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如强硬表态:未成年人性剥削行为“绝对不可容忍”

筱三木 2025-04-23 21:20:44

林心如出席公开活动时,针对黄子佼涉嫌持有未成年人性影像案再度发声,强调对儿童性剥削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对于儿少,不管是性侵犯、家暴啊、性虐待啊,非法这种录制影片,这些事情是完全没办法接受。” 她的强硬立场与案件最新进展形成共振 —— 台北地检署当日宣布,在黄子佼扣押的硬盘中新增 12 名未成年受害者、586 个性影像档案,其中最小受害者仅 10 岁,画面包含女童被迫摆出暴露姿势等恶劣内容。

一、案件脉络:从 “缓起诉” 到 “顶格判决” 的争议

黄子佼事件始于 2023 年 6 月,旅法网红 Zofia 指控其在 17 岁时强吻并诱拍裸照,随后多名女性跟进指控性骚扰。2024 年 4 月,警方搜查其住所时发现 7 部未成年性影像,检方最初以 “持有少年性影像罪” 缓起诉 2 年,但因舆论质疑 “轻纵”,最终追加起诉至 2259 部影像、35 名受害者(最小 11 岁),2024 年 12 月一审判决有期徒刑 8 个月。

2025 年 4 月,案件再曝重大进展:检方在二次清查中发现,黄子佼通过 “创意私房” 论坛(台版 N 号房)购买的性影像涉及 12 名新增受害者,且部分视频附有受害者学生证、社交账号截图以证明真实性。法律界人士分析,若法院采纳新增罪证,参照类似案件判例,合并刑期可能突破 7 年。

二、法律争议:量刑过轻与司法宽容的矛盾

台湾《儿童及少年性剥削防制条例》第 39 条规定,持有未成年性影像最高仅判 1 年徒刑。尽管黄子佼持有数量庞大(2259 部),一审仍仅判 8 个月,公众认为 “罚不当罪”。对比国际案例,美国类似案件可判 10 年以上,日本亦设分级量刑条款,台湾现行法律被批 “落后且缺乏威慑力”。

更引发争议的是检方初期的 “缓起诉” 处分(罚款 120 万新台币 + 悔过书),被舆论批评为 “牺牲受害者权益以宽宥名人”。黄子佼在侦查阶段认罪,庭审时却翻供称 “不知影像涉及未成年人”,法院认定其 “无悔意”,拒绝缓刑。

三、社会反响:娱乐圈切割与公众声讨

事件曝光后,台湾社会掀起 “道德审判” 浪潮:

行业抵制:世新大学撤销其 “杰出校友” 称号,高雄、嘉义等地政府将其列入 “永不合作” 名单,过往活动影像全面下架。

艺人联署:隋棠宣布 “不再参与任何黄子佼相关活动”,贾永婕、陶晶莹等联署呼吁修法,要求建立性犯罪者数据库并严惩平台经营者。

受害者行动:部分受害者家属成立后援会,要求黄子佼公开道歉、赔偿心理治疗费,并推动立法加重刑罚。

林心如的发声与公众情绪形成共振。她作为台湾资深艺人,曾因早年资助山西艾滋病儿童学校引发关注,此次对儿童性剥削的强烈谴责,被视为对娱乐圈 “道德标杆” 的重塑。

四、事件本质:产业链曝光与司法改革呼声

检方调查显示,黄子佼长期通过暗网论坛购买性剥削影像,部分视频涉及暴力虐待,且存在 “付费指定拍摄”“鼓励偷拍者上传内容” 等行为。论坛为证明真实性,甚至提供受害者生活照、社交账号截图,形成 “拍摄 - 贩卖 - 购买” 的完整产业链。

法律专家指出,黄子佼案暴露了台湾司法系统的多重漏洞:

量刑标准僵化:现行法律未区分持有数量与情节严重性,导致 “2259 部影像仅判 8 个月” 的荒谬结果。

平台监管缺位:“创意私房” 论坛近万名会员中,仅黄子佼被追责,平台经营者及其他购买者仍逍遥法外。

受害者保护不足:部分受害者因身份不明或不愿报案,导致司法程序受阻,心理创伤难以修复。

五、林心如的立场:从 “公益形象” 到 “社会监督者”

林心如此次发声并非孤立事件。她近年多次公开关注儿童权益,如资助山西艾滋病儿童学校、参与反家暴宣传等。尽管其过往曾因 “捐赠争议” 陷入舆论风波,但此次对黄子佼案的态度被视为 “回归公益初心”。

值得注意的是,林心如的言论与台湾 “时代力量” 等政党推动的修法倡议形成呼应。立法委员提议将持有未成年性影像罪的最高刑期提高至 7 年,并强制犯罪者进行心理治疗,同时要求平台承担连带责任。

结语:从个案到系统改革的倒逼

黄子佼事件已超越个人丑闻范畴,成为台湾社会反思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契机。林心如等公众人物的发声、受害者家属的行动、法律界的呼吁,共同推动着司法改革的进程。正如检方在最新声明中强调:“每一部影像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人生,法律必须成为保护未成年人的最后防线。” 这场风暴能否真正改变台湾的法律与社会生态,仍需拭目以待。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