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 者 按
今天是李约瑟逝世30周年纪念日。本文分享鲁桂珍女士1989年为《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文版撰写的李约瑟简介,为我们勾勒出他的学术与人生轨迹:一生如执着的“架桥者”,打破学科、文化壁垒,将中国科学技术史呈现于世界。重温此文,是缅怀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卓越贡献,更是致敬这位跨越文化、学科的伟大探索者 。

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科学史学家,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创始人。他早年从事胚胎学研究,1930年代受中国学者影响转向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1942年以英国驻华科学参赞身份访华,历时四年考察中国科技文明,开启《中国科学技术史》编撰。这部巨著系统揭示了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成就,并提出“李约瑟难题”,探讨近代科学未在中国诞生的原因。他推动中西科技史交流,培养中国学者,九次访华促进学术合作,1983年创立李约瑟研究所。其贡献获国际广泛认可,当选多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并被授予小行星命名等荣誉,成为中西文明对话的里程碑人物。
李约瑟 (Joseph Needham) 真可说是集数家于一身。有些人也许还不知道,他在 37 岁开始对中国产生深厚兴趣之前,就已经是著名的科学家了。大约就在那个时候,他被让·布拉歇 (Jean Brachet) 誉为 “化学胚胎学之父”。这是因为李约瑟自 1922 年从事研究工作起,就一直想把生物化学方法应用于研究发育过程中的胚胎。他在所著三卷本《化学胚胎学》中,试图概括地论述胚胎发育期所发生的全部化学变化 (1931);在另一部著作《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学》中,又试图把胚胎的发育与他当时称为的 “形态发生激素” 或 “组织者物质” 联系起来,这部著作在他首次赴华的那一年出版 (1942)。
李约瑟的父亲是医生,母亲是作曲家,两人不甚相投。李约瑟也像父母不够和谐的其他孩子一样,总是一个架桥者。他在父母亲之间所作的沟通工作,日后却以更广泛的方式继续下来。
李约瑟在中学和大学学习期间,就曾经想方设法把科学与宗教结合起来。在这方面,他曾极大地受益于德国神学家鲁道夫·奥托 (Rudolf Otto) 和其他一些人的思想。这些人把人类认识宇宙的经验,概括为五种形式——科学、宗教、历史、哲学和艺术创造,并认为不涉猎这一切,就不能被视为全面的人。
在从事科学研究的那些年间,李约瑟又一次忙于架桥工作。但这一次他想沟通的,却是以解剖学或形态学的影响为一方,而以生物化学的影响为另一方。如何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是一个大课题。基因和激素的分子显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问题是如何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搞清楚。
最后,从 1937 年起,他要解决的明显课题,就是如何沟通东方与西方、中国与欧洲。李约瑟在这方面所做的架桥工作,导致现已出版的 17 册《中国科学技术史》;在其余的12 册或更多的卷册出齐(编者注:目前英文原版已出版25册,还有3册在编撰中)之后,全书即可告成。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文版已出版图书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约瑟必须首先成为科学史专家。实际上,他早已有志于此。在撰写《化学胚胎学》时,他就写下了胚胎学通史作为绪论。这部分内容后来以《胚胎学史》的名义另版单行。他以自己的成果否定了一种成见,即认为只有通过剑桥大学历史学荣誉学位考试的人,才能撰写科学史。李约瑟以其《中国科学技术史》表明,先前的生物化学家大可在科学史领域内成绩斐然。上述那种门户之见,与几乎全体医学史家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大相径庭,因为几乎所有这些人在成为医学史家之前,所获得的都只是医学学位。另外,还有一个语言问题。李约瑟出生于 1900 年,与本世纪同庚。但他在37岁以前,却并不认识任何汉字,可是要研究中国科学史,又绝对需要使用原始资料,因此,他面临的工作量大得惊人。然而,李约瑟并没有退缩,反而学习和掌握了足够的汉语知识,以至能在编写本书时直接利用原始资料。
并非人人都能看到自己的成果通过经常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而传之久远。但这对李约瑟来说,已经实现了。他对中国纯粹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历史所作的研究工作,促成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科学史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第一届于数年前在比利时的鲁汶举行,主席是数学史家李倍始 (Ulrich Libbrecht);上一届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圣迭戈举行,组织者是物理学史家程贞一 (Joseph Chen),那已经是第五届了;第六届将于 1990 年在剑桥李约瑟研究所 (The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及罗宾逊学院 (Robinson College) 举行,这也是为了庆祝李约瑟九十华诞。让我们按照中国古老的长寿概念共同祝愿李老:工作顺遂,寿比南山。
鲁桂珍
1989年6月26日
(刘祖慰 译 卢嘉锡 校)
鲁桂珍
(Lu Gwei-Djen,1904年7月22日—1991年11月28日),中国科技史专家、营养学博士,湖北蕲春人(生于南京)。她因与李约瑟的学术合作而闻名,是《中国科学技术史》核心研究员及重要推动者,协助李约瑟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成就。1937年与李约瑟相识后,她成为其汉语教师与学术伙伴,并促成李约瑟转向中国科技史研究,两人晚年结为夫妻。其贡献包括参与撰写多卷《中国科学技术史》,推动中西科学史对话,并协助创立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
本文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一卷 导论》[(英)李约瑟:(Joseph Needham)著; 袁翰青等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0.7]一书,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