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许世友深感哀痛,随即从广州启程前往北京,参与守灵仪式。
毛泽东的遗体安放在人民大会堂供人瞻仰,许世友准备进入时,被门口的警卫拦下。警卫指着许世友佩戴的手枪,提醒他根据中央规定,进入灵堂不得携带武器。
这一规定无疑是合理的,中央早有明确规定,任何人在会见毛主席时均不得携带武器。如今毛主席已经逝世,为其守灵的人员更应严格遵守这一禁令。
然而,许世友的情况与众不同。
毛泽东曾明确表示:“许世友持枪来见我,任何人不得阻拦,他不会对我不利。”因此,许世友是少数几位能够携带武器与毛泽东会面的人物之一。
根据历史记载,除了许世友,王震是另一位获得特别许可携带武器与毛主席会面的人物。
许世友在试图进入时,被卫兵告知不能携带武器,这让他非常生气。他立刻质问卫兵:“这是谁定的规矩?”
卫兵回答道:“这是政治局定的规矩。”
许世友提高嗓门喊道:“作为政治局的一员,我从未听说过这项规定!”
许世友径直朝里走去,站在门口的几名卫兵虽然在场,却没人敢上前阻拦。
许世友在毛主席的守灵仪式上随身携带了枪支,成为当时所有参加吊唁和守灵人员中唯一一个配枪的人。
在许世友抵达广州机场准备登机时,曾发生过一次争执。
许世友和韦国清准备乘机前往北京,但飞机却一直停在原地没有起飞。许世友多次催促,机长才谨慎地回应:“首长,接到中央命令,不允许携带枪支进入北京。”
许世友顿时火冒三丈,厉声质问:“谁下的命令?叫他立刻给我发报!”
韦国清也按捺不住怒火,大声说道:“没错,叫他发电报过来!”
飞行员了解两位领导的性格,不再多言,立即启动了飞机。
许世友为何坚持持枪为毛主席守灵?这背后有三大关键因素。首先,许世友作为军队高级将领,对毛主席怀有深厚敬意,持枪守卫是他表达忠诚的特殊方式。其次,当时社会环境复杂,出于安全考虑,许世友认为携带武器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最后,这一举动也体现了许世友个人的行事风格,他向来以果敢坚决著称,持枪守灵符合他的一贯作风。
许世友有个坚持多年的习惯,那就是随时携带枪支,无论身处何地都不例外。毛主席对此也十分了解,并特别允许他在会面时带枪。
许世友在参与毛主席守灵仪式时,特意携带了枪支,这一举动充分彰显了他与毛主席之间深厚且无障碍的亲密情谊。即便在毛主席逝世后,这种关系依然坚如磐石,未曾有丝毫动摇。
其次,毛泽东逝世的消息传出后,许世友对其死因产生了疑虑,认为可能存在人为因素。为确保主席遗体的安全,他决定携带武器参与守灵任务,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第三,许世友与江青、张春桥等人关系一直不好。毛主席在世时,这些人还不敢对他做什么,但毛主席去世后,许世友开始担心他们可能会采取行动。
许世友抵京后,特意拜访了叶剑英、王震和韩先楚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当前局势相当严峻,对方不会轻易罢手。为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大家都决定随身携带武器以备不时之需。
许世友曾表示:“如果他们试图逮捕我,我会立即反击,击毙一个敌人就是保本,击毙两个就是赚了。等追悼会结束后,我会直接返回广州,远离这个充满危险的地方。”
许世友执意持枪为毛主席守灵,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他认为这是对毛主席的忠诚表达,体现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其次,许世友作为军人,持枪守灵象征着他保卫革命成果的决心。此外,当时社会环境复杂,持枪也是一种必要的安全措施。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他做出了这一决定。
在毛主席逝世后的守灵和追悼会期间,尽管现场气氛紧张,但考虑到场合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那些平时可能闹事的人也都收敛了行为。因此,整个活动期间,局势保持稳定,没有出现任何意外或混乱。
在参加完毛泽东主席的追悼仪式后,许世友迅速启程返回广州,离开了那个充满纷争和复杂局势的地方。他选择回到广州,显然是为了远离当时政治环境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