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6年1月9日一大早,宋庆龄和平常一样打开收音机听新闻,结果一听到周总理去世的消息,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宋庆龄这辈子对自己要求特别严,说话做事都很讲究。但周总理追悼会结束后,她竟然发了大火,说:“我不做了!我辞职!我回上海享清福去!”
宋庆龄这人,说到做到,一回去就立马订了架专机,打包好行李,二话不说就奔回上海了。
那么,宋庆龄到底是为啥事突然火冒三丈呢?
【给病重的周总理送鸽子蛋】
很长时间里,毛主席和宋庆龄经常互相送东西,来表示他们的关心和尊重。有一天,毛主席收到了宋庆龄送的一个好东西,那是一个质量很好的鸭绒大枕头。
这个“心意”是宋庆龄自己上街挑选的。说起来,毛主席有个挺特别的小习惯,那就是他爱在床上看书、处理工作。
毛主席的床是用木板搭的,一边是用来躺着休息的地方,另一边呢,则被各种各样的书堆得满满当当,简直就像个小型的书堆场。
说到睡衣、枕头这些平时用的东西,毛主席总是自己动手缝补,不舍得扔掉换新的。这些东西上面都是时间的印记,也反映了毛主席过日子是多么节省。
因此,宋庆龄特地给毛主席选了这样一件“心意”,就是想让毛主席在工作和休息时,能更加舒坦点。
毛主席这人吧,很少收人家礼物。当他第一眼看到这礼物时,稍微迟疑了一下,但最后还是决定给人退回去。
没过多久,毛主席就觉得,之前的做法好像有点不对头,所以,他最终还是决定把这个枕头留下了。
结果,毛主席仅仅两天时间,就把那个新枕头放到了一边,他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用原来的荞麦枕头。
毛主席过日子很简朴,这让宋庆龄特别佩服也懂他。时间过得真快,到了冬天最冷的时候,毛主席特地给宋庆龄送了些山东产的大白菜。
宋庆龄特别喜欢鸽子,觉得它们代表着和平和美好。在她身边,到处都能看到鸽子样子的东西,像是有鸽子图案的物件,或者做成鸽子形状的装饰品。
宋庆龄有个习惯,送朋友礼物时特别爱挑鸽子蛋。记得周总理身体不好的时候,宋庆龄经常派人给总理捎去鸽子蛋。
到了1976年1月份,总理的身体状况变得非常糟糕,连东西都吃不下去了,就只能勉强吃点鸽子蛋,还得靠人帮忙才能咽下去。
但这大冷天的,根本不是鸽子们孵蛋的时候,这可让宋庆龄犯了难。她真是愁得不行。
不过宋庆龄没有罢休,她在鸽棚里耐心翻找,最后,在众人的帮忙下,一共找出了5个鸽子蛋。
宋庆龄赶紧让隋永清把东西送到总理那儿去,但隋永清到了之后,却发现邓颖超没在那儿,连秘书赵炜也不见人影。
他俩都不在场,难道说周总理他......隋永清这么一想,心里头不由得咯噔一下,感觉不对劲。三天后,周总理真的就离世了。
【“国之瑰宝”与“患难朋友”】
好多年来,宋庆龄有个铁定的日常,那就是每天早上,她都会挪到收音机那边,听一听广播里的内容。
1976年1月9号那天,宋庆龄和平常一样打开收音机听新闻。结果一听到周总理去世的消息,她眼里的泪水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这时候,她才真真切切地明白过来,她那亲密无间的朋友周恩来总理,确实是已经离开了。她老是一个人呆在角落里,眼泪不停地往下掉,伤心地说:
“国家痛失一位得力助手,真是损失不小!”
想想以前,那些事情、那些经历、那些场景,都感觉就像才过去没多久......
1924年的时候,孙中山和共产党的人联手建起了黄埔军校,周恩来被安排去当政治部的头儿。也就是在那一年,宋庆龄和周恩来认识了。
他那时年纪虽轻,可已经是个革命信念特别坚定的头了。这是宋庆龄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时的感觉。
孙中山离世后,蒋介石就不再遮掩了,他公然亮出了“反共”的底牌,这完全违背了孙中山先生的愿望。
那时候,宋庆龄毅然决然地站在了共产党那边。就算革命遇到了困难,处于低谷,她的心也始终如一,没有半点动摇。
说真的,在那个被叫做“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宋庆龄过得真挺不容易,背后不知道有多少眼睛在偷偷瞅着她呢。
但她始终没有放弃抗争,主动和共产党保持联系,还冒着巨大的风险,把好多中共中央的重要文件藏在了自己家里。
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中共为了能让大家伙儿一起抗日,别再自个儿打自个儿了,就派了代表上庐山找蒋介石商量去了。
在去那个地方的路上,周总理特意拐去探望了宋庆龄,他问:“宋夫人,您最近身子骨咋样?毛主席和其他同志都让我代他们问好!”
听到这番言语,宋庆龄内心激动不已,她的心其实早已和共产党紧紧绑在了一起。对于共产党的那些政策和方向,宋庆龄那是百分之百地赞成。
不久后,日本人大规模攻打上海,周总理专门拍了电报过来,让她赶紧走。宋庆龄没办法,只好离开上海,一路上换了好几个地方,最后到了香港。
在这儿,宋庆龄努力地拉拢国际上的朋友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同时搞了个中国福利基金会,为了给抗战筹钱,还搜集了各种急需的东西。
1942年那会儿,宋庆龄专门在自己家里弄了个小聚会,主要是为了给董必武他们送行,他们要回延安了。
这时候,壁炉架子上摆着的那两束金灿灿的稻穗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宋庆龄见状,伸手把它们拿了下来,然后对大家讲道:
这两把稻子,是我从老乡家串门儿时顺手捎回来的。咱们中国,从古至今一直都是种地的行家,这稻子在千千万万农民眼里,那价值可不比金子低啊!
周总理对宋庆龄的话非常认可,他接过那两株稻穗,接着就开口说:
孙夫人讲的在理,只要每年庄稼都收成好,大伙儿都能吃饱饭,老百姓的日子才能红火起来,中国以后肯定能过上这样的日子!等以后革命成功了,老百姓当家做主了,这金黄的稻穗肯定得成为咱们中国国徽上的一部分!
周总理和宋庆龄说的这些话,讲的是他们对以后日子的美好期望,还有对革命一定能赢的深深信心。
后来,这事儿真的成真了——在国徽的设计里头,实实在在地加上了代表农民的谷穗图案。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和宋庆龄一块儿努力,为国家的建设出了不少力。遇到大事儿,周总理经常向宋庆龄请教,认真考虑她的看法。
他们之间的友情,不仅在革命道路上并肩作战,更在日常的小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宋庆龄要是去参加外事活动,周总理老早就会让人把住的地方给她准备好。反过来,宋庆龄对周总理也是挺上心的,每次碰面,她都会带上些礼物给周总理。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周总理有空,他就会去探望宋庆龄。但宋庆龄呢,她不再像以前那样,邀请总理到家里来吃饭了。
对于这事儿,宋庆龄说,他身为国家总理,每天肯定得忙一大堆事儿,能抽空来看自己,那真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时间。
所以,她不想自己去给总理添太多乱,盼着他能在不忙的时候,多歇歇。
【周总理追悼会上,宋庆龄勃然大怒】
宋庆龄,她是个对自己要求严格,说话做事都十分讲究的女性。但奇怪的是,她在参加了周总理的告别仪式后,竟然发了很大的火,这到底是为啥呢?
1976年1月10号那天,宋庆龄走进了北京医院,她慢慢走过去,看着躺在床上的周总理,那张脸又老又瘦,看得她心里头特别难过。
回到家,宋庆龄心里头还是难受得紧,好一会儿都没能平复。就在这时,秘书推门进来,带来个不好的消息,说是上面的人对她今天去参加遗体告别这事儿有意见,批评了她。
宋庆龄在参加今天的遗体告别仪式时,遭到了上面一些人的批评,说他们本该让她一个人去,而不该让她带着两个养女隋永清和隋永洁一起来。
这个指责让宋庆龄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不尊重,心里头很不是滋味。她觉得,有啥意见直接跟她说就好,干嘛非得让秘书来传话呢?
再说了,隋永清和隋永洁两姐妹,那可是在总理的呵护下一路成长起来的,为啥不能参加这最后一次送别呢?
但是,宋庆龄没有把心里的不满直接说出来,她只是在屋里跟旁边的人抱怨了几句,然后很快就又陷入了极度的伤心里。
15号那天,宋庆龄虽然身体不好,但还是硬撑着参加了周总理的葬礼,她想亲自送别这位老朋友最后一面。
没想到,宋庆龄又一次听到了来自“上头”对她的指责,这时候,就连平时总是那么温文尔雅、谦逊有礼的宋庆龄,也忍不住动了气:
"我成了‘总理帮’的一员又怎样?我不干了!我决定辞职,回上海安享晚年!"
宋庆龄做事一贯雷厉风行,回家后,她立马安排了私人飞机,打包好行李,在自己83岁寿辰当日,二话不说就奔回了上海。
回到上海,宋庆龄关起门来,谁也不想见。她在家里收拾东西时,翻出了一些老物件,这些东西又把她的思绪带回了过去,让她忍不住连连叹气。
1976年,对全国老百姓而言,是个特别难忘的年份。这一年里,发生了好多大事情。先是周总理走了,没过多久,朱老总、毛主席也都离开了我们。
那时候的宋庆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就连拿着拐杖站着都特别费劲。到最后,她只能坐在椅子上,参加了毛主席的追悼大会。
1977年,周总理离开我们满一年的时候,宋庆龄办了两件挺重要的事情。一件事呢,就是她自己动手写了一篇长长的文章,用来纪念周总理。
另外一件事,是在少年宫搞了个纪念周恩来总理的活动。这活动主要是为了把周总理的精神和风采传下去,好让现在的年轻人也能体会到周总理的独特魅力。
那时候,邓颖超经常去看望宋庆龄,每次见面,都让宋庆龄好像重新体验到了和周总理一起走过的日子。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就到了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的身体状况突然变得很差。医生护士们拼尽全力去救她,可还是不行,她就这样走了,享年88岁。
宋庆龄去世后,遗体经过火化处理,最终安放在了宋氏陵园,跟她的爸爸妈妈永远待在了一块儿。
有人可能会纳闷,宋庆龄为啥没选择和孙中山先生葬一块儿,而是要和爸妈合葬呢?
说实在的,宋庆龄早就琢磨过自己离世后的事儿了。她觉得,老公孙中山那可是个大革命家,他的那种精神和干的事儿,得让后人一直记着,让大伙儿都敬仰他。
作为他的妻子,我心里头对他那是满满的爱和佩服,可我不想靠他出风头,就盼着他能得到大家伙儿真正的尊重和敬佩。
【结语】
宋庆龄是个大写的爱国女杰,人格高尚,让人敬佩。她这辈子,一直都在找真理,信念特坚定,心里装满了对祖国的爱,默默付出,不求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