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家户户厨房中常备的金龙鱼调和油,大家可能都以为是国货,实际上他是马来西亚商人郭鹤年创立的品牌。
从2021年市值超过7800亿,到现在仅剩1300亿,三年损失6500亿,从上市到跌破记录,真像一场“资本局。”
金龙鱼在今年3月晚上,揭露了2024年的年报,一路下降,连续两年营业利润下降,连续四年净利下滑。投资者血亏。
曾经和茅台齐名的粮油产业,现在交出的答卷惨不忍睹,再加上几个月前的油罐车负面舆论,金龙鱼市值期间有所回升,但几年下来已经蒸发了6000多亿。
昔日的明星产业,却变成了估值泡沫,深陷在资本市场的旋涡中。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金龙鱼是国产品牌,实际真正控股人是马来西亚的商人郭鹤年。
在中国潜伏了30多年,成为了中国粮油行业的龙头,年营业额两千多亿。
他先在中国台湾创立了嘉里集团,当时是1974年,中国市场还未处在发展初期。但是郭鹤年凭借优秀的商业眼光,准确的分析出这片国土将有无穷的潜力。
果不其然,改革开放的春风刮起来了,最先发展的是广东地区。
当时的市场环境需要厂商扩展,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百姓从保持温饱走向个性化小康。人民吃的油还是靠油票换来的散装油。
生产工艺落后,卫生条件堪忧,缺乏优秀的包装技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民众对与品质和安全的要求提高,需要质优价廉的食用油改善生活。
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十年,郭鹤年等来了他的机会,于90年代在广东深圳开办了小型油脂加工厂,命名为益海嘉里。
引进先进设备专心炼油,为了扩大自身影响力,用了一个妙招:实行和中粮集团合作的策略,逐渐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量。
中粮集团很快意识到自己被利用了,发现自身并不能掌控金龙鱼品牌的所有权,欲哭无泪。只能悻悻的退出金龙鱼集团。
同时积极寻找代言,在北京奥运会赛事上也进行捆绑营销,原先一比一调和油的观念深入人心,用金、龙、鱼这几个富有中国元素的吉祥字样加上红包装,几乎让所有消费者都相信这是货真价实的中国产品的错觉。
从生产基地到销售渠道,市场份额稳步提升,产业链和相关产品不断丰富,涵盖了食用油、面粉、大米等多个品类。
成为中国市场的龙头企业。
那么金龙鱼是怎么陷入困境的呢?
首先,从主业来说,已经没什么利润了。中国食用油市场市场占有率已经相当稳定,但是总体销售份额却在下降。
根据最新的财报显示,中国市场份额几乎由金龙鱼、中粮、鲁花三家企业占有。其中金龙鱼占4成,中粮和鲁花分别是15%和7%。
对比来看,金龙鱼还是中国食用油市场的龙头,短期内也不可能再扩大。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食用油的消费份额是不断萎缩的。
关键是人民的生活已经富足,健康观念不断刷新人民认知,同时国家支持民众健康用油。
国内专家已经明确指出,中国现在的生活已经从节衣缩食转换到健康生态了,以前吃不饱的时候爱放油,现在越用越少,更加健康科学用油。
还有缺乏定价权,产生低毛利的现状,中国加入WTO之后,由于大豆危机,食用油市场的利润和产能转换到外资手中。
国内食用油价格收到严格监管,榨油产业不能提价只能单一扩大规模生产销售导致金龙鱼的营收不断下滑。
就算金龙鱼是行业老大,盈利对比其他企业并没有巨大优势。
从副业来看,公司开拓相关产业,包括酱油、醋、植物肉、中央厨房等。
就光是调味品领域,公司就投入了巨额资金,2015年就建立了酱油工厂,并引入丸庄品牌,但是现在没有形成规模化收入,相信很多人也没有听说过这个品牌,知名度并不高。
并且入股广东广味源食品有限公司,更名金龙鱼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专注酱油生产。
可惜市场竞争过于激烈,海天、厨邦等占据稳定市场份额,金龙鱼想从中加入市场,太难了。
主业和副业的营业额都没办法快速提升,营收情况堪忧。
再加上2024年7月的油罐车事件,金龙鱼的口碑持续下降。
有博主爆料运送煤制油的油罐车在卸货没有清理的情况下混装食用油,该车辆曾运送食用油的厂家包括金龙鱼武汉和陕西的工厂。
一时间,大家对金龙鱼的产品质量信任下滑,虽然相关负责人立即出面澄清这件事,说自家的运输车辆经过严格的装载、油罐清洗和检查等多个工序才能运输食用油。
可并没有平息众怒,不管是网络还是现实,金龙鱼欺诈消费者,共同抵制的口号此起彼伏。
金龙鱼的品牌信誉受到严重打击,股价也一落千丈。
接着,315打假中,金龙鱼旗下的天赋五常稻花香2号涉嫌以次充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多架电商平台将大米下架。
食品红线多次触碰,金龙鱼的市场口碑直接陷入困境。
在资本的加持下,以健康粮油为底气的品牌,现在似乎找不到方向,股价也多年下跌。
主业副业都利润偏低,品牌质量还受到广大消费者质疑,对于金龙鱼来说,想要爬出利润下滑,市值下降的泥潭,任重而道远。
从油茅到市值缩水6000多亿,金龙鱼的受困与市场环境和舆论,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希望金龙鱼能尽早改变,重建品牌信誉,进行战略转型,早日实现营收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