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市中心,耸立着一座金字塔形的巨大建筑,那就是柳京饭店,它俯视着平壤,也见证着朝鲜曲折的道路。
柳京饭店原本代表着朝鲜挑战世界的雄心,却一度被视为“亚洲第一烂尾楼”,西方媒体甚至嘲讽它是“失败国家的象征”。

它如今装饰一新,外表光鲜亮丽,却仍然难以掩饰其内在的空洞和寂寥,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建筑?它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01
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刚结束不久,朝鲜半岛北部悄然刮起了一阵“白头山”热。
白头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白山,它雄踞在中朝边境,在朝鲜人民心中有着非凡的意义。

这座山不仅仅被看作是朝鲜民族的摇篮,更因为金日成当年在这里率领抗日游击队艰苦作战,被赋予了革命圣地的象征意义,从而备受推崇。
金正日作为第二代领导人出生在白头山,这让这座山更具政治意义和神秘色彩。

而“白头山”这三个字,慢慢地和金氏家族的传奇故事紧密联系,变成了朝鲜民族认同感和国家意识里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也为后来柳京饭店的建造埋下了基础。
信源:揭秘朝鲜禁区,举全国之力建造30年,神秘建筑中究竟有着什么秘密2024-07-14 镇坪县人民检察院

在朝鲜,人们对“白头山”的喜爱和赞美无处不在,深深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在各种艺术作品中,“白头山”一直是热门主题,从未过时。

它不仅仅代表一座山峰,更象征着一种精神,是朝鲜民族的精神图腾。
朝鲜人民有着远大的目标,他们希望白头山的影响力能超越日本的富士山,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化地标。

20世纪80年代,得益于苏联的大力援助,朝鲜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程度超过了70%,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
当时的朝鲜政府和人民因此充满信心,为了庆祝金日成80岁生日,朝鲜决定建造一座世界级的酒店——柳京饭店,以此向世界展示国家的实力和抱负。

据说,金日成非常看重这个项目,亲自参与了设计方案的讨论,决心让朝鲜的建筑高度超过韩国,以此证明朝鲜的实力和决心,并为金日成献上一份特别的礼物,体现朝鲜的“白头山”精神。
平壤古称柳京,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底蕴,而柳京饭店的设计也充满了象征意义:高达330米,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高度,计划中的105层楼更是显示出它的宏伟气魄。

三栋倾斜的大楼组合成金字塔般的造型,高耸入云,似乎要与白头山的壮丽气势相互呼应,也隐约包含了对“白头山血统”的政治象征。
这座建筑的内部设计力求奢华,各种功能应有尽有,包括办公楼、休闲场所、酒店和旋转餐厅等等,目标是建成一个集合商务、娱乐和旅游的综合性地标,成为足以吸引全球目光的“东方明珠”。

最初的设计方案甚至考虑过增设赌场和卡拉OK等娱乐项目,以此来吸引更多外国游客,但最终这些想法没有能够实现。
美好的愿景最终还是被残酷的现实击败。柳京饭店的建造过程可没那么容易,充满了各种问题和挑战。

1987年,饭店正式开工建设。为了能在1992年金日成八十大寿之前顺利完工,朝鲜政府下了血本,高价请来了法国设计师和欧洲的建筑队伍。

在最初的两年,依靠苏联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工程进度还算比较顺利,然而好日子并不长久,1989年,东欧发生巨变,苏联国内也陷入混乱,经济一下子变得非常糟糕。
戈尔巴乔夫没办法,只能减少甚至停止对朝鲜等国家的经济援助,这对一直依靠苏联“输血”的朝鲜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朝鲜经济也因此陷入了困境。

1991年苏联解体后,朝鲜遭受重创,失去了最重要的经济后盾,经济迅速恶化,并且在随后的十年里持续衰退。
朝鲜的工业几乎停摆,基本生活物资都难以保证,国家陷入了长期的“苦难行军”时期,受此影响,柳京饭店的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最终被迫停止施工。

1992年,饭店完成了外部结构封顶,但内部装修和设施安装却因资金短缺而无限期延后。
欧洲施工队走了,留下光秃秃的水泥架子和楼顶废弃的起重机,原本打算作为金日成80岁生日礼物的宏伟建筑,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烂尾楼,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这座原本计划拥有3000个房间,迎接世界各地游客的豪华酒店,最终却一个房间也没能建成。
更残酷的现实接踵而至,1994年,朝鲜领导人金日成逝世,祸不单行,同年朝鲜又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洪水,引发了席卷全国的饥荒。

“苦难行军”时期由此开始,百姓生活陷入绝境,在国家生死攸关的时刻,柳京饭店这个曾经被视作国家荣耀的建筑,彻底被人们抛弃,甚至成为平壤市民不愿提及的伤心事。
笔者认为
当外国游客在平壤问起那座格外显眼的建筑,导游常常避而不谈,或者模糊地称之为“纪念碑”。
实际上,它象征着朝鲜经济崩溃和艰难的饥荒年代,也是对金日成时代未能实现的“亚洲最高建筑”梦想的宣告终结。

这座未完成的建筑与其说是地标,不如说是一座记录着国家发展挫折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