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清朝的皇上们似乎特别喜欢姐妹俩一起进宫当妃子。比如皇太极的宸妃和庄妃,顺治的孝惠章皇后和淑惠妃,还有光绪的瑾妃和珍妃,这些都是有名的姐妹花妃子。更夸张的是,康熙的后宫竟然有五对姐妹花呢!不过今天咱们要聊的是乾隆后宫的一对姐妹——怡嫔和白贵人。
咱们先来聊聊清朝皇上挑妃子的那些方法:
第一种情况呢,就是那些来自附属国或联盟里的贵族家庭的小姐。
大多数都是以蒙古部落的人为主,这些人往往不属于八旗,而是通过藩盟与清朝皇室联姻的方式进来的。女方通常出身显赫,因此在后宫里,她们的地位也相当高。
在清朝刚开始那会儿,不少蒙古部落的公主都被挑进皇宫里去了。就像顺治爷那两位皇后,一个虽然被废了,但另一个孝惠章皇后还是稳稳当当地坐着。说起来,进宫的公主可不都是黄花大闺女,有些岁数不小的,甚至结过婚的,也被选进去了。举个例子,皇太极的宸妃海兰珠,她就是嫁过人又进宫的。还有乾隆爷那儿的豫妃、容妃,也就是咱们常说的香妃,她们的情况也差不多。
还有一类女子,她们是通过八旗的选秀进宫的旗人姑娘。
从清朝的顺治皇帝那时候起,皇上们就会从八旗里挑选一些年纪合适的女子,让她们进宫当妃子。这可是选妃最正规的路子。一般来说,能被选上的女子,家里都挺有背景的,所以她们一进宫,地位就不低,起码能当个贵人。有的运气好的,一进来就能直接当上嫔呢。
在乾隆皇帝的后宫里,有好几位嫔妃都是通过八旗的选秀活动被选进宫的,比如舒妃、循妃,还有顺贵人这些人。她们都是从八旗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佼佼者,凭借着自己的才貌和气质,成功吸引了皇帝的注意,从而得以进入皇宫,成为乾隆皇帝众多嫔妃中的一员。舒妃、循妃和顺贵人,这些都是她们在宫中的封号,代表着她们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和身份。总的来说,乾隆皇帝的后宫中有不少嫔妃都是通过这种严格的选秀制度进入皇宫的,舒妃、循妃和顺贵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还有一种是宫女,她们是通过内务府举办的选秀活动被挑选进宫的。
说起来清朝那会儿,皇宫里头有不少给皇上、妃子们打下手的小姑娘,她们大都是内务府管的三个旗的包衣出身,当然了,也有那么一些是妃子们从自己家里带来的贴身丫鬟,咱们管她们叫“家下女子”。
说起来,不光是宫里的宫女,就连那些家里的女子,都有可能被皇上挑中,变成妃嫔呢。举个例子,那个很有名的令妃,一开始不就是个宫女嘛。还有豫妃那儿,有个宫女也被乾隆皇上看上了,后来成了嫔妃,封号新贵人。再讲讲容妃,她从回部带过来的一个丫鬟,也被乾隆皇上收入后宫了,她就是宁常在。
说不定有人会好奇,清朝的皇上除了已知的选妃方式,还有没有其他挑妃子的门道呢?咱们得明白,选妃这事儿在清朝可是个大讲究。但除了大家熟知的那些流程,皇上选妃子还有没有别的路子呢?其实啊,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清朝的皇上挑选妃子,确实有一套固定的规矩,但要说有没有其他途径,也还真不好说。毕竟,皇家的事儿,总是藏着掖着,不那么透明。不过呢,从历史记载上来看,虽然主要的选妃途径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些,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皇上有其他方式来物色心仪的妃子。毕竟,皇上嘛,权力大得很,想挑个妃子,方法多的是。说不定有时候心血来潮,看上个宫女或者哪家的千金,一道旨意下去,就成了妃子。所以,要说清朝皇上选妃有没有其他途径,答案可能是:除了正规的选妃流程,皇上的心意和权力,也是决定谁能成为妃子的重要因素。
确实存在解决的办法。
从清朝顺治皇帝那时候起,江南一带有些当官的,特别是管织造那些,会挑些当地漂亮姑娘送到宫里。这些姑娘和宫里的妃子可不一样,妃子们大多出身高贵,起码也是旗人出身,是正儿八经宫里的人。但这些送进来的美女呢,她们都是汉族百姓家的女孩,没资格参加宫里选妃子的活动,只能被官员们悄悄地带进皇宫。
为啥要说这些事儿呢?
怡嫔啊,她原本是个江南的普通汉族姑娘,家里姓柏,是柏家的一位小姐。后来,她被当地的官员挑中,送进了宫里。
柏氏,也就是后来的怡嫔,啥时候进的宫,这事儿没记下确切日子。不过我们知道,在乾隆四年的四月初六,那天是她生日,皇上给赏了不少好东西呢:有一匹皇上自己用的缎子,一匹素缎,还有两匹官用的缎子,另外,还有两匹花春绸和两匹绫。
这么说吧,乾隆四年,也就是1739年的时候,柏氏就已经进了皇宫。她呢,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出生的,算一下,那时候她正好是18岁的大姑娘了。
说到柏氏得到的宠爱,官方文件里提得不多。但周边国家的使节对清朝皇帝后宫的那些事儿特别上心,他们记录了不少相关信息。
《承政院日志》里头写了,乾隆爷刚登基那会儿,有点太爱喝酒玩乐了,连崇庆皇太后,就是孝圣宪皇后,都出面劝过他,可乾隆爷就是不听。皇太后没办法,只好拿乾隆爷身边两个特别宠爱的妃子开刀,给她们点颜色瞧瞧,听说其中一个可能是柏家的姑娘。结果呢,乾隆爷一听这事儿,竟然跟皇太后杠上了,连面都不见了,一直僵到皇太后答应不再为难那两个妃子,这事儿才算完。
乾隆皇帝为了避开皇太后的惩罚,悄悄地带着他特别宠爱的一位妃子住进了圆明园。这位宠妃听说有使臣到访京城,心里好奇,想要亲眼看看摔跤表演,于是她就问身边的人,有没有摔跤高手,能不能找进宫来表演一下。
从这些资料里头能瞧出两个事儿来:
说起来啊,乾隆对这位妃子那可是真的特别喜欢。
说起来,乾隆和他的老妈崇庆皇太后,其实并不像史书上写的那么母慈子孝。那个“以天下奉养”的说法,听起来挺高大上,但实际上,可能就是乾隆为了显示自己孝顺,随口那么一说罢了。
说起来,乾隆爷特别宠爱的那位妃子,应该就是柏氏没错了。
嘿,你猜怎么着?乾隆六年的二月十三号那天,乾隆皇帝真的动手给几位妃子升官了。嘉嫔呢,一跃成了嘉妃;海贵人呢,也被提拔为愉嫔;还有那个叶赫勒氏,被封作了舒嫔;白贵人也是好运连连,直接变成了怡嫔。这事儿,真是说到做到,没半点含糊。
柏氏这位女子,后来得到了怡嫔的封号,之前人们常称她为白贵人。说起这位女子,她在宫里头的地位可不低,一开始是作为白贵人进宫的,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受到了皇帝的宠爱,便被册封为了怡嫔。所以啊,现在大家都习惯称她为怡嫔了,但要是往前追溯,还得从白贵人那会儿说起。
嘉嫔和海贵人之所以能升位分,那是因为她们给皇上生了儿子,就是四阿哥和五阿哥嘛。叶赫勒氏呢,人家可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千金小姐,封她做个嫔位,那也是合情合理的。
说起来柏氏这人,她之所以能站稳脚跟,全靠乾隆皇帝的偏爱。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乾隆对她特别宠爱。
柏氏刚当上怡嫔没多久,乾隆皇帝就让怡亲王弘晓去找找柏氏的家人。你想啊,柏氏现在可都是嫔妃了,她的家庭背景啥的,自然得摸清楚不是?
在皇宫里头,有位柏姓的娘娘,老家是苏州的。她想让织造那边的人帮忙找找她的爹娘,好来京城见个面。要是真找着了,就赶紧派人照顾好,送他们来京城。当然,要是他们年纪大了,派个家里的年轻人陪着来也行。这次主要是探望,不是让他们来京城长住的。等探望完了,回去的时候得叮嘱他们,别在外面惹事。这事儿得保密,是皇上的意思,明白了吗?
看看这份命令啊,能明白柏家是从苏州来的普通汉人家庭。
安宁,这位江南右布政使,一接到上面的命令,就立刻行动起来。他四处打听,终于搞清楚了柏家的成员情况。柏家的人有柏士彩和他的妻子范氏,大儿子柏永吉和他的媳妇王氏,还有他们的大孙女。另外,还有二儿子柏永庆,以及柏家的二女儿和三女儿,一共八口人。
柏士彩这个人,他就是柏家孩子的老爸,柏氏的父亲。
在乾隆七年的时候,乾隆皇帝发了个命令,让柏家的人进了内务府的正黄旗,归正黄旗的通源佐领管。没多久,柏家的家人就被接到了京城,皇上赏给了他们土地、房子啥的。柏家的兄弟们呢,也被安排到内务府去工作了。
从那以后,柏家就算是正式脱离了平民的身份,堂堂正正地成为了旗人的一员。他们不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步入了旗人的行列。这一转变,意味着柏家从此走上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道路。旗人的身份,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柏家人也因此感到自豪和荣幸,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家族的骄傲。从此以后,柏家将以旗人的身份,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历史篇章。
说来也巧,柏家有个姑娘刚好到了参加宫女选拔的年纪,估摸着是柏士彩的第二个女儿。到了乾隆十年,这位柏家小姑娘就被选进了宫里,开始了她的宫女生涯。没想到,才过了三年,也就是在乾隆十三年,她就得到了皇帝的青睐,被封为了常在,大家都叫她柏常在。
这下可棒了,俩姐妹都在皇宫里头,一起努力,想必会更加受到皇上的喜爱。她们一起出手,肯定能更吸引皇上的注意。
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从乾隆十年开始,因为令妃、舒妃这些人的地位逐渐上升,怡嫔就没以前那么受乾隆喜欢了。而且啊,她妹妹柏常在想要得到乾隆的青睐,那更是难上加难。
从乾隆十年算起,直到二十二年后怡嫔离世,这期间关于她的记载少得可怜,仅有一次活动被记录了下来。
话说在乾隆十七年那会儿,乾隆皇帝的裕陵终于建好了。孝贤皇后、慧贤皇贵妃和哲悯皇贵妃要安葬到裕陵的地宫里。乾隆呢,就带着他的继皇后、嘉贵妃、怡嫔这些人,一块儿参加了安葬大典。那天,场面庄重又肃穆,大家都穿着丧服,神情凝重。乾隆走在最前面,带着一行人缓缓步入裕陵。他们一路走到了地宫前,准备进行安葬仪式。乾隆看着眼前的地宫,心里五味杂陈。这些陪伴他多年的妃子们,现在要永远地离开他了。他默默地祈祷,希望她们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安息。接着,仪式就开始了。宫女们小心翼翼地抬着棺材,一步步走向地宫深处。乾隆和众人跟在后面,默默地送她们最后一程。整个安葬过程都很顺利,没有出现任何差错。仪式结束后,乾隆带着众人离开了裕陵,回到了皇宫。这次安葬大典,不仅是对逝去的妃子们的缅怀,也是乾隆皇帝对她们一生付出的肯定和感激。
说起来也怪,要是怡嫔真的挺受乾隆皇帝宠爱的话,那她早就该被封为妃子了。你看,像令妃、舒妃她们,早在乾隆十三年就已经是妃子身份了。可怡嫔呢,她的位分却一直没能往上升,这明摆着就是她已经失宠了嘛。
也许会有人纳闷,怡嫔没能晋升,难道是因为她没有生下孩子吗?但咱们得记住,令妃在乾隆二十一年之前,也同样没有生育过,可她还是被封为了妃子。所以啊,怡嫔没能晋升,其实是因为她失了宠,跟生没生孩子没啥直接关系。
在乾隆二十二年,也就是1757年的时候,五月十五那天,怡嫔突然离世了,她那时候才36岁,真的好可惜。乾隆皇帝很伤心,就下令停了两天朝会。后来,到了那一年的十一月,怡嫔被安葬在了裕陵的妃子墓地那里。
说到怡嫔的妹妹,柏常在,她可真是挺惨的。在乾隆爷身边那么多年,愣是一点宠爱都没捞着。就这么在常在的位置上熬了46年,直到乾隆五十九年,才算是勉强给提了个白贵人的位分。这明显啊,乾隆当初封她,也就是看在她姐姐怡嫔的面子上。
在乾隆五十八年那会儿,怡嫔的老爸柏士彩他们一家子的情况是这样的:柏士彩的儿子柏永瑞呢,现在是个小官,当的是吏目;孙子柏华山、柏华书、柏华伦,都是没啥正经差事的闲人。再说到曾孙辈,克升额、克蒙额、成善、利格、成德,这些小子也都是闲散的,没有一个正经营生的。
在1803年的农历五月份,二十六号那天,白太贵人,也就是怡嫔的亲妹妹白贵人,离开了人世,那时候她已经73岁了。
说起来怡嫔和她的妹妹,能被选进皇宫,对她们家族来说,那真是天大的好事。毕竟,能入旗籍,享受那份荣耀,可不是谁都能有的机会。但话说回来,这俩姐妹其实都挺让人心疼的。怡嫔呢,虽然曾深得乾隆皇帝的宠爱,可终究是没个好命,红颜早逝。而她的妹妹白贵人,更是可怜,一辈子都没能得到皇帝的青睐,在皇宫里默默无闻地度过了整整六十年。
根据一些重要的历史记录,像是《清史稿》、《清朝乾隆皇帝实录》、《清宫财务报销档案》以及《朝鲜承政院日志》这些资料,咱们来聊聊那段历史。这些历史文献里,记录了不少清朝时候的事儿。咱们先翻开《清史稿》,它能带我们了解清朝的整体风貌,看看那时候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啥样的。再瞅瞅《清朝乾隆皇帝实录》,这里面详细记载了乾隆爷在位时的各种决策、大事小情,咱们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接下来,咱们得看看《清宫财务报销档案》。这可不是普通的账本,它记录了清宫里的各种开销,从吃穿用度到修建宫殿,啥都有。通过它,咱们能窥见清朝皇室的奢华生活,也能了解到那时候宫廷管理的严格和细致。最后,别忘了《朝鲜承政院日志》。这本书虽然是朝鲜的,但它也记录了不少和清朝打交道的事儿。通过它,咱们能看到清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能感受到那时候中外交流的频繁和复杂。把这些资料放在一起看,咱们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清朝那段历史了。它们就像是拼图的一块块,拼在一起,就能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虽然用词不一样,但意思还是那个意思,咱们就是要通过这些不同的表述,来更深入地理解那段历史。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