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经过五年的筹备,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推行军衔制度。在这一重要时刻,毛泽东亲自推荐许光达,提议授予他大将军衔。这一决策标志着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也体现了对许光达军事才能的高度认可。
许光达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并不觉得欣喜。他第一时间去找了自己的老上级贺龙,直言不讳地说:“老总,给我授大将军衔,我觉得这荣誉太大了。”
贺龙摆摆手说:“别说什么高低了,我觉得这次授衔很合理。十个元帅和十位大将的名单,是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几位副主席经过多次讨论,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才定下来的。”
贺龙虽然提出了建议,但许光达并不认同,于是他直接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提交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立场。
许光达在信中提到:“......坦白讲,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并不大,别说跟那些大将相比,就连和一些资历深的上将比,我也自认不如。特别是王震同志,我们一起共事多年,他的贡献非常突出。从湘赣地区的起义到南泥湾的开荒,再到南下北返的军事行动,他的表现都让敌人闻风丧胆。后来进军新疆,更是取得了显著战果......为了公平起见,也为了让自己心里踏实,我真诚地请求主席和各位副主席,授予王震上将军衔,同时建议为其他有杰出贡献的人授予大将称号。”
毛泽东在阅读完信件后,立即感慨地表示:“这封信如同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共产党人自身的真实面貌。”
彭德怀补充道:“许光达同志连续提交了三份这样的报告。”
毛主席点头示意理解,接着说道:“金钱、地位和荣誉,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本质,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五百年前,徐达将军两次平定西部,智勇双全,名震中原。五百年后,许光达将军多次推辞军衔,美名传遍天下。”
最终,许光达的降级申请未被批准,他仍被授予大将军衔。然而,他的待遇与其他大将有所区别。
在1955年的军衔评定中,中央是经过全面权衡的。然而,许光达却认为自己不够格获得大将军衔。他主要觉得自己在革命历程中的贡献和资历与其他大将相比有所欠缺。许光达认为,自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表现虽然不差,但并未达到足以授予大将军衔的高度。此外,他还考虑到自己在军事理论方面的积累不如其他将领深厚,担心无法胜任这一荣誉。因此,他多次向中央表达了自己的顾虑,建议降低自己的军衔等级。
许光达出生于1908年,家乡在湖南长沙。他小时候家境困难,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因为在家排行第五,父母就叫他“五伢子”。直到他开始上小学,才有了自己的名字——许德华。
自近代以来,湖南一直是革命思潮的温床。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许光达,深受时代精神的感染。年仅17岁时,他便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革命征程,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许光达年纪轻,思维敏捷,性格诚实可靠,深得领导赏识,因此被选派到黄埔军校第五期进修。完成学业后,他晋升为北伐军的一名排长。
1927年,革命形势如火如荼之际,蒋介石突然倒戈,对共产党人展开血腥镇压。这一剧变直接影响了许光达的人生轨迹。
1927年8月1日,许光达随军开赴南昌准备参与起义行动,然而当他们抵达时,起义部队已经转移。经过一路追赶,最终在宁都地区,他们成功与起义军会合。
在三河坝战斗中,许光达不幸受伤,导致他与所属部队失联。
尽管革命事业遭遇了重大打击,许光达依然坚定信念。他康复后立即重返安徽,在地下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在此期间,他始终没有放弃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寻找组织下落,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
1929年,许光达在芜湖重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后,被派往洪湖苏区担任党中央代表,负责军事工作。
许光达的革命生涯在从芜湖到洪湖的过程中经历了重大转折。这一跨越不仅标志着地理位置的改变,更象征着他革命道路的深刻转型。从长江沿岸的芜湖到洞庭湖畔的洪湖,许光达的革命历程在空间转换中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革命信念,也为他日后在革命事业中的角色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洪湖苏区,段德昌和贺龙是主要领导人。许光达加入贺龙的部队后,在激烈的战斗环境中迅速成长,最终成为贺龙信任的核心将领之一。
在洪湖苏区进行肃反期间,许光达正忙于前线战斗。然而,一些负责肃反的官员提出在战场上直接处决他,这一提议被称为“火线肃反”。
许光达怒喊:“等我把炮楼拿下,你们再砍我的头也不迟!”说完,他顾不上自己的身份,直接带兵冲了上去。就在他冲锋的时候,炮楼里的敌人用机枪扫射,他不幸中弹,子弹离心脏很近,情况危急,必须立刻动手术。
段德昌得知许光达受了重伤,立刻骑马赶去,急切地对医生说道:“许光达是个难得的人才,你们务必尽全力救治他,无论如何也要保住他的性命。”
当时苏区的医疗水平有限,无法取出许光达体内的子弹。贺龙得知情况后,立即下令:“马上把许光达送到上海救治。”
出乎意料的是,许光达刚抵达上海,追捕人员就紧随而至。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党组织决定将他转移到苏联以确保安全。
许光达在苏联期间不仅接受了良好的医疗护理,还借此机会深入研究军事理论知识。这次赴苏疗伤的经历,也使他意外避开了当时国内的“肃反”运动。
1936年,许光达得知红军已经到达陕北,迫切想回国投身革命。然而,当时王明不同意他的请求,导致他无法立即成行。直到1937年,在王稼祥的协助下,许光达才顺利抵达延安,重新与红军汇合。
毛主席亲自召见了许光达,并将重要职责托付给他,任命其为抗大训练部的负责人。
许光达在延安待了五年,1942年他有机会上了前线。从那时起,他一直带着部队在前线作战。到了1949年,他成了一野的知名猛将,并当上了一野二兵团的司令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光达被任命为装甲兵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到了1955年,国家进行军衔评定,组织上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许光达认为自己不够资格,主动请求降低军衔。然而,中央经过慎重考虑,最终维持原决定,正式授予他大将军衔。
中央在评定军衔时,主要依据的是将领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军事经历,尤其是红军时期的贡献。虽然许光达的职务不如王震等人高,但他是红二方面军培养的本地干部,这一点非常关键。
在军队的授衔过程中,贺龙已经获得了元帅的称号。由于“红二方面军”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许光达被授予大将军衔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此外,许光达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对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都是他被授予这一军衔的关键因素。
许光达得知自己的军衔无法调整后,并未感到欣喜,反而认为自己的级别过高。于是,他向党组织提交了一份申请,请求降低自己的待遇。
许光达的请求得到了党组织的批准,他的期望没有落空。
许光达虽然被授予大将军衔,但实际待遇却按上将标准执行,相当于降了一级。然而,他对这一安排表现得非常满意。这种谦逊的态度,充分体现了许光达将军高尚的品格,令人由衷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