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的时候我们在:跌破历史估值,进入绝对低估区间!这篇文章中,和大家说了创业板的情况。
当时正巧是创业板年内的最低位置附近。
到了今天我回看之后发现,创业板虽然相比之前涨了不少,但依然处于低位。

当前估值仅仅高于过去10年17.3%的时间。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这几年上面一直大力支持新能源,半导体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到了2025年这种倾向性越来越明显。
这是为什么?
过去的几十年里,房地产和基建之所以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不是房子本身,而是房子带动的上下游近一百个产业链。
这些产业链从煤炭钢铁到建材设计最后到家电家具,几乎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甚至金融业也和房地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与此同时,这些所覆盖的行业又会带来社会几千万的就业问题,每年吸纳大量的毕业生。
当房价上涨或者稳定的时候,这就会形成一个正向的闭环,大家都有钱赚,就业还不错。
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但是,从最近这几年开始,地产增长开始出现乏力,这个正向闭环突然开始转得很吃力了。与此同时,国内却没有一个支柱产业能顶上。
这时候国家面临的是产业转型问题。
也就是说,必须从之前的传统行业过渡到一些新兴产业,必须找到新的经济支柱。
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
我国在这一块之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展到世界前列,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把造车的上下游全产业链全部打通并建立在国内。
表面看一个个造车新势力高度竞争,实际上这些背后的产业链也在不断地拓展稳固。
推动新能源车的发展有很多优势,比如为了环保,为了摆脱对石油化工的依赖防止西方卡脖子。
但这里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解决潜在能源制裁的同时,我们已经把全产业链渗透在了国内,而这些又会像房地产的逻辑反哺很多行业及就业岗位,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
因此,我觉得站在2025年这个转折点上,未来和新兴板块沾边的都会存在着巨大的机会,都有可能随时爆发。毕竟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新的产业结构代替老的产业。
正因为如此,创业板和科创板也许是我们未来都绕不开的两个板块。
拿创业板来说,他的行业分布就基本涵盖了我上面说的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新质生产力大方向。

科创板也大致如此。

从投资策略的角度来讲。
不论是科创板还是创业板,里的成分股大多属于新型创新类企业,这样的企业不论是股价还是盈利波动都比较大,但同时里面又有不少板块是上面重视的方向。
因此,投资他们最稳妥的策略有这么几个。
1,对个股没有十足把握的时候,最好不要选择个股,个股波动大,资金占用多,而且还有经营风险。最佳的选择对象是选择相关的指数基金,比如创业板ETF广发(159952)和科创50ETF龙头(588060)。
前者跟踪的是创业板指数,其综合费率只有0.2%,处于全市场ETF最低档,而且也是同类13只创业板ETF中唯一一只实现连续8个完整季度规模正增长的品种。而且,根据wind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21-2024这4个完整自然年度里,它的区间的单年度回报,连续在同类百亿ETF中居首。
后者跟踪的是科创板排名前50的公司,聚焦科创板中市值大、流动性好的科创企业,指数行业集中、个股分散,“硬科技”特征显著。同时也是全市场第四只份额突破百亿的科创50ETF。
他们的成分股都以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为主,而且涨跌幅都是20%。适合喜欢高弹性的选手。
如果后面市场真的能持续好转,这些高弹性的板块也会第一个冲锋陷阵。

2,作为互补标的对自己的仓位进行平衡。如果我们之前持有了过多的价值股或者成熟类企业的股票,那么适当的加入创业板和科创板配置,可以平衡一下仓位,做到均衡配置。
3,有一个最无脑的配置策略,就是”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科创板“动态平衡。简单来说,就是选择这三个指数背后代表性的指数基金,接着根据自己的偏好去进行仓位分配(比如平均分三份各买33.33%或者3:3:4都行),然后每隔一年或者两年去做动态平衡。(前提是在低估范围内买入)
我们都知道,市场的风格永远不是固定的,可能这段时间大盘股好一些,过一段时间小盘股表现好一些。我们就每隔一段时间,把涨的好的卖出并和剩余的做动态平衡依旧保持最初的仓位配置比例。
总的来说,如果大家看好后市,适当关注创业板和科创板肯定是错不了,真有牛市了,这俩板块的弹性很难让人失望。
相反,如果大家对后市比较谨慎,那么最好就老老实实的选一个传统的大盘类指数基金,赚一个安稳钱。
不管选择哪一个,都不要单一风格仓位过重,不然很容易失衡。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