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金庸武侠骗了:真实的丐帮现实中竟是这般丑恶!

以丹聊历史 2025-03-19 15:42:43

在武侠小说的世界里,金庸、梁羽生等名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义薄云天的丐帮形象。小说中的丐帮成员,或如乔峰般豪情万丈,以天下为己任;或似洪七公般正义凛然,凭借高超武艺行侠仗义。

他们仿佛成为了正义的化身,在江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少林、武当等名门正派一同构建起武侠世界的侠义脉络。

然而,当我们拨开文学创作,回归真实的历史,却会惊异地发现,现实中的丐帮与小说所描绘的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是臭名昭彰。

乞丐群体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因老弱病残而丧失生存能力的可怜人,他们迫于无奈,只能依靠他人的施舍艰难求生。而另一类,则是有手有脚、年富力强却好吃懒做的地痞闲汉。

当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形成团体,从逻辑常理推断,让这些平日里游手好闲的闲汉去辛勤劳作,养活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可怜人,显然不符合他们的习性。

相反,利用手中的势力,压迫可怜人外出乞讨,从中抽取财物供自己挥霍,才是更可能发生的情况。

在历史的长河中,除了五代十国、两宋交替、明末清初等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的特殊时期,可能出现逃荒者抱团取暖的现象外,在大多数和平稳定年代,丐帮实际上是一个由社会闲散人员牵头,以坑蒙拐骗、欺压穷苦人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团体。

由于古代交通通讯极为不便,早期的丐帮并非如小说中那般是一个全国性的庞大组织,而是以地域为单位各自发展,山头林立,各自为政,宛如扎根在城市中的山贼土匪。

以清代北京城里的丐帮为例,当时京城的丐帮分为黄杆子和蓝杆子。黄杆子可视为金庸小说中净衣派的原型,其成员多为落魄的八旗子弟。

而蓝杆子则是以普通贫苦百姓为主,对应着污衣派。这种划分与满洲八旗的等级制度相关,正黄旗、镶黄旗作为上三旗,即便落魄后在丐帮中也占据较高地位,而镶蓝旗作为八旗中排名最低的,其成员在丐帮中也处于底层。

可见,即便是沦为乞丐,等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实在可悲。

从古至今,丐帮的恶行可谓罄竹难书。他们的犯罪行径涵盖抢劫、偷盗、拐卖人口等诸多方面,无恶不作。

诚然,许多民间曲艺、表演、戏法等艺术形式最初可能源于丐帮,但那些有特殊才艺的人往往很快脱离乞丐身份,凭借自身才能开创事业,过上全新生活。而那些世世代代在丐帮中身居高位的人,实则是一群锦衣玉食的恶棍世家。

丐帮真正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组织,是在清朝时期。从乾隆中后期开始,粮价急剧上涨,从乾隆十年的700文一石飙升到嘉庆初年的4900文一石,涨幅高达7倍之多。这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乞丐数量随之爆发式增长。

此时,清廷注意到了这个在民间不断发展壮大的组织,并开始在幕后支持其发展。这背后的目的,如同武侠小说所写,丐帮遍布各地、人员众多,能够有效地为清廷搜罗民间情报,监视当时的反抗力量。

一旦某地出现反抗意向,丐帮便会层层上报。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往”,丐帮凭借自身消息灵通的优势,将情报变现,而江湖大侠们往往无力支付高额费用,其变现对象自然指向了朝廷。

有人或许会问,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像乔峰、洪七公那样的英雄人物?答案是肯定的。像朱元璋、秦琼、伍子胥等,都曾有过乞讨经历。

然而,乞讨生涯仅仅是他们人生中的短暂低谷。他们如同降龙十八掌招式所寓意的那般,虽有“潜龙勿用”“或跃于渊”的困境,但一旦风云际会,便能“飞龙在天”。

这些真正的豪杰,即便一时身处困境,也会通过自身努力,抓住机遇成就伟业,而绝非在丐帮的闲散群体中自甘堕落,沦为自己曾经最厌恶的模样。

武侠小说对丐帮的美化,虽满足了人们对侠义精神的向往和想象,但却与历史事实背道而驰。

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应当认清历史的真相,不被虚构的情节所迷惑,从而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过去的社会群体和现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学与历史的交织中,汲取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和智慧。



文本来源:@玄九尘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