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海纪实
前言
近年来校园“新型霸凌”霸凌悄然出现。
没有拳打脚踢和嘲笑捉弄,却让不少中国青少年深受其害。
不仅仅是学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给孩子造成生命危险!
而这种“新型霸凌”,老师不放在心上,同学还争相模仿!
直到自己家孩子被折磨的不成人样后,许多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新型霸凌”
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霸凌就意味着孩子遭到了殴打和辱骂。
面对这类霸凌,只要家长和老师尽心尽力,就一定会发现端倪并及时制止。
但如今却有一种不伤及孩子身体,可却依旧危害着孩子健康的“新型霸凌”悄然出现。
这种霸凌方式,不会让孩子的身体出现伤痕,但却会危害孩子的一生,而这就是“隐形霸凌”。
在如今的校园圈子里,可以看到有些孩子会被有意无意的排除在外。
看着周围的孩子三五成群,自己却只能成为群体中的“透明人”。
在课间休息时,别的孩子嬉笑玩耍,但被边缘化的孩子却只能哑巴的看着。
在所有的分组合作阶段,大家也会有意无意的将其排挤在外。
这种来自社交上的孤立,像一堵无形的墙壁,渐渐将孩子隔绝。
而长期在这种状态下成长的孩子,会渐渐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
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朋友,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性格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不仅如此,这种隐形霸凌还会在网上形成对孩子的迫害。
要知道在如今的学校里,网络社交也几乎成为了孩子生活里密不可分第一部分。
然而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也渐渐沦为了隐形霸凌的施暴场所。
一些霸凌者会在社交平台或者软件中,针对某些孩子进行辱骂、诽谤。
还有甚至会对其进行恶意诋毁,引发其他孩子的跟风,从而导致被霸凌者遭到嘲笑和疏远。
而这些言论就像是一只无形的大手,时时刻刻的朝着孩子的脖颈逼近。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恶意会紧紧扼住孩子的咽喉,让其无法逃脱。
这会让孩子害怕同学们的眼光,更会让其产生厌学情绪。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还有两点是最容易让人忽略的“新型霸凌”方式。
那就是“语言霸凌”以及“情感压迫”。
都说童言无忌,但语言的威力却又是巨大的。
有时候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就可能会像一把利刃狠狠刺痛孩子的心。
要知道每个孩子的发育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智力方面发展的方向也尽不相同。
可偏偏就有些智力方面发展较好孩子会故意去嘲讽那些智力发育差的。
尽管孩子们可能意识不到,但这就是一种隐形的语言霸凌。
比如,有些同学会故意在被霸凌的孩子面前说。
“你这么笨,什么都做不好”,“你就是个失败者”之类的话。
这些话语虽然在成年人看上去攻击性并不强反而还有些可笑。
但在心智发育未完全的孩子耳中,却是充满了贬低与否定。
这些言语会让孩子们在潜意识里渐渐认为自己真的很差劲,什么都做不好。
而长期受到这种言语暗示伤害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怯懦、缺乏自信。
他们可能渐渐会害怕去尝试新的事物,害怕犯错,从而变得唯唯诺诺、一事无成。
而“情感压迫”的霸凌方式则是显得更加隐秘,是一种对孩子情感的操纵勒索。
霸凌者会利用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从而对其进行精神层面的霸凌。
比如,霸凌者会以“如果你不帮我做这件事,我就不理你了”。
或者“你要是敢告诉老师,我们以后都不和你玩了”等话语来威胁被霸凌的孩子。
被霸凌的孩子因为害怕失去朋友,害怕被孤立,只能乖乖听从霸凌者的要求。
这种情感操控勒索就像一副沉重的枷锁,让孩子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他们会在这种不健康的关系中越陷越深。
变得越来越依赖霸凌者,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家长们该如何应对
面对这些隐形的霸凌方式,家长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便是要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否在遭受这些隐形霸凌。
那么家长们就可以现充观察孩子的情绪出发。
众所周知,小孩子是不怎么会隐藏自己的情绪的,而他们的情绪就像是一面镜子。
能够清晰的反映出他们在学校的生活状态和以及遭遇。
比如可以观察孩子的情绪是否会经常变得十分低落,对之前喜欢的事物失去了兴趣。
也要注意孩子是否变得沉默寡言,眼神躲闪不敢与人对视。
这些细微的变化都可能是孩子在学校遭遇隐形霸凌的信号。
一旦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家长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事情的真相。
在得知真相后,不要着急,要让孩子把心中压抑许久的情绪倾诉出来。
而家长要做的便是,在倾听的过程中,不要去打断孩子,也不要急着去给出建议。
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感受到家长的理解和尊重,让他们知道自己有在被人关注。
当孩子倾诉完后,家长再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并且要时常教导孩子保护自己的方法,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勇敢去的寻求学校老师以及家长的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声音很重要,也要让孩子明白。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向家长寻求帮助,家长会永远站在他们这一边。
小结
校园霸凌就像是藏在孩子身边的定时炸弹。
随时可能危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从而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家长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时刻关注自己的孩子的心身健康。
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2024-12-25《伴你成长|家长请留意:什么是不动手的“隐形霸凌”》
中工网2024-03-31《“不见伤痕”的霸凌如何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