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斌国
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在向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发出参加3月6日召开特别峰会的邀请函中写道,欧洲愿意保障乌克兰和平。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之前表示,欧盟国家应“每年增加数千亿”国防开支。她指出,自特别军事行动开始以来,欧盟的国防开支已从2000多亿欧元增至2024年的3200多亿欧元,但这仍然不够。

美国合作伙伴对华盛顿可靠性的质疑及欧盟加强国防建设的举措,反映了当前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以下是综合分析:
一、美国盟友信任危机的根源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转向特朗普政府对俄罗斯的 “拥抱” 态度、对北约盟友的关税威胁、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摇摆(如反对谴责俄罗斯的决议),以及削减对外援助等举措,被盟友视为对跨大西洋关系的根本性动摇。前美国外交官指出,美国的反复无常正在制造 “权力真空”,可能被中俄等国填补。战略模糊与安全承诺弱化特朗普对台湾问题的模糊表态,以及在俄乌冲突中拒绝明确支持乌克兰,加剧了盟友对美国安全承诺的疑虑。例如,亚洲盟友担忧美国在台海危机中的不作为,欧洲国家则担心特朗普的撤军威胁会削弱北约威慑力。“美国优先” 的孤立主义倾向特朗普强调盟友需承担更多防务开支(要求北约成员国将军费提至 GDP 的 5%),并质疑多边机制的价值,导致盟友对美国领导力的信任度下降。新加坡防长批评美国从 “道德权威” 沦为 “搅局者”,反映出国际形象的崩塌。

二、欧盟加速防务自主的背景与举措
应对美国政策不确定性特朗普政府对欧洲安全投入的质疑(如威胁撤军),迫使欧盟必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2024 年欧盟国防开支已增至 3200 亿欧元,但冯德莱恩仍呼吁 “每年增加数千亿”,以应对俄乌冲突升级和新兴威胁。防务一体化的结构性改革机制创新:设立欧盟首位 “防长” 职位,整合分散的国防工业;推进 “永久结构性合作” 机制,明确成员国在防务投资、装备采购等领域的约束性目标。联合采购与工业整合:欧盟首次动用预算支持共同防务项目(如防空系统、无人机),并计划通过《欧洲国防工业战略》推动成员国间装备互购,目标到 2030 年 40% 以上装备通过内部合作获得。资金机制调整:讨论放宽预算规则(如将国防开支排除在赤字计算外)、发行共同防务债券,以及扩大欧洲投资银行的防务投资权限,以缓解资金压力。战略目标与挑战欧盟计划在 2025 年前建立 5000 人快速反应部队,并在 2030 年前扩大至 5 万 - 6 万人,同时强化远程打击、人工智能等领域能力。但现实困境显著:工业短板:欧洲国防工业分散、产能不足,难以快速填补武器库存(如援助乌克兰导致弹药枯竭)。内部分歧:德国等国反对联合借贷,担心加重财政负担;成员国在装备采购上仍倾向美国技术,削弱防务自主进程。三、国际格局的潜在影响
中美欧三角关系的重塑美国盟友的离心倾向为中国提供了拓展合作的机会。例如,日本、澳大利亚等亚洲国家考虑将中国作为替代伙伴,欧洲也在经济安全领域寻求平衡,但其对华 “去风险” 策略可能加剧科技合作障碍。俄乌冲突的外溢效应欧盟试图在俄乌谈判中发挥主导作用,但缺乏足够军事和外交筹码。若特朗普推动的和平协议未能有效约束俄罗斯,可能引发更大的地区动荡,进一步考验欧盟的安全能力。北约的未来走向尽管欧盟强调与北约的互补性,但防务自主的深化可能削弱跨大西洋联盟的凝聚力。波兰等东欧国家虽增加军费,但对美国可靠性的疑虑仍存,如何平衡对美依赖与欧洲自主成为关键挑战。结论

美国盟友的信任危机与欧盟防务自主的加速,标志着冷战后国际安全秩序的深刻调整。短期内,欧盟将面临内部协调与资源不足的双重挑战,而美国政策的持续性(如特朗普是否连任)将直接影响跨大西洋关系的走向。长期来看,这一趋势可能推动多极化安全格局的形成,中国、俄罗斯等非西方力量的战略空间或将进一步扩大。
核子猎潜艇评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