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淮北骆马湖畔,有一个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江苏省宿迁县。这个县的广大干部、群众,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以阶级斗争为纲,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农业,连年跨大步,旧貌变新颜。
放眼宿迁大地,到处莺歌燕舞,气象万千,渠道成网,畦田成方,渔帆连片,鹅鸭满塘,绿树成林,稻谷飘香,淮北变江南,一派好风光。
宿迁位于沂、沭、泗河下游,素有“洪水走廊”之称,从前是个有名的穷地方。旧县志记载着宿迁县自南宋以来,八百年间一直是“水势横溃,河湖无涯,无岁不受患”。
一九一四年一场大水,仅皂河一带就淹死一千多人,房屋冲倒,家具漂走,耕畜淹死。山岗田被冲得千沟百壑;湖荡洼地,积水汪汪;平坦土地,水退后,盐碱白茫茫。
由于旱涝灾害不断,特别是“三座大山”的压迫,宿迁人民成年过着困苦不堪的生活。那时有民谣:“晴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种一葫芦收两瓢,十年就有九年荒”,“官家财主逼人命,庄户人家饿断肠”。
解放后,宿迁天地翻覆,换了人间。一九七○年粮食自给,一九七一年向国家出售余粮,一九七二年亩产超《纲要》,一九七三年贡献一亿二千万斤,一九七四年大灾之年夺得了大丰收,一九七五年实现亩产过“长江”。
一九六八年,宿迁县革命委员会在文化大革命的凯歌声中诞生。新的领导班子决心带领全县人民,以阶级斗争为纲学大寨,彻底改变宿迁面貌。
一九六九年春天,宿迁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灾情严重,给群众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县革委会负责同志率领机关干部,带着救灾物资,冒风雪,踏冰冻,深入社队,同群众一起抗灾。
县革委会的同志们来到灾情严重的蔡集公社蔡集大队,贫下中农捧起党送来的大米、白面,热泪盈眶地说:“种田人不向国家贡献粮食,反倒吃国家的供应粮,我们真是心里有愧啊!”
在三树公社三树大队,贫下中农把县革委会的同志们带到田头,指着被大雪覆盖的老碱滩说:“大寨能在石头山上创高产,我们就不能在老碱滩上夺丰收?县革委会要赶快领导我们大打农业翻身仗啊!”
县革委会立即召开常委扩大会,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研究怎样迅速改变宿迁的贫困面貌。会上,有的同志只就生产论生产,说宿迁只要旱田改水田就能搞上去。
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的同志们引导大家学习列宁教导:“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对照列宁的教导,大家回顾了过去改水田当中的经验教训。
一九五八年,在三面红旗指引下,宿迁兴建了骆马湖水库,自力更生建成来隆灌区,搞了旱田改水田。第二年水稻就扩大到十八万亩,粮食总产跃到二亿三千万斤。
后来刘少奇刮起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水利要下马”的妖风,阶级敌人也乘机捣乱。结果,水利被破坏,水稻大下马,生产大倒退。一九六三年,全县粮食总产只有九千多万斤。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全县人民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批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狠批资本主义,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水利重新上马,水稻面积不断扩大,生产才又逐步回升。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他们在回顾历史经验的同时,又学习了大寨经验,认识到阶级斗争是纲,纲举才能目张。为了教育全县干部群众,县革委会两次带人到大寨参观学习。
大学,大批,促大干。县革委会组织了调查组,跑遍全县山山水水;对农田基本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提出了“两年打基础,三年大飞跃,四年上《纲要》,五年翻一番”的战斗口号。
县革委会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分批建造两个装机容量各为二千五百瓩的电灌站,解决西部用水问题。当县领导在一次万人大会上宣布这一方案时,会场热烈鼓掌达五分钟之久。
但主管建造皂河电灌站的业务部门,有的人关在屋里搞设计,认为所需的二百多万元资金和设备,两年也筹不齐。他们说:“两手空空,想建二十个流量的电灌站,这是水牛钻鸡窝——没门儿。”
可是,贫下中农坚定地说:“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夺敌人的枪炮武装自己,打败了敌人。今天也要有这种精神,学习大寨自力更生,千方百计把电站搞起来。”
贫下中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资金不够,他们搞集体副业,积累资金支援建造电灌站。一些老贫农把自己在银行的存款也主动借出来。
材不足,各行各业就发动群众清仓查库,修旧利废,使“死机复活”、“老机还童”,解决了不少困难。
没有技术,各公社的“五匠”纷纷到县革委会请战,主动要求担负建造电灌站的土木工程任务。他们说:“三个巧皮匠,赛过诸葛亮,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经过充分的准备,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县革委会组织十万水利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工地,打响了建造皂河电灌站及其配套工程的战斗。
初冬的骆马湖畔,冷风扑面,寒气逼人。广大水利战士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斗风雪,战严寒。工地上到处是一片大干社会主义的动人景象。
县革委会的领导同志们,和群众并肩战斗,有的同志身体不好仍坚持参加劳动。
工程进展到浇筑黄河故道地下涵洞的拱顶时,遇到了流沙。县革委会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大胆试验,创造出了以堆土胎代替模板的方法,终于把涵洞的拱顶浇成了。
电灌站就要装机配套了,但缺少水管弯头。县革委会又集中群众的智慧,用草模、木模、铁皮模等土设备,就地浇成水泥管弯头代替铸铁管弯头,降低造价百分之八十,又节省了一百多吨钢铁。
就这样艰苦奋斗四个多月,只花了原计划百分之五十的资金,提前一年多建成了电灌站。放水这天,工地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人们热烈欢呼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给宿迁县人民带来多少灾难、眼泪和辛酸的骆马湖,如今按照人民的意志,乖乖地听从指挥了。老贫农捧着清悠悠的湖水激动得流下了热泪。这是毛主席引来的幸福水啊!
首战告捷,群情振奋。这时传来了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的喜讯。会议向各县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昔阳能办到,我们难道不行吗?一年不行,两年不行,三年行不行?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
在县党代表大会上,贫下中农满怀激情,给新选出的县委领导班子送扁担,送草鞋,要他们勇挑革命重担,步步走在毛主席革命路线上,用实际行动回答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提出的问题。
阶级的重托,党的期望,给了县委落实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的必胜信心和无穷的力量。为了加快学大寨赶昔阳的步伐,县委把原定的“四年粮食达《纲要》”的规划,改为“三年超《纲要》”。
没想这一改,有人连连摆手说:“宿迁条件差,底子薄,过去干了二十年,才巴巴结结够‘半纲’。四年达《纲要》就不错了,还想三年超《钢要》,这是坐飞机吹喇叭—响(想)得高!”
是真的坐飞机吹喇叭吗?为了统一思想,县委决定拿出一些时间到群众中去,看看群众在想什么,做什么。于是他们分头出发,深入三大革命斗争的第一线。
县委又到全县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纲要大队办学习班,具体解剖麻雀。纲要大队地处六塘河、小引河、砂礓河三条河碰头的砂礓滩上,土质瘠薄,地形高高洼洼。冬季一片枯茅草,雨过一片白砂礓。
文化大革命以前,这个大队,在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有些人对改造砂礓滩失去了信心,一些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人则鼓吹: “这地方想要在经济上翻身,只有从钱上打主意,在副业上找门路。”
于是,有的人忙于旋黄盆,盘盆窑;有的人忙于撒网捕鱼,捞现钱;有的人忙于搞短途运输,肥自己。这些人只顾钱,不看线,路子越走越歪。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像春雷,唤醒了纲要大队的人们。他们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狠批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狠批资本主义,学大寨闯新路,艰苦奋斗战砂礓。
被人们誉为砂礓滩上的铁书记彭传友同志,意气风发,带领群众向千年沉睡的砂礓滩进发。
残废军人方学礼,曾在淮海战役中为革命牺牲了一条腿。现在他又,为战砂礓作出了新贡献。手磨起了泡,腿磨出了血,他却说: “为革命大干,再苦再累心也甜。”
六十九岁的老共产党员周常春,也和青壮年一样,在砂礓滩上拼命干。他说:“建设社会主义,我越活越年轻。”
但是,在群众热火朝天大战砂礓滩的时候,党支部发现有个别小青年情绪不振,说什么“想在砂礓滩上长水稻,真是大雕背斧头,砍到云眼里去了”。
一调查,原来有个四类分子在背后向青年散布吃喝玩乐的资产阶级人生哲学,说什么: “你们这些小青年没出息,年纪轻轻尽跟这烂砂礓打交道,图个啥?…………”
大队党支部立即在砂礓滩上摆开战场,向阶级敌人展开猛烈的进攻。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人们的革命干劲像熊熊烈火,要把这冰冻的砂礓熔化。社员们纷纷拿着铁棍和木杠,撬的撬,刨的刨,硬是把一块块砂礓冻土撬开了。
纲要大队就这样大干了三个冬春,搬掉了十多万方砂礓,填平了一百五十条乱沟,修成了八百多亩梯田,产量连年上升。一九六七年超《纲要》,一九六九年过“长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县委总结纲要大队的经验时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最强大的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只要我们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就一定能够把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展起来。”
思想统一了,县委修改了原来的规划。向全县人民提出了“群策群力学大寨,快马加鞭赶昔阳,苦干三年超《纲要》,力争‘四五’(第四个五年计划)过‘长江’”的战斗口号。
县委的战斗口号像春风吹遍全县。从大运河畔到马陵山下;从机关学校到农村社队场圃,到处是一片大干社会主义农业的热气腾腾的革命景象。
县委决定:要像纲要大队那样,抓住根本学大寨。于是县委负责同志带领机关干部,打起背包,首先到全县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比较复杂的老大难单位——井头公社井头大队蹲点去了。
到了井头大队,正赶上社员在填废鱼塘。县委负责同志把棉袄一脱,挑起满满的土筐和社员一道干了起来。他们边干边想:井头就在宿迁城边,劳力多肥料足,条件较好,为什么上不去呢?
劳动休息时,他们向井头集镇上走去。一路上看见有人私自用平车拉黄砂,到运河码头去兜售;还有人挑着泥壶担子,沿街叫卖··.·
晚上,他们走访老党员、老贫农。人们气愤地说:“开磨坊的是富农,卖大饼的是个叛徒。这两个家伙说什么‘平车一拉,八块到家’,‘泥壶一挑,有吃有烧’,把人心搞乱了,那有心思搞集体生产!”
另一个老贫农说:“大队书记是个胡涂人,经常和这些坏家伙吃喝、拉扯。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坏人搞资本主义,煽动副业单干,干部当了他们的保护伞,井头才成了老大难!”
经过几天的了解,发现这个大队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是高的,问题是过去领导没有抓阶级斗争。于是,县委的同志组织党员和贫下中农忆苦思甜来帮助这个支部书记。
一本阶级血泪帐,算得这个干部泪汪汪。他坚决表示,要和群众站在一起,和阶级敌人划清界限,打一场斗阶级敌人,批资本主义的人民战争。
干部的转变更鼓舞了群众的斗志。社员们纷纷摆敌情,刨根底。很快就揪出了那两个大搞资本主义的坏家伙。井头老大难的盖子揭开了。
革命大批判,使人们深深懂得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道理。一些搞副业单干的“平车迷”,变成了走正道的“红车手”,不少“泥壶担”成了一心为公的“铁肩膀”。七股八岔的人心,齐到大干社会主义上来了。

这一年,井头大队粮食总产翻了一番。社员们从向国家要粮,变成向国家卖余粮。人们打心眼里体会到:放弃阶级斗争,吃尽苦头;狠抓阶级斗争,尝到甜头;坚持抓阶级斗争,大有奔头!
秋收以后,县委在井头大队召开现场会。活生生的阶级斗争事实,使人们懂得了心往哪儿想,劲往哪儿使。一个千军万马斗阶级敌人,千军万马批资本主义、干社会主义的热潮,在全县迅速掀起。
井头公社墩吴大队的“五七”政治夜校,积极组织社员学习革命理论,批判资产阶级,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过去两眼盯着钱的“财迷”,如今成了全心全意干社会主义的新农民。
三树公社韩庄大队坚持以文化室为阵地,组织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生动具体地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从而全大队涌现出很多“老积极”、“无职干部”等模范人物。
大新公社学习大寨经验,狠抓业余宣传队伍的建设。他们以贫下中农和知识青年为骨干,发动群众,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大批资本主义,大赞社会主义,成了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
县委及时总结推广了这些社队的经验。全县先后建立了三千多所政治夜校,成立了四千多个理论小组,组织了四百多个业余文艺宣传队。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城乡阵地,坚持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基层。
在韩庄大队,流传着一个“铁树开花”的故事:蔡庄生产队社员蔡贯一,沾染了剥削阶级的恶习,一贯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外流单干。人们都叫他蔡一贯。
文化室成立之后,贫下中农用革命书、革命戏对他进行教育,引导他批资产阶级、批修正主义,使他的思想慢慢有了转变。他参加了集体劳动,社员看了十分高兴。
可是不久,又出现了反复,他又旧病复发,往外跑了。有些人泄气地说:“要把蔡贯一改造过来,那真是铁树开花了!”
文化室的骨干却坚持不懈,他们把蔡贯一的苦难家史搞了个展览,三番五次地带他参观。他看一次,痛哭一次。
故事员又向蔡贯一讲了刘胡兰、董存瑞、雷锋等英雄人物的故事。他对照英雄们赤胆忠心为人民的光辉事迹,检查了自己的错误思想,惭愧地低下了头。
经过一年多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使他转变了过来。社员们说:“现在的蔡贯一是一贯关心集体,一贯参加劳动了。”后来,他被选为副队长。贫下中农高兴地说:“毛泽东思想威力大,铁树终于开了花。”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曹集公社发生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阶级斗争就是一例。一九七二年,中秋刚过,县委接到报告:曹集公社高圩二队政治队长程永祥突然失踪。县委指示:立即发动群众彻底查找!
原来事情是这样:程永祥同志一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勇于斗阶级敌人,敢于批资本主义。阶级敌人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
混进大队领导班子的坏人程永振妄图利用职权,蚕食集体的土地,多占集体的粮草。程永祥同志坚决抵制。他带领群众把被程永振多占的大田,重新划了过来,集体的粮草斤两不让多给。
另一个坏人程立哲,两次以修房子为名,骗取集体的芦苇到自由市场上高价出售。这些行为受到程永祥同志的严肃批判。
程立哲又妄图拉拢腐蚀程永祥,借娶儿媳妇之机,硬拉他去吃酒。弯了,他仍然半步没移。程永祥断然拒绝。
阶级敌人拉拢腐蚀的阴谋未能得逞,于是在一个月黑风紧的秋夜,趁程永祥在场上巡逻的时候,他们竞向程永祥同志下了毒手,妄图动摇人们学大寨的决心。
程永祥同志牺牲了。为了狠狠打击阶级敌人的反动气焰,保卫学大寨运动的健康发展,县专政机关依法处决了首犯程立哲、程永振这两个反革命分子。
县委紧紧抓住这场斗争,大张旗鼓地在全县持续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越学心越红,越学志越坚。他们坚定地说:“大寨是斗出来的,不斗学不了大寨。阶级敌人再猖狂,也动摇不了我们学大寨的决心。”
深刻的阶级斗争教育,激发了人们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全县农田水利建设以更大的规模,更高的标准纷纷上马。大寨精神,在山区、平原、湖荡扎根开花。
宿迁境内运河以东的来隆灌区,大搞自流配套工程,扩大灌溉面积十三万亩。全县八条主排大河得到开拓,大大提高了排涝能力。
皂河电灌站竣工之后,船行电灌站也迅速建成,这是又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运河西岸改种水稻的问题全部解决了,确保了五十万亩水稻稳产高产。
在山区,社员们向六万亩砂石多、土质薄、水源缺的马陵山地开战。筑塘坝、修梯田、除卵石、改土壤,建设多级电灌站引水上山。往日的秃山岭,展现出银渠绕山转、梯田一层层的崭新面貌。
对九万亩湖荡洼地,县委集中有关公社的力量,采取圈圩筑堤、修闸建涵、搞圬工泵、建机电站等措施,把它改造成稳产高产田。红旗公社广大群众改造锅底洼袁王荡,是这个战役中最突出的硬仗。
袁王荡过去常常水涝成灾。公社党委决心叫它彻底翻身。党委负责同志在荡底一个草棚里安下了指挥部,领导周围五个大队的干部和群众打响了治理袁王荡的战斗。
一个夏夜,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党委负责同志心想:荡里常受淹,这时正是查看水情的好机会。于是他带领两个干部,拄着树棍,踏着没膝深的大水,向袁王荡的深处走去。
突然,嘎的一声,炸雷在头顶轰响,闪电在面前升起。风骤雨急,水深路滑,他们借着闪电,木坚持查看水情。
摸清了水流规律,万人水利大军立即开赴荡里。开沟渠、筑大坝,百里长堤锁蛟龙。苦战数年,在荡底沉睡多年的两万多亩土地,如今变成了稳产高产良田。
大学大批促大干,大干促大变。一九七二年,全县人变地变产量变,粮食单产超过了《纲要》 ,总产翻了近一番,宿迁人民响亮地回答了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提出的“三年行不行”的问题。
斗争赢得了胜利,胜利后仍有斗争。全县超《纲要》后,有些同志骄傲自满思想开始抬头了。他们到农村,是“骑着车子看庄稼,指手划脚说空话,蜻蜒点水鱼打花,转了一圈就回家”。
一些所谓好心人,也趁机“忙”了起来。有的到物资部门从国家计划中挖出木材,给县委领导同志每人打一套新式家具。这件事引起县委的警惕。
也有人当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俘虏。县革委会有个常委,利用职权,损公肥已,化公为私,经营“安乐窝”,竟盖了六间瓦房。
一桩桩,一件件,警钟长鸣响耳边:阶级斗争千万不能忘,骄傲自满一定要坚决反。县委决定开门整风,大张旗鼓地进行反骄破满。
整风期间,永胜公社腰庄生产队向县委提意见:“我们一年生产粮食可吃六七年,每人向国家贡献粮食一吨多。但一想到全球三十亿,就觉得粮食生产得太少了,我们要继续革命往前闯啊!”
县委的同志同这个队的干部群众促膝谈心,引导大家给县委提意见,帮助县委整风。一些老贫农语重心长地说:“比过去,宿迁有进步,比大寨、昔阳,还要迈大步。千万不能被成绩蒙住眼,忘了继续革命啊!”
县委的同志又到另外的社队。有些基层干部送来了小字报,批评县里某些同志只注意抓几个先进典型,不愿意到后进单位做艰苦细致的转化工作,以致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发展很不平衡。
群众这些意见给县委很大的教育。于是,他们反复向广大干部群众指出:全县超《纲要》,只是万里长征迈了第一步,农业学大寨不是差不多了,而是差距很大。
通过整风,各级领导班子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县委每年有三分之二的干部深入后进队,使一些后进队很快改变了面貌,不少单位还跨进了先进行列。
那位“好心人”给县委领导人打的家具呢?县委没有轻易退回,而是全部陈列出来,作为对干部进行继续革命教育的活教材。
斗争的形势在不断变化。一天,塘湖公社有个老贫农向县委反映,这个公社安圩大队模具厂被坏人把持,打着社会主义招牌,干资本主义勾当,群众意见很大,要求县委严肃处理。
县委立即派人查明了情况。原来这个厂被一个由大队擅自摘掉帽子的地主分子把持。这个坏蛋纠集一些社会渣滓和外流人员,搞投机倒把,以假充真,牟取暴利,损公肥私,把集体企业搞得乌烟瘴气。
大队主要干部被这个坏蛋的糖衣炮弹打中,把集体收入据为私有,吃喝挥霍,用的全是这个厂的资金。群众说:“这哪里是集体企业,简直是阶级敌人的摇钱树,蜕化变质分子的小钱柜!”
县委抓住这个反面典型,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识别新形势下改头换面的资本主义。同时整顿了全县一百八十多个社队企业,端正了经营方向,巩固和发展了集体经济。
通过这场斗争,锻炼出了一大批对资本主义敢批敢斗的闯将。洋北公社大陆大队妇女主任温翠侠就是其中一个代表。她尽管识字不多,却刻苦坚持学习理论。
一天,她从县里回来,发现隔壁一家人摸黑在队里的菜园里干活。她想,队里的三亩菜地,原来不是安排三人小组管理的吗?怎么这一家人上去干呢?
一了解,原来是队委包给这家人自种自销的。一年只要交给队里三百元,多下的收入全归他家,于是他全家人都上阵,起早摸黑干。温翠侠想:这不是在推行的“三自一包”那一套吗?
她立即严肃地向队委指出:“我们不能只抓钱不管‘线’,让资本主义钻空子,丢掉社会主义这个命根子!”她和队委一起学习理论,队委们作了检查,并在全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路线教育。
在整顿社队企业中,县委又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资本主义往往是城乡勾结的。就拿劳力外流来说,你在下边刹,他在上面放。这么一来,一批来自农村的劳力,又出现在某些机关、工厂、企业。
因此,不认真解决县社机关、企事业的方向道路问题,农村的资本主义歪风就刹不住。于是县委首先要求县社机关开门整风,批资本主义倾向,堵资本主义渠道,卡资本主义喉咙。
县委领导首先做出榜样。县委负责同志有个侄子,两次从农村来找他安排工作,都被教育回去了。不久,他又来了。有位干部对这位负责同志说:“孩子远道来,就交给我办吧,保证没问题。”
这位负责同志严肃地向那个干部指出:“你这不是爱护我,而是坑害我。我们要自觉地做反修防修的战士,不能搞资产阶级的歪门邪道。”
这位负责同志向侄子痛说苦难家史,大讲革命理论,教育他立志在农村干革命。小伙子提高了思想认识,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班长”严格要求自己,其他常委也紧紧跟上。他们带头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送子女下乡务农,与旧的传统观念决裂。
领导走什么路,群众迈什么步。许多干部纷纷带头动员子女、亲属回乡务农。在机关干部的带动下,仅县属厂矿企业单位,就有八百多人返回了农业第一线。
农村批“四大自由”,城镇就反资本主义经营方向。有个单位为采购硫酸方便,带了三十斤豆油到县磷肥厂去“铺路”,厂里同志严肃地说:“我们是社会主义企业,不能搞资本主义的交易。”
又有一次,有个生产队给这个厂送来二百斤花生和几百斤萝卜。工人们婉言谢绝道:“支农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不能随便收生产队的农副产品。”终于说服队里同志,把东西拉了回去。
宿迁县委就这样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三要三不要”基本原则,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到大干社会主义的正道上来。结果,七三年全县粮食总产又跃到六亿四千万斤,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两倍多。
一九七四年八月,宿迁又是一个大丰收年景:一片片稻海波翻浪涌;块块大豆荚实累累;一垄垄山芋铺沟漫垄。淮北八月,好一派喜人景
就在这时,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而来,日降暴雨四百四十毫米,庄稼被水淹没。更为严重的是沂蒙山区特大洪峰以每秒一万一千多个立方米的流量直闯骆马湖,湖堤随时有被冲决的危险。

宿迁县委号召全县人民:“批林批孔战洪涝,泰山压顶不弯腰,惊涛骇浪何所惧,誓夺丰收不动摇。”这时,运河内千舟竞发,公路沿线人如潮涌;二百里战线上,几十万抗洪大军与天夺粮。
战斗的骆马湖之夜啊,火光万点,喧腾一片。指挥部的黑板上,严峻地向人们报告着湖水上涨的情况,22.5、25.3··险哪,这大大超过了骆马湖历史最高水位和23.5米的警戒线!
怎么办?县委领导成员们,深入群众,查勘水情,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决不后退,抗洪到底!
这时,阶级敌人乘机破坏说:“龙王发怒了,宿迁要泡汤了。”基本路线指方向,恶风险浪不迷航。在县委领导下,骆马湖畔,运河两岸,革命大批判的怒潮压倒了惊涛骇浪,粉碎了阶级敌人的破坏阴谋。
党中央专门派来了检查组,省、地委负责同志坐镇指挥,人民解放军和兄弟县、市大力支援。一些老贫农忆过去,看现在,止不住热泪盈眶。这真是:社会主义好,毛主席亲啊!
社员们在过去反动统治阶级修建的龙王庙前,狠批林彪、孔老二的“天命观”。抗洪大军坚决表示:不信天命干革命,不靠龙王靠自己,坚决和洪涝斗到底,直至最后胜利!
群众团结战斗,迸发出了巨大的力量。当荷花池北段有一处塌陷,汹涌的洪水往外急流时,黄墩公社人武部长临危不惧,带领群众扛着草包冲进决口,和群众一起,保住了大堤安全。
皂河砖瓦厂工人王学斌,跳入波涛汹涌的大运河,冒着生命危险,在五米深的激流中,连续作战四小时,终于堵住了地下水道的水口门,使皂河镇和大片庄稼免遭水淹。
插队知识青年小桑,在皂河老船闸合龙的关键时刻,奋不顾身跳进决口。急流几次把他冲出去,他几次顶回来。最后终于用身体堵住急流,确保了大坝合龙。
阎集公社袁甸大队贫下中农听说抗洪需要棉被,他们一下抱来二百多床。干部要登个名字记个数,他们说:“快拿去!堤倒了,地淹了,集体庄稼损失了,登个名字记个数顶什么用!”
骆马湖东岸的井头、晓店、支口等公社的十二个大队,顾大局,识大体,发扬“龙江”风格,动手扒掉防洪堤,淹没了自己的房屋、庄稼,确保了下游的安全。
然而险情一个接着一个,皂河船闸两侧的拦洪大坝被咆哮的洪水冲垮了。骆马湖居高临下,直泻大运河,严重地威胁着黄墩湖大堤。县委几 位负责同志赶到这里,决定迅速堵口筑坝。
新庄、永胜、蔡集等二十五个公社的三千多民工,火速赶到工地,抛石断流,填土筑坝。看吧!无数只装着石块的大船一字排开,三只大铁驳拦住浪头,上千个民工和解放军抱着石头等待命令。
“抛!”一声令发,万石俱下,响声震天,激起丈余水柱,卷起千层浪花。大家一鼓作气,抛下二万多吨石头,一条石坝从水底升起来了。
汹涌的洪水,终于在人民群众面前垂头丧气地败下阵去。胜利了的宿迁人民,又紧张地连续作战,投入了排除内涝的新战斗!
县委又发出了新的战斗号召:斗天要叫天低头,大灾之年定要夺丰收。他们保住了堤坝,接着又决心把增产的粮食拿到手。于是,排涝机械齐开动,男女老少齐动手,人定胜天夺丰收。
庄稼倒伏了,人们一棵一棵扶起来;稻叶上沾了泥巴,就一点一点洗刷掉;山芋沟冲平了,赶紧一垄一垄培起来···千方百计,一丝不苟,用顽强的战斗,保住了胜利果实。
这一年,县委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出了鼓舞人心的“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不要国家的粮,不要国家的钱,不要国家的物;粮食总产斤两不少,向国家贡献一文不少,社员口粮一粒不少。
宿迁人民战胜了六十年来未遇的特大洪涝,大灾之年夺得了大丰收。一朵生气勃勃的大寨红花,在淮北平原上怒放。
大寨之花在宿迁越开越鲜艳。一九七五年,宿迁人民坚持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又夺得了第六个丰收年,粮食亩产一举跨过“长江”,总产达到七亿六千万斤。六年连跨六大步,步步走的大寨路。
宿迁天翻地覆的变化,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伟大胜利。当前,宿迁人民正以宿迁巨变的铁的事实,狠批王张江姚“四人帮”反党集团妄图篡党夺权、破坏革命、破坏生产的滔天罪行。
宿迁人民决心在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实际行动保卫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把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搞得更好。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宿迁人民正沿着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金光大道,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革命气概,向新的高峰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