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历史中,有这样一支部队,他们如幽灵般神秘莫测,行踪诡谲,来无影去无踪。
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他们仿若大军的移动 “摄像头”,敌方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在万历朝鲜战争时,日本武士听闻他们的名号便头皮发麻。在明朝档案里,他们的职责、任务与功劳却被详细记录,这支队伍就是--夜不收。

明朝中期,专门为军队刺探北方蒙古情报的人员,被称作尖哨,或夜不收。“夜不收” 这个名字,一听就透着股辛苦劲儿。意味着晚上不能收工休息,天天熬夜加班,光听这称呼,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疲惫。明朝边境战事频繁,打仗如同家常便饭,日子就在刀光剑影中度过。
这个名字甚至还带着一丝 “收尸” 的阴森意味,令人不寒而栗。其实,“夜不收” 的说法在元朝就已出现,当时的文艺作品《七英才》中就有 “能行快走,夜不收” 的描述,可见这份工作由来已久。

不过,想当夜不收可绝非易事。这行需要昼伏夜出,翻山越岭,常常饿着肚子赶路,还得时刻躲避敌人。因为情报具有时效性,稍微慢一点,就会失去价值。明朝的杨一清在《治府杂录》中提到,这帮人不仅要腿脚麻利、眼神敏锐,还得会装神弄鬼,窥探敌情对他们来说如同小菜一碟。
更夸张的是,最好天文地理、写字算数都懂一些,甚至还得略通急救知识,简直堪称草原上的 “全能王”。夜不收对武艺的要求也高得离谱,必须精通骑马射箭,还得有充沛的体力。
《治府杂录》里还曾举办过夜不收 “选秀”,通知各地将官在卫所城堡里对人员挨个进行考试。弓马娴熟、有勇有谋,四项全能者评为一等,可成为特种兵;差一点的为二等、三等,进入普通部队;啥都不会但身体健康的,就只能去守城干些杂活。

为何要求如此严格?因为夜不收前往塞外执行任务时,通常脱离大部队,以小队形式行动,人数从几个到十几个不等。档案记载,万历九年,夜不收洪祖二和薛祥出塞探情报,不巧撞上十几个蒙古骑兵的埋伏,根本来不及逃跑,最终被抓。这种小队作战模式下,一旦遭遇敌人,往往寡不敌众,任务难度系数爆表。总之,没有真本事,连给夜不收们端茶递水的资格都没有。

夜不收的主业,是前往塞外窃取情报,然后回来汇报消息,同时还肩负着巡边和守护墩台的重任。他们送信不分寒暑雨晴。夜不收首次登上《明史录》的 “头条”,便是因为在巡边时与敌人干了一架。
张大川在鲶鱼石关巡逻时,偶遇四个蒙古骑兵,他二话不说,拉弓便射,将敌人吓得抱头鼠窜,凭借此战功,他成功升职,当上了尊化卫百户。在当时,没砍到敌人首级都能升职,足以见得杀敌难度之大,简直如同地狱模式。

明朝辽东边防图
执行情报任务时,夜不收需要乔装打扮,身着胡服,说着胡话,汉家的锅碗瓢盆一概不能带。一旦杀了人,还得处理得干干净净,不留痕迹。兵书《登坛必究》中记载,若必须动手,要先用毒箭射马,敌人没了马就难以逃脱,然后再趁乱补上一刀,迅速跑路,行动干净利落。
明朝中期,夜不收从民间形容跑得快的情报员,正式成为朝廷编制内的兵种。平日里,夜不收就在塞外 “扎根”,巡逻、瞭望、埋伏,忙得脚不沾地。塞外一旦有风吹草动,他们便骑马狂奔去报信,顺便还会扔出西瓜炮(一种小火药武器),给守军提个醒。

军官管辖的 128 个墩台,共配备了 352 个夜不收,少的墩台有 1 个,多的则有 9 个。寄镇十二路营中,山海关 1401 个兵配备 30 个夜不收;曹家寨 1742 个兵,却配备了 400 个夜不收,配备比例从 2% 到 22% 不等,根据地盘大小和险要程度随机调配。
此外,夜不收还有一项高危任务 —— 招降。宣德年间,就有人拿着传单前往蒙古营地喊话劝降,结果一去不复返。正统年间,又有两名夜不收前去劝降,直接被敌方首领砍杀。不得不说,干这活儿一旦暴露,基本就性命不保。

夜不收可不光是跑腿的,关键时刻战斗力爆表。隆庆三年,李成梁准备收拾蒙古头子张摆师,便派夜不收张善庆等人混入敌营。他们身着胡服,一路打探到张其哈拉甸子一带,发现敌人早已摆好阵势严阵以待。

夜不收搞偷袭
回来汇报后,李成梁果断分兵,苏成勋、谢廷相向率领 1000 人正面迎敌,另一半则绕到敌后偷袭。大军趁着夜色出发,凌晨寅时发起攻击,李成梁亲自督战,前后夹击,一番混战下来,砍下 43 颗敌军脑袋,张摆师也当场毙命。这场胜仗,靠的就是夜不收精准的情报。
作为大明朝廷精心挑选出来的 “特种部队”,夜不收还具备执行特种作战的能力。早在明朝正统年间,就有夜不收小队独立行动,袭击敌人营地的战例。

另外,夜不收平时还得独自组织烧荒行动。他们要出塞两三百里,甚至四五百里,放火烧草,让蒙古人无法放牧,同时也为友军清理视野,确认边疆是否有异常情况。
说到底,夜不收并非什么神秘莫测的部队,他们只是一群普普通通却又无比坚毅的边防战士。他们如此拼命,为的不过是家中老小能够吃饱饭,边关百姓能够少遭殃。他们的名字听起来唬人,但干的都是实实在在、关乎国家安危的活儿。

身处明军边防,夜不收选择了最危险的道路,在刀尖上跳舞。这些大明的 “草原忍者”,虽生活艰苦,却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过硬的本领,令人由衷地敬佩。
文章来源:冷兵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