库,解决了常年困扰的干旱问题。

3

而到了解放战争期间,欧震身处我党对立阵营,终究还是成为了老蒋的利刃。

1937年,欧震率领八个整编师向粟裕的华东亚振军发起进攻,妄想凭借“铁板推进”的战术,靠着强大的火力压制全歼我军。

粟裕并未操之过急,反而佯攻莱芜东北,断掉了欧震的退路。

此战我们虽然大获全胜歼灭了李仙洲部5.6万人,但欧震却凭借稳健的战术没有面临重创,就连常胜将军粟裕也认不准感慨:“此人实在难缠!”

直到1947年2月,莱芜战役打响后,欧震和粟裕将军终于迎来正面对决。

不得不说欧震升级版的铁板阵型确实坚不可摧,况且还能借助地势开展交叉火力,多次化解我军的攻势。

直到粟裕将军一招声东击西,随后多点开花同时猛攻,最终绕道敌后给予致命一击——切断补给线,铁板阵型顿时崩溃。

经此一战,欧震部被歼3万余人,落荒而逃。

结语

即便撤退至台湾,即便还在国民党麾下,但欧震对于故乡的牵挂却从未衰减,尤其是到了晚年时期,他一直坚信:“历史铁则,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国家和平统一,终将到来。”

在他心中,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是大势所趋,可他并未能亲眼看到这一天的到来。1969年欧震在台湾病逝,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欧震

参考资料:

[1]刘小花.南昌起义汤坑之战“欧震阵前倒戈”一说考辨[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2(03):94-97.

2.百度百科:欧震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