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豪的故乡竟在这个河北小村落?抗日战场的地下长城如何让敌人闻风丧胆?今天的它,又怎么用舌尖上的美味征服游客?走进正定高平村,看看它的前天、昨天和今天。
01
千年文脉:范仲淹的“北人故乡”
高平村的前天,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即公元989年,这里诞生了一个姓范的婴儿。57年之后,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没错,他就是北宋名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
有人要说了,他不是苏州人吗?按照范仲淹自己的说法,他就出生在母亲的家乡——正定县高平村。根据范仲淹家书《移苏州谢两府启》、《告韩琦信》中所言,他称真定(今正定)是自己的故乡。
范仲淹在徐州为官时,曾给在苏州的哥哥写信说:“我本北人,北人淳厚。”又在他的那篇《移苏州谢两府启》中说:“某生于唐虞(唐虞泛指河北)。”那位曾和他共同镇守边关的大将韩琦,后来调任正定,到任不久便接到了范仲淹的来信:“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自识别以来,却未得一到,谅多胜赏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正定的思念之情。
02
英雄密码:地道战的血色传奇
如果说,高平村的前天因为有了范仲淹更显深厚,那么它的昨天则因为地道战充满传奇色彩。
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高平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民兵英雄刘傻子带领下,发动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配合八路军打伏击、抬担架、扒铁路、割电线、埋地雷、炸公路,创造性挖成了户户相通、村村相连、能攻能守,既可独立作战,又可与邻村联合抗敌、令日伪军魂飞魄散的地道。
据统计,抗战期间,约400户人家的高平村,挖通了近40公里长的地道,打死打伤敌人120余名,创下击溃敌人数百至上千人5次进攻的辉煌战绩。1963年创作的电影《地道战》,其故事原型就是取材于高平村:村庄叫高家庄,主人公战斗英雄高传宝和用生命撞响警钟的高老钟都是取材于该村的英雄人物。
在村子中央,就是抗敌斗争纪念馆,院落一角爬满青藤的老树古钟,仿佛在讲述抗日战争发生过的那些英勇故事。
03
农旅新篇:舌尖上的乡村振兴
说完了前天和昨天,下面说说高平村的今天。
如今的高平村,深挖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 。4月19日上午,曲阳桥镇第三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就是在高平村的五谷丰登广场盛大启幕,为大家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文化盛宴。
开幕式现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让人目不睱接。舞蹈、歌曲、戏曲轮番上演,用艺术的形式展现曲阳桥镇独特的乡村文化与农民的崭新精神风貌。
农产品展销区更是亮点满满,汇聚了高平村以及曲阳桥镇其他村庄的诸多特色农产品。有着悠久历史的“曲阳桥贡米”,米粒饱满,口感软糯,曾作为贡米备受赞誉;蜜薯绵密香甜,水果花生香脆可口,有机蔬菜绿色健康,都是当地的明星农产品。
此外,周家庄村稻蟹养殖基地的稻蟹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既产出肉质鲜美的螃蟹,又有劲道飘香的大米。更有西河村的小米,精选“张杂谷”品种,富含多种微量元素;高平村自产的蘑菇,口感鲜美、质地细腻,无论是清炒、煲汤还是涮火锅都十分美味。
凭吊名人故里,瞻仰英雄事迹,感受乡村文化,体验田园生活,这就是高平村的前天、昨天与今天。
范仲淹的笔墨滋养灵秀,地道战的硝烟烘托坚强,农产品的丰收创造幸福,高平村在历史与现实对话中,写就了一部乡村振兴的鲜活史。故事仍在继续,高平村的明天,注定更加辉煌。
部分文字引自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