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之战:静塞军硬撼铁林军,北宋悍将与契丹战神的巅峰对决

野史转记 2025-04-14 14:13:06

寒风呼啸,战马嘶鸣,初冬时节的河北平原,晨雾渐渐退去,空气冷冽又干燥,隐约中还飘着一丝血腥气息。

往北一看,北风呼呼地吹着旗下,辽国那八万铁骑排得密密麻麻,就像一堵厚墙。他们的刀枪剑戟密密麻麻,还有那一身身黑甲,在十一月那没啥太阳的天儿里,竟然还闪着怪怪的光,瞅着挺刺眼。

唐河南边,上万北宋士兵排得整整齐齐,等着命令。冷风嗖嗖地刮,但吹不走那股子紧张劲儿。整个队伍静悄悄的,没啥动静,就只有马蹄子偶尔踩到干地上,“咚咚”响几下,这声音反而让人觉得更压抑了。

宋朝的将军骑在战马上,眼睛紧紧盯着远处悬挂的大帅旗。他慢慢将马鞭指向北方,接着,用简短、有力且让人心惊的声音大喊:

各位兄弟,跟我上,拼死打败敌人!

话一说完,后面顿时尘土飞扬,地面震动,山峰都像在摇晃。三千名重装骑兵几乎一块儿骑马冲了出去,朝着前面满山遍野的敌军猛冲过去。

公元988年,也就是端拱元年那时候,辽国大军往南打过来。北宋的猛将李继隆,撞上了契丹的战神耶律休哥。这两个,一个是北宋的顶尖大将,一个是辽国的无敌战神,各自带着十万最厉害的骑兵部队。深秋时节,他们在唐河边上,来了一场硬碰硬的大战……

【北伐遗祸,辽国的报复】

太平兴国四年,也就是公元979年那会儿,宋太宗赵光义刚搞定北汉,士气正旺,他亲自带着十万大军去打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没想到,在高粱河那一仗,宋军被辽国的援军给偷袭了,两边儿的防线都垮了,队伍一下子就乱了套,大家抢着逃跑,根本没法打仗。辽军见状,乘胜追击了三十多里地,杀了一万多宋军。

战况急转直下,赵光义跟手下将领跑散了,还在混战里被飞箭射中。没办法,这位大宋皇帝只好一个人跳上一辆驴车,慌慌张张连夜往南逃,直跑到宋国地界,这才捡回一条命。

后来,经过好几年的恢复和整顿,北宋慢慢缓过劲儿来。到了雍熙三年,也就是公元987年,赵光义瞅准辽景宗刚去世,辽朝新君年幼,国内局势不稳这个机会,又纠集了二十万精兵,分三路往北攻打燕云地区。

北伐刚开始那会儿,宋军打得特别顺,跟砍瓜切菜似的。可就在三路人马都往前猛冲的时候,主力东路军在涿州那边,粮草被辽军给突然抄了后路。

事情突然在内部发生变故,这时候最得保持头脑清醒。一直以来都以稳重著称、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东路大军领头人曹彬,此刻却乱了阵脚。他先是不管不顾地退到雄州去找粮食,接着又被手下人一撺掇,只带着够吃五天的口粮,就继续带着大军往北冲,去打幽州。

在犹豫不定、反复折腾的过程中,其实已经给后来的失败埋下了种子。东路军一路上被辽军不断骚扰,累得不行,好不容易到了涿州,又听说契丹的主力部队要南下增援。曹彬一看情况不妙,又急急忙忙地放弃涿州往南逃。辽国的精锐骑兵在后面紧追不舍,最后在岐沟关打了一场恶仗,东路军的十万精兵几乎全军覆没。

说白了就是“一点破,全盘乱”,东边的防线一垮,原本打算从三面围住幽州的计划就泡汤了。辽国的军队说不定啥时候就会打回来,赵光义没办法,只好赶紧让另外两路已经打进辽国地盘的宋军,快点往南撤。

但是,在西路军往回撤的时候,他们突然又碰到了一个难办的事儿:赵光义下令,让他们保护之前打下来的云、应、寰、朔这四个州的百姓,安全搬到宋朝的地盘上。

后来,在安排接应百姓的军队行进路线上,监军王侁和副帅杨业有了不同意见。王侁说话带刺,激得杨业这位大名鼎鼎的将领不得不直接带兵去跟敌人硬碰硬。结果,在陈家谷这个地方,杨业打了败仗,丢了性命。

到这儿,轰轰烈烈的雍熙北伐,因为三支宋军的全军覆没,最终无奈落下了帷幕。

两次攻打辽国都没能成功,这让赵光义这个做决定的人的声望跌到了最低点。不过,跟皇帝的面子挂不住比起来,军队实力不行,士兵们没了斗志,这才是北宋在打完仗后得赶紧解决的大麻烦。

雍熙北伐打完以后,宋朝基本就没啥力气再主动出击了,只能全面防守。可契丹人也不是好惹的,赵光义一个劲儿地派兵,结果就惹毛了辽国,他们直接开始大规模反击。

【雪上加霜,君子馆惨败】

公元987年冬天,辽国的军队全都出动,分成两路往南边打过去。其中一路,是萧太后带着还小的辽圣宗亲自上阵,他们直奔瀛洲(就是现在的河北河间),想要给北宋的河北防线来个下马威。

西路的主力是刚刚在岐沟关打赢大仗的耶律休哥,他带着部队主要攻打满城。另外,为了拖住山西那边的宋军,他又派了一支小部队去攻打代州,好让雁门关附近的潘美没法回来帮忙。

耶律休哥打头阵,一进入宋朝地界,就在望都和满城这些地方的小冲突里连连得手,之后辽国的东路和西路大军也很顺利地汇合到了一起。

十二月头上,辽国皇上派耶律休哥打头阵,军队开到滹沱河边,把驻扎在北边的宋军给打败了。接着他们调头往东,直奔瀛州。到了瀛州城北的君子馆,正好撞上了北宋的大将刘廷让,他当时是瀛州的兵马总指挥。

君子馆战役过后,北宋的倒霉事儿还没完。这回,粮食、计划、人数、还有士兵们的斗志都没问题,可偏偏老天爷不给面子,恶劣的天气把北宋军队坑惨了。

冬天最冷的时候,华北平原冷得要命。再加上气温突然下降,冷得连弓弦都冻住了,根本拉不开。射手们的手脚也冻得僵硬,想射准箭都难。

北宋的士兵们,原本在野外打仗时,靠强弓硬弩来对付敌人的骑兵,特别管用。但在这场战斗中,这些弓箭的威力却大不如前。没办法,他们只能让步兵们拿起盾牌和大刀,硬着头皮,直接跟那些全身穿着铁甲的契丹骑兵硬碰硬。

辽国的军队长期待在北方,早就适应了那边的寒冷天气。所以,他们不但没觉得有啥不舒服,反而打起仗来更加勇猛无畏。

宋军步兵骑兵和敌军对抗,短兵相接,打得很激烈,伤亡特别多。而辽国的援军却一直不停地往战场上增援。到了傍晚时分,刘廷让发现自己被敌人重重包围了,他赶紧向驻守在沧州的李继隆部队请求帮忙。

但让人惊讶的是,一直以勇猛著称的李继隆并没有带着军队前来支援,反倒是带着兵马撤回了寿州。结果,君子馆的宋军承受不住巨大压力,彻底垮了,六万精兵全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只有主将刘廷让带着几个骑兵,拼死冲出重围,才逃过一劫。

岐沟关打了大败仗,紧接着君子馆那里又吃了个大亏,北宋的处境真是越来越糟了。太祖那会儿辛苦培养的五代精锐,好几十万人,现在几乎都拼光了。河北那边的前线,到处都是破坏的痕迹,想找点能用的兵都难,士兵们都没啥斗志了,大家心里都慌得很。

边境上那些伤痕累累的士兵,加起来不到一万人,一个个都没了打仗的心思,整个河朔地区都人心惶惶——《续资治通鉴长编》里的记载。

李继隆在战场上面对敌人时胆小怕事,看到同伴陷入困境也不伸出援手,这样的行为战后引起了大家的广泛争论和批评。很多人甚至直接把他看作是造成君子馆大战失败的主要责任人。

不过得说清楚,那时候刘廷让已经被敌军重重包围,六万精兵的日子都不好过,随时可能撑不过来。后面那一万增援部队,就算冲上去,也不过是去送死,没啥希望。

辽军现在势头极猛,像风暴一样不可阻挡,耶律休哥正等着沧州来的援军自己送上门。李继隆心里明白,前线已经没法挽回败局了,他也看清楚了形势的严峻,因此果断决定撤退。

战场上,那些一股脑儿往前冲,不考虑后果的拼命行为,确实是勇猛的表现。但如果牺牲没有意义,那不就跟一时冲动没啥两样了吗?

有时候,硬着头皮活下去,比壮烈牺牲还得有股子狠劲儿。就像那个君子馆里的李继隆,就算背上了坏名声,就算心里清楚朝廷不会轻饶他,但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他也只能咬牙忍着,选择退一步海阔天空。

和那些不管不顾、一股脑儿往前冲的将领比起来,那些会看时机、能变通、既能低头也能昂首的将军,可能给人的感觉是不够狠、不够爽快。但说实话,战场上碰到这样的对手,那才叫真的吓人。

后来发生的事情确实表明,李继隆绝非那种胆小怕死的人。他当时在君子馆选择撤退,并非因为畏惧,而是明智之举。这一退,才有了后来让两宋都为之骄傲的唐河大战的大胜,也让他赢得了太宗朝头号猛将的赫赫威名。

【战场抗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刘廷让在君子馆吃了大败仗后,辽军就借着这股子劲儿,一路往南冲,攻打城池,占领地盘。河北那边的好多州县,一个接一个地都落到了他们手里。辽军抢够了,杀够了,算是报了仇,萧太后心里头也痛快了,于是就带着大军回了草原老家。

但是,一旦辽国尝到了侵略的甜头,它就会变得更加贪心不足,特别是看到北宋这个对手如此脆弱,简直不堪一击。

公元988年,辽朝统和六年那会儿,辽军又一次往南打宋朝。不过这次他们跟以前不一样,没到处杀人放火抢东西。萧太后下了死命令,说是不许随便杀宋军的俘虏。攻进城后,对那些被抓的老百姓,辽军也是好言好语地安抚,不再是以前那副凶狠的强盗样了。他们改用温和的手段,想让更多的北宋军民自愿投降。

要是说以前辽国打宋朝,就只是为了抢人口、财富这些资源,跟游牧民族那种“抢了就跑”的老路子没啥两样,那现在萧太后可不一样了,她心里盘算的是要进驻中原,当那个“汉人和番人共同的老大”。

十月里,辽国的军队突然攻打并占领了宋辽边界上的重要城市涿州。紧接着,他们又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打下了祁州、新乐,还有小狼山的营寨。在顺利拿下易州后,辽军的下一步目标已经很明显,那就是直逼河北中心地带的定州。

国家破碎、百姓受苦之时,赵光义好像把之前说的“心疼百姓受难,要恢复中原失地”的大话给忘了。契丹人打过来,这位大宋皇帝却给前线下了命令,让他们“守好城墙,清空周边,别出去打仗”。

这时候,定州城里头也出现了两种完全不一样的说法。皇上派来的太监,拿着赵光义的命令,硬是要大家死守城池,不准出去打仗。可定州的监军袁继忠,他立场很坚定,说:“咱们手里有这么多兵,哪能眼睁睁看着敌人打进来?我愿意带头冲出去,就算死在战场上也在所不惜!”

一边是皇帝明确不让出兵的命令,另一边是士气高涨、跃跃欲试的士兵们,这可把定州的一把手、保顺军节度使李继隆给难住了。

城外有强敌虎视眈眈,那个以前战场上逃跑过的“胆小鬼”,现在却轻描淡写地说:军队里的大事,还是得军人自己拿主意。回想去年,我没在君子馆那场战斗中豁出命去,就是为了留到今天能为国家出力!

边疆的事务,由将帅们全权处理。之前河间那边的人没被立即处决,是因为他们打算将来有机会报效国家。

冬天刚开始那会儿,定州那边冷风吹得呼呼响,战士们的斗志一下就被撩拨得老高。全军将士,没有一个怂的,全都浩浩荡荡出了城门,直接冲着契丹人就去了,打算跟他们好好干一架……

【精锐尽出,顶级阵容的较量】

这场对战,绝对是能写进历史书里的顶尖较量。不论是看指挥官的水平,还是参战部队的实力,都是辽宋两边能拿出手的最高配置了。

首要提的是辽军头头耶律休哥,这家伙在辽国历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战神一枚,同样也是宋朝大军心里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高梁河畔、歧沟关前、君子馆内,北宋将士们在战场上经历的那些惨痛时刻和满含血与泪的记忆,几乎全都是那个人造成的。

耶律休哥不仅在战场上让人害怕得要命,他的威名还传遍了民间。那时候,宋朝的老百姓要是遇到孩子哭闹,就会吓唬孩子说:“耶律休哥来!”(耶律休哥是当时的契丹将领),这话一出,小孩立马就不哭了。由此可见,这个契丹将领是多么让人惧怕。

跟耶律休哥一起打仗的,是辽国最厉害的一支混合军队。

辽圣宗身边的顶尖护卫,皮室军和斡鲁朵,再加上契丹人特别自豪的重装骑兵——铁林军,这八万勇士就是草原上最能打的一群人。不管哪个敌人胆敢站在他们面前,耶律休哥都信心满满,觉得一定能赢。

耶律修哥相当有分量,而他对手李继隆也同样厉害。李继隆是正宗的武将世家子弟,他老爹李处耘可是北宋的开国大将。

李继隆这家伙,真是把老爸的战斗本事全学到了家。宋朝刚开始那会儿,打南唐、灭北汉,他老是在战场上立大功,简直就是无敌的存在。说到高粱河和岐沟关那两场惨败,宋军整个乱套了,只有他能带着队伍边打边撤,最后还都安全回来了。

宋初时候,像曹彬、潘美这些大将慢慢不再上战场打仗了,之后李继隆就逐渐冒了出来,成了太宗皇帝时期最厉害、最让人注意的将领。

虽然李继隆是主将,但定州守军才一万多人。就凭这点人马,对上耶律修哥和他带领的八万契丹精兵,赢的希望真的很小。

李继隆手里握着一张厉害的牌,这就是他敢跟契丹人正面较量的原因——那就是静塞军!

宋朝时候马匹稀少,但赵光义还是把仅有的战马都派到了河北那边,建起了一支特别厉害的骑兵部队,比辽国的铁林军还要强。

静塞军总共有三千人,他们骑的都是西域的好马。每个骑兵有五匹战马换着骑,而且他们身上穿的、手里拿的,都是北宋最好的铠甲和兵器。

说白了,静塞军的哥们儿全都是易州人,这帮人天生就是打架的好手。而且最近辽国把易州给占了,他们的家人都成了俘虏。这下可好,他们心里既有为国捐躯的决心,又有憋不住的怒火,全都被锻造成了一把把锋利无比、让人胆寒的复仇利剑。

【巅峰对决,扬汉家男儿之威】

带兵出城后,李继隆悄悄在定州边上的唐河北边埋伏好士兵,打算等辽军过河时偷袭他们的后路。但耶律休哥却看出了他的计谋,契丹的骑兵很快就先动手了。一看形势不对,李继隆马上派猛将荆嗣去帮忙解围。

荆嗣最出名的就是他那不怕死、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狠劲儿。公元979年,也就是太平兴国四年,在打北汉那场大战里,他负责攻打太原城西。这人厉害得很,脚上被射了两箭,手上还挨了一炮,牙都掉了两颗,可他还是跟疯子一样继续猛打猛冲。

雍熙年间北伐那会儿,荆嗣是中路田重进手下的将领。他在飞狐口带着五百人,狠狠打击了契丹大鹏翼的部队。后来曹彬在岐沟关吃了大败仗,中路军听到消息,撤退的时候,还是荆嗣亲自在后面挡着,把追兵给打退了,这才让整个部队都安全回来了。

在唐河的北边,荆嗣还是勇猛无比,他冲进敌人的包围圈,把埋伏的士兵救了出来。之后,他立马带着大家退到河边,把军队分成了三队,靠着河扎稳脚跟,准备背水一战,跟敌人硬碰硬。

耶律休哥亲自带着大批人马猛烈进攻,打了好几场硬仗后,荆嗣觉得人手实在不够,眼看打不过。好在救援的任务已经搞定了,他就带着人退到唐河南边,去找李继隆会师。

第二天早上,打了胜仗的辽军开始从北岸往唐河那边过,八万骑兵沿着河岸摆好阵势,旗帜飘飘,看起来特别威风,就等着给宋军主力来个狠的。

大战的日子终于到了,李继隆骑马冲到最前面,大喊一声,三千静塞军就像一把尖刀,猛地扎进敌人的队伍里。他们后面,紧跟着一万定州的步兵。

一万多人,朝着人数比自己多好几倍的辽军,毫不犹豫地发起了猛烈冲锋。

面对兵力明显不如自己的敌军,他们没有选择摆开阵势死守,而是两边刚一碰上,就拼尽全力地打了起来。李继隆的指挥方式,真的让耶律休哥感到意外。

静塞骑兵的勇猛强悍,跟之前契丹人在战场上碰见的宋朝军队完全不同,碰到这样的对手,契丹人压根儿没想过。

在唐河的南边,袁继忠一骑当先,拿着枪就往前冲,静塞军的头头田敏带着他手下的三千铁骑,紧跟着就往上冲,一眨眼的功夫,他们就撞上了辽军。

宋军一开始就占了上风,辽军根本挡不住他们的猛烈攻击,前线很快就被冲垮了。耶律休哥见状,赶紧让后方的士兵放箭,想用这个办法来挡住宋军的脚步。

在铺天盖地的箭矢攻击下,静塞军的重装人马却显现出了独特优势。他们身上穿的铠甲,汇聚了中原工匠的聪明才智和顶尖的锻造、冶炼手艺,就像是给静塞骑兵披上了无敌的战衣。他们在箭雨中横冲直撞,一点伤都没受。

耶律休哥再次下令,让皮室军和斡鲁朵的骑兵从两边包抄过去。但静塞军的战斗力爆棚,勇猛无比,就像被狂风吹动的巨浪,又仿佛是一把什么都能砍断的利剑。在敌人的两面夹击下,他们依然势不可挡,硬生生地冲破了辽军的阵形。

这时候,静塞军后头的定州步兵全都冲上了战场,一万多人手里都拿着长把的大刀,一挥起来,辽国的骑兵连人带马都被砍得稀巴烂。

宋军的骑兵和步兵协同作战,一次次地猛冲辽军,辽军开始显现出败退的迹象。就连被誉为战神的耶律休哥,也难以扭转败局。在军队眼看就要散架的时候,那位从未尝过失败滋味的契丹大将,终于下令撤军了。

辽军刚有动作,李继隆立刻指挥宋军抓住时机反击,辽军被打得节节败退,尸体铺满了战场。宋军士气大振,继续往北追到满城,杀敌一万五千多人,还缴获了一万多匹马。

唐河之战,北宋军队不听从皇命,却意外打响了对抗辽军以来最勇猛的一仗。这场胜利让辽军南下的脚步初步停了下来,耶律休哥从未战败的记录也被打破了。李继隆,因为这一战,名声大噪。在唐河之战的威名之下,他慢慢变成了让契丹人听到名字就害怕的顶尖将领。

2 阅读:327
评论列表
  • 2025-04-14 23:32

    不知所云

  • 2025-04-16 00:49

    李继隆好像是宋辽交战期间唯一没有败绩的。但因为骑兵不足。也就是防守战,进攻战的话也悬。

  • 2025-04-19 09:23

    这一战过后没有多久,这批静塞军就被解散了,原因吗?就是车神经过数次的战败,已经无法在军中树立威信,所以采取了崇文抑武的政策。所谓的一人五匹战马,根本就不可能的,有三匹战马的骑兵算豪华了,二战一驮,多了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