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江湖梦为何总让人又爱又恨?

大来 2025-04-12 16:12:27

姜文的电影,就如同一坛历经岁月沉淀的陈年老酒,初次品尝之时,那味道颇为辛辣,不过回味起来,却极为绵长。

从《让子弹飞》起始到《一步之遥》接着延伸,到《邪不压正》,他的“民国三部曲”,借助荒诞这一外在形式,把隐喻当作主要任务,巧妙地将历史风云融合进江湖传说当中。

而且在那些紧张而刺激的画面中,竟然能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一些辛辣的哲理。

这三部作品,就如同姜文所绘的三幅自画像那般,其间既有少年意气风发地尽情张扬,又有中年时在迷茫中苦苦挣扎。最后终归是一场酣畅淋漓、以德报怨的江湖之梦。

《让子弹飞》烈酒入喉,众生皆醉

如果说姜文的电影好似一场盛大的宴会,那《让子弹飞》无疑是在这席间,最为浓烈的那一杯酒。

鹅城的故事看似荒诞,实则刀光剑影。

张麻子姜文饰带着一群土匪进城,与黄四郎(周润发饰)斗智斗勇,表面是土匪与恶霸的较量,内里却藏着“革命”与“权力”的寓言。

姜文凭借着紧密的台词以及具像化的角色,将观众拉入了一场狂欢。枪声马蹄声笑声相互交织,竟好像旧时代的江湖传奇那般。

影片中,“枪在手跟我走”的呐喊是对民心的试探,亦是对理想的叩问。张麻子终究赢了,不过鹅城的百姓仍旧麻木。火车载着胜利者的背影,驶向浦东,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

有人讲这部电影是姜文对现实的戏谑,亦是他对理想的执念。

正如网友调侃:“看懂《让子弹飞》的人一半在鼓掌,一半在找隐喻。”

《一步之遥》华丽冒险,醉后真言

如果说《让子弹飞》是烈酒这样的话,《一步之遥》便是一场醉后的呓语。

姜文在这部电影里,轻松愉快地彻底放飞自我,用百老汇式的歌舞,以及浮夸的选美桥段,讲述了一个有关谎言与真相的故事。

马走日姜文饰的逃亡简直就像导演对创作自由的追逐,他竟然渴望打破观众的期待,却反倒陷入了自我表达的迷宫。

影片上映之后,争议一直不断;有的人嫌弃它“神神道道”,与此同时也有人称赞它“先锋实验”。

姜文借着马走日之口自我嘲笑地说道:“我并非是个坏人,我仅仅只是个孩子。”这句话或许能够道出他的创作心态。

在商业与艺术的夹缝之中,他仿佛就像是个固执的孩子,不仅想要玩得痛快,还希望能够被世人所理解。

可惜这场冒险终究是曲高和寡,就如同影片结尾那声枪响一样,虽然震撼,但却显得格外孤寂。

《邪不压正》侠客归来,快意江湖

到了《邪不压正》,姜文终于与自己和解。

他把镜头精准地对准了1937年的北平,而且让李天然(由彭于晏饰演)在那屋顶之上,轻松愉快地飞檐走壁,与此同时在那复杂的阴谋之中,干脆利落地手刃仇敌。

这部电影,少了些许晦涩之感,多了一份写意之韵,就如同一幅泼墨而成的山水画一般,那江湖气,更是扑面而来。

李天然的复仇之路,从家恨到国仇;从那怯懦的模样,到渐渐的觉醒。就好似姜文给“英雄”所做的重新界定——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救世主,而是经历了诸多挣扎的平凡之人。

影片中蓝青峰讲道:“我下了一盘大棋。”这话难道不正是把姜文自己阐释得明明白白吗?

他让角色在屋顶上,快速奔跑,在雪地里,展开争斗,靠着那种很荒诞的手法,消解了庄重,借着浪漫的态度,去面对现实。

不过说实在的,尽管有人对剧情提出“虎头蛇尾”的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邪不压正》绝对是姜文最“随性”的一部电影。

他不再在意观众能否理解那些隐喻,而是把家国情怀巧妙地藏在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江湖梦幻里面。

三部曲之外:姜文的江湖与执念

姜文的电影,从来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故事。在他的镜头里,有着历史那深沉的倒影;有着文人那傲岸的风骨;亦有着市井之中那袅袅的烟火气。

《让子弹飞》,是理想主义激昂的冲锋号;《一步之遥》,是艺术家独步的舞蹈;《邪不压正》,则是侠客悄然的归隐宣言。

这三部电影,宛如姜文的三重独特人格:一面是热血澎湃的革命者,一面是孤高求胜的诗人,一面是淡然轻笑看风云的江湖客。

有人讲姜文的电影乃“供懂得之人观看的”。

可也许他更为期望观众抛开“懂或不懂”的固执念头,单纯地去领略这趟光影之旅。

就如《邪不压正》里李天然于屋顶奔行的那一幕。彼时他并非复仇者,仅仅是一个追逐风的少年而已。

而且姜文一直都是那个在电影天地里“让子弹多飞些时候”的顽皮小子,以镜头作诗篇,借荒诞来抒发情感。

江湖路远,侠客未老。姜文的电影,或许正如他所说:“重要的不是故事,而是讲故事的人。”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