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这片土地,向来是冲突与纷争的“高发地带”,而近期的一场恐怖袭击,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再次将南亚这个“火药桶”点燃。这场“火”究竟该怎么灭?由谁来灭?全世界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这场冲突的导火索,是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一起极其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据法新社报道,这可是该地区25年来最严重的平民袭击之一,至少造成了26人死亡,多人受伤,死者中还包括印度海军中尉和中央情报局的助理官员,这让事件的政治敏感性一下子就飙升到了顶点。
恐袭事件发生后,印度方面那是毫不含糊,第一时间就把责任一股脑儿地推给了巴基斯坦,指责巴方支持境外激进组织参与袭击。紧接着,印度就采取了一系列单方面的“报复措施”,暂停了《印度河水条约》的实施,驱逐了巴基斯坦驻新德里高级专员署的全部军事顾问,关闭了边境口岸,还限制了入境签证。这一系列操作下来,火药味那是相当浓烈。
面对印度的强势行动,巴基斯坦自然也不会示弱。巴方紧随其后宣布关闭领空、暂停签证、驱逐外交官,还向印度发出警告,称印度一旦切断水源,将视为“战争行为”。
现在,印巴两国在军事和外交上都已经“拉开架势”,紧张局势一触即发,随时都有可能升级成区域冲突,甚至还有滑向核战争的风险。就在各方都紧盯着印巴局势,生怕双方一言不合就开打的时候,印度方面突然找上了中国大使。
据印度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印度方面日前向包括中国大使在内的外国特使,通报了帕哈尔甘袭击肇事者的跨境联系。按照惯例,印度发生恐袭后,都会向主要国家大使介绍情况,不过有时候中方并不参与。但这次印度特别提及中方,显然不是简单地“通知一声”这么简单。
面对印度的“主动通报”,中方反应非常克制,但立场却十分鲜明。中方外交部发言人第一时间表态,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矛盾,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这句话其实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恐怖主义绝对不能容忍。无论是谁的“盟友”,面对这种无差别杀伤平民的行为,中方的态度都是一贯且强硬的。第二,中方不偏袒、不站队。尽管中巴关系密切,但中方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不会随意替任何一方“背书”。第三,中方愿意促成对话调解。作为印巴共同的邻国,中国有天然的调解能力和历史上的协调经验。中方的“介入”,不是站队,而是希望把局势往“稳”的方向拉。
正因为如此,中方需要在印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维护反恐立场,又要保住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同时还要稳住与印度的务实合作。短期来看,印巴关系仍将高度紧张,军事摩擦有可能继续升级,但真正开战的概率依然不高。印度虽然态度强硬,但也清楚一旦开战必然两败俱伤;巴基斯坦态度坚决,但其国内也面临着巨大压力,不会轻易挑起全面战争。在此背景下,中方也会继续发挥“稳定器”的作用,加强中立沟通,劝和促谈。
总之,印巴之间的“世仇”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但任何一次冲突失控,都有可能酿成大灾难。在这场危机中,中国既不会贸然站队,也不会袖手旁观。中国不是仲裁官,但会是地区和平的“稳定器”。这也是印度找上门来通报的真正原因——他们知道,中国说话,是有人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