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双星是幸运的。
在高加林被贫困家庭压得喘不过气,迫切需要一张录取通知书走出大山改变自己命运时。
他在身为村支书父亲的庇护下,不用愁一日三餐,也不用愁何时才能挑起生活的重担。
他可以尽情地在黄土高原骑自行车,也可以毫无顾忌地在县城里喝一瓶汽水。唯一烦恼的事情,就是高考。
“考不上大学,会被自己父亲打死”。
高双星的父亲高明楼作为村支书,深知大山里的孩子,想要摆脱大山的桎梏,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高考。
所以,高明楼对高双星寄予厚望。
而这份沉甸甸的厚望,就是高双星所有苦恼的来源。
比家境,高双星是幸运的。
但比学习的天赋,高双星却没那么幸运了。不论怎么努力,他和高加林之间的差距,就像是一道天堑。
高双星能做的,就是仰望。
尽管学习天赋不如高加林,高考也没多少希望,但命运此时摆在高双星面前的,依然是一条坦途。
一份高中文凭,还有一个在小县城有着相当人脉的村支书父亲,高双星只需要努努力,活得并不会比“官二代”张克南差。
可偏偏,他起了贪念。
在父亲的怂恿下,高双星半推半就地选择了窃取本该属于高加林的未来。
从此光鲜有了,前途也有了。
但伴随而来的,还有抹不去的人生污点,以及时时拷问的良心。高双星用偷,真的能换来好人生么?
01:能偷学历,却偷不了才华没有上大学之前,高双星虽然没有高加林有才气,有见识,但浑身上下也散发着这个年纪该有的朝气。对未来,还有着少年人都有的憧憬。
但自从上大学后,高双星就变了一个人。变得沉默寡言,变得畏首畏尾,也变得无尽迷茫。
这种变化,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从山里出来的他,还无法真正融入以城里孩子为主导的大学生活。
对新鲜事物,新知识,以及上海的繁华与高昂消费,显得无所适从外。
实际更多的,还是对于身份的忐忑。对“高加林”这个身份,没有认同感,甚至还有恐惧感。
高双星原以为,顶替上大学,就是混一张文凭。殊不知他要失去的,是自己的名字,自己原有的生活。
而真正要顶替的,是属于高加林完整的人生。从名字,到经历,再到学识他都要顶替。
大学第一天点名,“高加林”这个名字带给高双星的,是无尽寒意。
不敢和同学接触,不敢和人交谈,生怕自己一说多,就暴露顶替的秘密。
此时的高双星,背是含的,说话是虚的,被人喊“高加林”的时候,这种虚浮感就更强烈了。
一边是惧怕身份被揭穿的忐忑,而另一边顶替带来的另一个问题,让他更惴惴不安。
高双星可以顶替高加林的身份,却顶替不了他的才华与见地。室友说《浮士德》,高双星一脸茫然。
同学针对朦胧诗的派别高谈阔论,不光讨论,还争辩。高双星依旧是一脸茫然,他不懂,更无法理解。
他们谈论的诗歌,到底是什么。
在学校英语角,别人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过来搭讪,高双星憨笑着回应:“你说了个甚?”
他的口音,他的无知,换来的是对方的高段位嘲讽。
在高家村,高双星也算是天之骄子,全村唯二的高中生。
在学校,也是为数不多通过预考的学子。那时候他要仰望的,追赶的,就只有高加林而已。
但到了大学,高双星才意识到,身边同学的优秀,让他望尘莫及。而这种望尘莫及的优秀,竟比比皆是。
一不小心,他就成了最差的。
但凡考试,他就门门不及格。面对同学的问题,老师的问题,他无知又无措。
大学生活带给高双星的,没有轻松,没有光鲜,只有因自身才华、知识极度缺乏,而导致的极端精神窘迫。
这种极端的精神窘迫,再加上对高加林这个身份没有认同感,让高双星对自己的未来,更多的是迷茫。
如此日复一日的生活,就像是背负了一个沉重枷锁,压得他苦不堪言。他想丢,却也没有勇气丢。
在大学里顶着“高加林”的名字上学,高双星的痛苦都写在脸上。
只有在工地上用“高双星”的名字搬砖时,他脸上才有了片刻的轻松,想想就觉得讽刺。
而这一切,又能怪谁?
这就是窃取高加林人生的后果。
最让高双星无地自容的是,他窃取了高加林的人生,却又因为精神贫瘠在大学里艰难生存时。
被高双星窃取人生的高加林,却用他的才华,在陕北的黄土地上飞出了自己梦想的第一步。
让他的名字,他的才华被原本属于自己的老师、同学熟知。
又让高双星这个偷窃者,因为自己的才华,尝到了什么叫如坐针毡,如芒在刺。
高双星和高明楼都以为,这种提心吊胆,良心不安的痛苦,等大学毕业拿到毕业证就结束了。
殊不知,在高双星往后的人生里,这是他永远无法挣脱的原罪。
02:拿假身份换来的爱情,也是场骗局毫无疑问,上大学后,高双星体会到的,是前所未有的自卑。
这种自卑,不仅体现在学识上,以及冒名顶替的心虚里,更体现在物质上。
在高家村,因为父亲是村支书的缘故,他们一家的生活水平,可以说是村里最好的。
但到了上海,高双星一个月的生活费,也不过是同学的一顿饭钱。
城里的同学,因为家里经济优渥,可以一边读着朦胧诗,一边在上海的西餐厅,又或是高档饭店高谈阔论。
但高双星却因为付不起高昂的餐费,借着身体不舒服躲避社交。
没有钱社交,融不进同学的圈子,因为付不起三十六块的饭钱,被老板逼得面红耳赤,这是高双星上大学的一大痛点。
和高双星相反的是陈秀礼;
她一看,就是那种“城里姑娘”,还是家境优越,又接受过良好教养的城里女孩。
要不然也不会在高双星付不起饭钱时,就主动拿出三十六块解围。
更不会在看到高双星因贫穷而窘迫时,不仅没有轻视,还提醒他要躲避这种昂贵社交。
撇开家世和教养,陈秀礼还长相出众,就连学识与见解,也是高双星所仰望不及的。
在高双星因为高加林的报告文学太出彩,被老师和同学追着问创作心得时,是陈秀礼的三大张感悟给他救了场。
能让满堂老师和同学都称赞的感悟,陈秀礼的才学可见一斑。
高双星身上欠缺的,陈秀礼都有。
如果说高双星是自卑到了骨子里的一粒尘埃,那陈秀礼就是阳光下的花朵。不仅美,还有沁人心脾的花香。
陈秀礼就像是一束光,驱散了高双星长久以来的阴郁。他也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面对这样的陈秀礼,面对她的崇拜与示好,高双星很难不心动。
后面高双星能从迷茫中走出来,凭借自己的努力,从一个门门考试不及格的差生,到成为考上研究生,考上公务员的优等生,陈秀礼肯定功不可没。
但高双星不知道的是,他以为自己收获了最美的爱情,殊不知这份爱,也是一场骗局。
还是他亲手编织的骗局。
陈秀礼一开始喜欢上的,就是能写出精彩报告文学的高加林,而不是那个高考落榜,又冒名顶替的高双星。
就算他后面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研究生,考上公务员又能如何?
高双星的所有努力,到了他污点面前,都是一张废纸。他的努力,只会让这个污点,显得更为讽刺。
到时候高双星顶替的事情揭露,他和陈秀礼的爱情,还能有结果吗?
这也太荒唐了,这样顶替别人名字,难道身份证也是假的吗?从头到尾就没人发现是个冒牌货吗
我也是1984年参加高考,入学时就将户口转到学校所在地。高双星也必须将高加林户口转走,高加林就没发现?还是派出所也做假了?
怎能这样顶替作假?高考分数岀来之后学校难道不知道谁谁多少分吗?学校校长老师难道不是一直跟踪整个过程吗?
这荒唐的事不懂编辑是活在啥社会上才能写出来,看了不到一集实在是看不了那么扯蛋的事,看不下去了
太假了!全县唯一考上大学的人,县长也关注的人,名字都搞不清?县教育局是一个人的局?
以前真的可以顶替
状元都能冒名顶替[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