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华宝基金董事长黄孔威在成立20周年之际高调宣布:公司将在2027年实现“万亿华宝”的战略目标,跻身资管行业第一梯队。
这一豪言背后,是华宝基金对旗下ETF业务的极度自信。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指数基金的公募机构之一,华宝基金早在2010年4月就发行了自己首只ETF产品“价值ETF”。而后,华宝基金开始加速扩张ETF业务,在2018年时其ETF业务一度占据市场头把交椅。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给了华宝基金一记“重拳”。
据天天基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18日,华宝基金总规模仅为3388.05亿。
要知道在2021年一季度时,华宝基金的规模就已经有3468亿。换而言之,华宝基金在3500亿规模已经停滞了四年之久。
再看华宝基金最引以为傲的ETF业务。据媒体统计,华宝基金在2021年发行的非货币ETF基金份额为581亿,曾位居业内第6;然而最近三年华宝基金的非货ETF规模排名逐年下跌,到2024年华宝基金的资产为817亿,位列第11位,这是过去5年来首次跌出前十。
无论是从总规模还是ETF业务来看,华宝基金都已经陷入了增长困境。按照当前的规模增速来推算,若要实现“万亿华宝”的目标,华宝基金需在3年内将规模翻三倍,年均复合增长率需超60%,很显然,这已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规模停滞不前华宝基金成立于2003年,目前已有超21年的历史。
作为国内首批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华宝基金背后主要有三大股东:华宝信托、美国华平投资以及江苏省铁路集团。
成立之初,华宝基金以“特色化精品资管公司”为定位,并选择在ETF领域率先发力。依托于华宝信托的产业金融资源、美国华平投资的全球化视野以及江苏铁投的国有资本支持,找准了定位的华宝基金很快便在ETF领域崭露头角。
资料显示,华宝基金在2010年发行了自己的首只ETF产品“价值ETF”,随后借助ETF产品开始进入扩张期。到2018年时,华宝基金的ETF业务一度占据市场头把交椅。不过,虽然凭借ETF业务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但在ETF领域的快速扩张也为华宝基金埋下了不少隐患。
基于ETF被动跟踪的属性,ETF基金发行成功的关键在于市场环境,例如在科技股爆发时,发行消费类ETF自然很难可以募得较高资金。换而言之,想要在发行ETF基金时募得较多的资金,则必须要紧跟市场热点,但是如果围绕热点去发行ETF,却很容易出现高位接盘的情况。
而华宝基金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据媒体统计,华宝基金长期偏爱行业主题ETF,2021年至2022年密集发行的近40只产品,覆盖了金融、科技、医疗、证券等板块。然而,这些产品基本是围绕着热点去发行,成立时恰逢行业估值高点,亏损是常有的事情。
以华宝基金旗下的“华宝中证智能电动汽车ETF发起式联接C”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21年11月2日,正是新能源汽车最火的时候。然而,该基金在发行没多久新能源汽车便见顶回落,而“华宝中证智能电动汽车ETF发起式联接C”自成立以来的收益为-40.81%,目前规模仅有0.53亿。
整体而言,虽然华宝基金通过ETF激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背后却是频繁的“跟风发行”,最终导致了这些ETF亏损连连。而由于华宝基金以ETF为核心业务,其自然也遭到了反噬,据媒体统计,华宝基金在2021年发行的非货币ETF基金份额为581亿,曾位居业内第6;然而最近三年华宝基金的非货ETF规模排名逐年下跌,到2024年华宝基金的资产为817亿,位列第11位,这是过去5年来首次跌出前十。
再从总管理规模来看,截至2025年3月18日,华宝基金总规模仅为3388.05亿;而在2021年一季度时,华宝基金的规模就已经有3468亿。换而言之,华宝基金在3500亿规模已经停滞了4年之久。
陷入“两难”局面除了ETF业务逐渐衰落之外,华宝基金的权益类产品表现也不太好。
据天天基金数据显示,截至3月18日华宝基金的混合型基金规模仅有187.03亿,排名47/171;而其股票型基金规模更是只有3.06亿。
在2020年四季度时,华宝基金的混合型基金规模仍有340.57亿,但近年来规模不断下滑,目前已经跌至187.03亿,近乎“腰斩”。
那么,为什么华宝基金的混合型基金规模会持续下滑?这背后其实跟产品过于分散有关。
天天基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华宝基金旗下的混合型基金共有73只,相比于187.03亿的总规模而言,这样的数量已算不少。
但细看华宝基金的混合型基金,可以发现有超过30只基金的规模在1亿以下,而在2亿以下的基金则有40只,占比超过了一半。
目前,华宝基金规模前三的混合型基金分别为华宝动力组合混合A、华宝行业精选混合和华宝资源优选混合A,规模分别为11.82亿、9.95亿和9.39亿,整体规模都不算大。相比于其他基金公司而言,华宝基金在混合型基金中缺少了明星产品,这自然就很难做大混合型基金业务。
从华宝基金旗下所有的混合型基金来看,其发行混合型基金的策略跟发行ETF基金的策略有几分相似,都是选择在行情较好的批量发行,但是华宝基金自身并没有那么强的投研实力去支撑如此多的混合型基金,而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混合型基金在发行之后就逐渐走向了“凋零”。
实际上,华宝基金也并非不重视权益类产品。在喊出“万亿华宝”的战略目标时,黄孔威就曾推行过投研组织的改革。
据媒体报道,在2022年华宝基金按照“投资指导研究,研究支持投资”的投研一体化思路,对主动权益投资业务重新进行了梳理:公司将投研团队分为五个组:首先是总量组,包括宏观策略和金融地产,负责从自上而下的角度给予偏宏观上的指引;再往下是各个行业组,包括消费、周期、TMT、新能源。由基金经理担任组长,再把在相关领域有专长的基金经理也划分进相应的投研小组之中。
然而,虽然对投研组织进行了改革,但由于自身实力不强,很多基金经理在被培养起来后便选择跳槽离开华宝基金。
整体而言,无论是核心的ETF基金业务还是此前十分重视的权益类产品,华宝基金的表现都不太好。作为老牌公募机构,华宝基金想要完成“万亿华宝”的目标,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