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伦敦之行,再次将其推入国际舆论的漩涡。在唐宁街的镁光灯下,这位曾以演员身份深入人心的领导人抛出一枚政治震撼弹——愿以辞职换取乌克兰加入北约。这一表态看似悲壮,实则折射出小国领袖在超级大国博弈中的无奈与挣扎。
三天前的华盛顿会晤,本被寄予厚望的美乌矿产协议无疾而终。特朗普政府拒绝在协议中写入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泽连斯基则坚持要求明确承诺。这场交锋撕开了双方矛盾的本质:美国希望以最小成本维持对俄战略牵制,而基辅政权需要的是生存保证。白宫官员私下透露,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已从每月15亿美元削减至3亿美元,前线部队的弹药库存仅能维持六周高强度作战。
泽连斯基将北约视为国家安全的终极保障,但现实远比理想骨感。北约内部备忘录显示,31个成员国中至少有18国反对乌克兰快速入约,担忧触发《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集体防御条款。德国总理朔尔茨直言:“我们不能为一个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开空白支票。”即便泽连斯基兑现辞职承诺,北约东扩的红线仍横亘在乌克兰面前——俄罗斯外交部已警告,任何吸纳乌克兰的举动将被视为“宣战行为”。
尽管英国首相斯塔默高调承诺“坚定支持”,但欧洲的实质性援助远水难解近渴。欧盟批准的对乌540亿欧元援助计划中,仅30%为军事项目,且需分四年拨付。法国提供的12架阵风战斗机尚未形成战斗力,德国承诺的豹2坦克仅有三分之一到位。更严峻的是,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明确反对通过欧盟共同债务为乌克兰融资,东欧国家则担忧过度援乌会掏空自身防务预算。
分析人士指出,辞职表态实为精巧的政治策略。一方面向国内传递“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的形象,试图挽回因经济崩溃跌至41%的支持率;另一方面对美释放柔性信号,为可能的谈判转圜留出空间。但这种战术能否奏效存疑——特朗普在佛罗里达州集会上已放话:“我们需要的是能结束战争的乌克兰领导人,而不是好莱坞明星。”
乌克兰街头的最新民调显示,53%的民众认为应优先考虑停火而非领土完整。随着春季泥泞季节结束,俄军在哈尔科夫方向的攻势日益凌厉,乌军每天阵亡人数突破300大关。泽连斯基的辞职要价,或许正成为压垮其政治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战火持续灼烧第聂伯河两岸,乌克兰需要的不仅是领导人的悲情,更是现实主义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