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高中教师,我经常被家长和学生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天赋的学生,通过努力能考多少分?
很多家长坚信,只要孩子肯下功夫,考上211院校并非难事。
当我道出自己的观点时,常常会让家长感到不舒服。
这些年,我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亲眼见证了无数个为了高考拼搏的身影。那些天赋一般但拼命努力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轨迹让我对“努力与天赋”这个话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说实话,在我看来,对于没有特殊天赋的普通学生来说,通过刻苦努力能达到的分数上限大约在560分左右。这个分数确实已经相当不错了,能够超过90%的考生。
但要知道,这个成绩距离985高校仍有不小的差距。
为什么我会给出这样的判断?
这来源于我多年的教学观察。
以数学科目为例,我发现即便一个学习态度极其端正的学生,如果缺乏数学思维的敏锐度,那么在处理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总会遇到瓶颈。
就像我班上曾经有个学生,每天做题到深夜,但在面对需要灵活思维的解答题时,始终很难突破100分的天花板。
近期在教育圈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985不谈天赋”。
这话乍一听有些刺耳,但细想确有道理。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全国高考生中能考上985院校的比例仅有1%-2%,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些同学不仅要有过人的努力,还必须具备相当的学习天赋。
这里我要特别提醒家长们,不要被网络上“人人都能考上211”的言论误导。在抖音、知乎等平台上,确实经常能看到一些“逆袭”的故事。
但这些案例往往都是凤毛麟角,不具有普遍性。
大多数考上顶尖院校的学生,其实都具备超出常人的学习能力。
我见过太多家长为了追求一个虚幻的目标,给孩子施加巨大压力。记得去年有位家长,硬是逼着自己智商中等的孩子每天学习到凌晨,结果孩子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成绩,反而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这样的教育方式值得吗?
其实,我们应该改变对分数的执念,转而关注孩子的个性特长和职业发展。560分虽然可能考不上985,但这个分数已经能够让学生有不错的院校选择。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未必一定要追求名校情结。
这让我想起班上一个学生,他的高考成绩只有530分出头,但因为选择了一个较为冷门但就业前景不错的专业,现在工作收入比一些名校毕业生还要好。这不正说明,人生的道路从来就不是单向的吗?
作为一线教师,我想对家长们说:请正确认识孩子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在能力范围内找到最适合的发展方向。与其给孩子定下一个可能永远无法企及的目标,不如帮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最大潜能。
对学生们,我也想说:不要因为别人的标准来否定自己的努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限,突破自我比攀比他人更有意义。即便最终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只要在备考过程中学会了坚持和努力,这些品质同样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教育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持久战。在这条路上,我们既要认清现实,也要保持希望。人生的精彩不仅仅在于分数的高低,更在于我们如何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普通二本顶死了,还想211。不起500分。
能上非985 211的普通一本的都很少!稍微好点的普通一本至少要比一本录取分数线高30至50分!
[笑着哭]没天赋,撑死211,还不一定是顶尖的那种
小说里男主重生后都能考上985,现实里,除非你即便你重生也只能多往前走一步,不可能跃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