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玩声音的院士,履历靓丽和5设计惊艳设计案例。

提尔蒙哥 2025-03-01 05:04:19

他让地铁广播“钻进”耳朵不扰旁人,他把广场舞噪音变成林间鸟鸣,他甚至将广州塔上呼啸狂风谱成“太空交响曲”。

他用声音增色生活:香港机场、伦敦桥、广州塔… 无声处藏巧思,噪音也能变诗。

这位让建筑变得“动听”的魔术师,就是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康健——享誉国际的建筑环境专家(三院士头衔)。

我们来了解一下他靓丽的履历和5个惊艳的设计案例。

康健

一、康健院士简介

1.履历

康健院士是我国山西原平市人,1964年8月生。

1979年-1992年,清华大学建筑系,1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毕业后清华大学任教,助教、讲师。

1992年-2018年,先后在德国、英国攻读博士、任教。

2018年-至今,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环境学院教授。

2019年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2021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籍)

2. 开创性理论

长空间声学理论:地铁站、隧道等狭长空间的回声问题曾困扰工程师多年。康健院士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声学理论,能更精准预测和控制这类空间的声场,优化声音环境。

声景理念取代分贝体系:传统噪声控制只看分贝大小,但康健院士提出“声景”概念,强调声音的感知体验。比如,公园里的鸟鸣和交通噪声可能分贝相近,但前者让人愉悦。他主导制定国际声景标准(ISO),推动政策从“降噪”转向“营造舒适声环境”。

3.学术影响力与荣誉

论文引用全球第一:他在建筑与环境声学领域发表了800多篇论文/专著,被引用次数居世界首位,是该领域公认的权威。

奖项“大满贯”:获得英国声学学会最高奖“瑞利奖章”、噪声界“奥斯卡”之称的康奈尔终身成就奖,以及欧盟、美国声学学会的多个顶级奖项,总计90余项荣誉。

二、康健院士的5个设计案例,每一个都“惊艳”到你

康健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总能把声学技术转化成“普通人能感知”的魔法。下面举例几个康健院士的惊艳设计案例,这些设计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让声音从“被忽略的背景”变成了提升生活品质的关键元素。

1. 香港机场地铁:让报站声“自动导航”耳朵**

机场地铁站空间巨大,传统广播会被天花板反射形成混响,乘客常听不清报站声,甚至误车。

对此,康健院士设计了“声束定向技术”——通过特殊形状的扬声器和算法控制,让报站声像“手电筒光柱”一样,只沿着轨道方向传播,站台候车区声音清晰,而相邻区域几乎听不到干扰。乘客反映:“像有人在你耳边轻声提醒,但周围并不吵闹。”

他的设计全球首次在地铁站实现“声音定向投送”,后来被伦敦、新加坡等地的交通枢纽借鉴。

2. 伦敦桥声景改造:用“声音地毯”盖住车流声

伦敦桥是著名景点,但周边车流噪声严重影响游客体验。

对此,康健院士在桥体暗藏数百个小型扬声器,播放“白噪声+水流声”混合音效,利用声学抵消原理削弱车流低频噪音,同时通过算法让水流声随人流量动态变化(人多时增强掩盖噪声)。游客反馈:“明明车就在旁边开,但感觉像站在溪水边。”

他设计的这套系统能自动识别噪声频率并实时调整,成本仅为传统隔音屏的1/3。

3. 北京某社区公园:用“鸟叫算法”对抗广场舞噪音

北京某社区公园广场舞音乐扰民,但强行禁播又引发冲突。

康健在公园安装智能声场系统,当广场舞音乐超过阈值时,系统自动触发树上的隐藏音箱,播放一段“由鸟鸣、风声合成的背景音”,利用听觉心理学中的“鸡尾酒会效应”(人脑会自动聚焦某一声音),让跳舞者不自觉调低音量。居民调侃:“现在大妈们跳舞像在森林里开派对,音量小了一半。”

他的设计不是对抗噪音,而是用更舒适的自然声景引导行为。

4. 上海某医院走廊:用“脚步声作曲”缓解焦虑

医院走廊脚步声、推车声冰冷刺耳,加重患者紧张感。

康健院士在地面铺设特殊吸声材料,降低高频噪音;同时通过隐藏式传感器,将行人脚步节奏实时转化为轻柔的钢琴音阶,投影在墙面形成互动光影。患者家属反馈:“原本慌乱的脚步声突然有了旋律,心情莫名平静下来。”

他的声景设计可以干预情绪,而不只是物理降噪。

5. 广州塔观景台:让风噪变成“星空音效”

广州塔高空观景台风噪极大,传统玻璃隔音舱封闭且压抑。

康健院士在玻璃幕墙夹层中嵌入微型振动传感器,将风压数据实时转换为低频星空音效(类似NASA录制的宇宙电磁波声音),并通过骨传导耳机传递给游客。体验者形容:“耳边是呼啸的风声和宇宙的轰鸣混在一起,像在太空俯瞰地球。”

他的设计把恼人的噪声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的核心要素。

当你在地铁站清晰听到报站却不觉得吵,或在嘈杂环境中突然感到一阵宁静时,背后可能就康健院士的“隐形功劳”。

0 阅读:0

提尔蒙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