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本反书?其中的武传承了儒家的义,水浒英雄有何特质

佑渊说历史 2023-03-02 15:39:04

水浒传中的武术传承正代表了儒家之义,这点我们从水浒英雄的特征中就能看出一二。

1、武术视角下《水浒传》英雄特征分析

《水浒传》以梁山一百单八将为主塑造了一个特色的英雄群体,这108位英雄中虽各有武艺傍身,但也并非个个都算得上武术精通者,就似李逵、宋江之类,或以体能弥补了武术套路的能力缺陷,或以指挥和决策能力来弥补武术战斗力的不足,真正称得上武术精通者的角色实际上还是比较有限的。

将这108位英雄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其中这么几位有显著代表性的武术精通者:卢俊义。书中这般写道,“使一条棍棒,护身龙绝技无伦。京城内家传清白,积祖富豪门。杀场临敌处,冲开万马,扫退千军……马步军中推第一,天罡数内为尊,上天降下恶星辰……丈二钢枪无敌手,身骑快马腾云,人材武艺两超群。梁山卢俊义,河北玉麒麟。”

从文学角度来看,水浒中卢俊义为周侗之徒,周侗其人乃宋代真实历史人物,虽书中此人更倾向基于民间形象的文学再造,但与卢俊义、史文恭、林冲三人关联就是为了说明其武学渊源的铺垫性。结合史料记载来看,周侗为北宋末年名噪一时的武术大师,善射且有少林武术的传承根基,政途失败后专心武术钻研确立了五步十三枪戳脚等武术套路,由此来看书中所塑造的卢俊义之形象也就更具真实之感,而且在武术水平上也必然不差,书中所述卢俊义其人武术能力应属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的佼佼者之列。

反观书中对其生活的描述,卢俊义算的上家境殷实、社会地位不俗之人,上梁山揭竿为寇之举实有被迫之嫌。再看书中卢俊义的自述,“卢某生于北京,长在豪富之家;祖宗无犯法之男,亲族无再婚之女;更兼俊义作事谨慎,非理不为,非财不取”,端的一个身正义明的君子,武艺傍身可能是爱好,也可能是为了丰富这一形象而故作之设定。这般身兼各种优点且武艺精湛之人,与史文恭形成了反差对比,而两者也有较高的共同性,即都具备了为主尽忠的优秀素质,由此来看,卢俊义的武术形象更倾向于反衬武者正义之感,只不过这种塑造方式在卢俊义身上显得更为夸张。

前文分析中也提到,林冲与卢俊义同为武术宗师周侗之徒,两人在武术渊源上算得上有很大关联,但对于出身来说林冲算不得家境殷实但也应在佼好之列,入政途更算得上安稳,当他从一个安分守己的十万禁军教头变成了“强盗”,从温暖的小康之家走上梁山聚义厅,他的人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物背景上来看,林冲与卢俊义很是相似,但也有明显的不同,生活背景用于凸显这种反差,再加以上山缘由的不同就有了更明显的对比,这更说明了习武者应匡扶正义的内涵。

对比人物背景来看,花荣应属武术精湛者,并且属于梁山好汉中少有的善射术之人,同时书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他的年龄和能力十分接近,甚至有自傲之嫌。在梁山天罡星一系武艺佼佼者中,花荣也是少有的几个与宋江智取完全相投之人,而且在后期宋江权力稳定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花荣的一生也恰似常人的一生,有年轻有为时的娇纵,有在世为人该有的隐忍,也有人生志败失意后的自我放逐(于宋江死后自缢而亡)。在笔者来看,武艺于花荣并不能算得上增色之彩,反倒是一生颠簸起伏的始作俑者,或许作者也是要通过花荣来说明习武之人应要自谦。

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武艺精湛者不在少数,天罡星中大抵如此,除上述五位代表人物,梁山中还有众多武术功底深厚、武术实战能力优秀的人物,包括秦明、呼延灼、朱仝、董平、杨志、徐宁、索超、杨雄、单廷珪、魏定国等等。虽然人人各有特色,但仅从武术的角度来解读这些英雄形象所能展现出的武术人的侠义精神也莫过这般,或为匡扶正义,或为中正不阿。

总结来看,这些武术精通者大多出身军伍,因此在作战技术和能力方面普遍比较优秀,由于武艺精湛,他们在实战中往往也表现出积极、勇武的特点,这是武术人光明磊落、敢为天下先的天然气质。

2、武术传承中的儒家之义

中华传统武术向来是以修身养性为第一目标的,招式不是武术修习的核心,重在修为。从深层次来看:武术文化关注武德,要能够对授艺之师持有敬重之心,为人处世不以技欺人,恪守孝悌仁义之礼,不应好勇斗狠逞血气之私,这也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精髓所在。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武术逐渐从早期的强身健体的锻炼技术延伸到军队作战的合作技术,这也对武术修习者提出了应要注重集体价值的要求,匡扶正义、除强惩恶等理念也就深入人心,《水浒传》中鲁智深便属于这种精神的典型代表人物;同时在封建极权统治下,百姓被灌输了更强的国家观念,百姓本身在战争疾苦的感受下更渴望家国安宁,对于国家的忠诚之心也更为明显,这在习武者当中表现的也尤为突出。

虽然《水浒传》在成书后一度被归为四大奇书(与明初时期主流价值观不符,主要指起义活动),但书中所描述的一百零八位好汉身上都不同程度的显露出儒家特有的精神,甚至于文武粗修、仅凭一膀子力气的李逵也有着令人敬佩的孝悌之心,也可以说作者在对《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武术精神的刻画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对儒家思想文化的继承。

首先从儒家文化来看,克己复礼是基础的理性情感观念,强调对情感的有效克制,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规范化和稳定性。在《水浒传》中描写的种种英雄形象从表面上来看打破了社会固有的制度规范,这似乎与儒家强调的克己复礼的观念背道而驰,但实际上《水浒传》中所推崇的侠者形象更富儒家“舍生取义”的大义。

而且梁山好汉结拜成礼本身也是对儒家血缘关系纽带的特殊复刻,梁山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取舍标准,表面上的快意恩仇下隐藏着武术修习者“以天下为先、为万众谋安”的理念,只有具备此之思想的好汉方能被梁山接纳,虽然在实际落实中存在诸多问题,但至少是对儒家推恩范式的传承。

相比《水浒传》出现之前的各类游侠、武侠文学作品来看,《水浒传》是首次抛除个体英雄形象单一刻画的典型范例,兄弟思想也极具代表性。其次从《水浒传》整体的基调变化来看,一百单八将聚义之前,侠义为重,与儒家思想有着较大差异,但在聚义之后,以宋江为代表的核心角色无论在群体行为决策还是在内心情感上都表现出了更为显著的“忠义”感。

而忠义思想本身就是孝义思想延伸而来的,儒家思想中孝义思想也是一大核心,忠义思想将其进行了扩大,宋江带领梁山完成招安实际上就是在忠和义之间选择了前者,这不仅仅是宋江一人的决定,也是梁山一百零百位好汉中绝大多数人的选择,这同时也说明了梁山英雄从根本上还是向往平安稳定的社会的。

最后从儒家自汉代确立正统文化地位后,儒家在民间的影响力就在不断扩大。而平民阶层中发展来的士阶层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区分为了儒士和侠士两类,秦统一六国后侠士一部分发展成为贵族,对军事体系中武艺修习者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另一部分流向民间,对社会底层的武术修习者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以前文中提到了两个梁山代表性武术精通者林冲和武松来看:林冲在落草之前始终安分守己,变节之后也对新主忠心耿耿,他的义气更多的来自于军事体系内传承千百年的侠士忠义思想;武松一直对其兄敬重有之,这是悌,其兄惨死之冤不得伸张,最终亲手杀人,这是孝,杀人后自留其名,这是义,他的义气更多的来自于中国民间传承千百年的侠士孝义思想。

总的来说,《水浒传》中武术修习者的义并不是与儒家思想完全背道而驰的,两者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否认作者在封建社会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至少在角色的刻画与武术精神的宣扬中作者仍有着对儒家忠义思想和的孝义思想的坚持。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