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演义故事之宋史01陈桥兵变

划过指尖有烟云 2025-04-18 22:17:07

唐朝灭亡,军阀割据,天下大乱,到了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在洛阳禁军营内,出生了一个“香孩儿”。这个香孩儿乃是赵弘殷的妻子杜氏所生。传说此儿生时,满屋异香扑鼻。

赵弘殷是后唐禁军的大将,妻子杜氏随军住在营中。他们先生了个男孩,取名匡济,不幸夭折了;第二胎生了这个香孩儿,取名匡胤(音印yìn) .

香孩儿赵匡胤渐渐长大成人,容貌雄伟,性格豪爽。他出入营中,最好骑马射箭。全营将士都很喜爱他、看重他。

在赵弘殷领兵出征时,匡胤就和母亲留在家里。他每日无事,以骑马射箭作为游戏。杜氏劝他读书,匡胤说:“治世用文,乱世用武。如今世事纷乱,只有习武才能安邦定国。”

杜氏说:“我儿能继承父业就算好了,还想什么大功名、大事业吗?”匡胤说:“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过是个将门之子,却能造成帝业;孩儿也想像他那样,轰轰烈烈,做个大丈夫!”

杜氏说:“你不要信口胡说,说大话的人,往往后来没有用处。你还是读书去吧!”匡胤见母亲生气,就默默退了出来。但是他天性好动,仍是不愿读书。

这天,有个少年牵来一匹马,对匡胤说:“此马烈性,无人能骑。你敢试一试吗?”匡胤一看此马,不过肥壮高大,并无奇异之处。

他微微一笑,说:“天下没有难骑的马。越是烈马,我越要骑它!”少年说:“你还要小心才是。”匡胤说:“不能驾驭马,怎能驾驭人!”说着,不等备鞍,就跳上马去。

那马不待鞭策,就向前疾走。霎时间,四蹄飞扬,如风驰电掣一般。

马跑了五六里,来到一座城门前。城门不高,行人很多。匡胤唯恐入城伤人,想拨转马头,原路回去。不想那马不听调动,匡胤十分着急,那马却疾驰如飞,直奔城门。

快马直入城门,匡胤刚一抬头,左额触上门楣;他向后一仰,一个倒筋斗,从马后坠了下来。

那少年从后面追了上来,见匡胤落马,不由叫道:“匡胤,匡胤,要你小心,你却不听…………”他再向前一看,匡胤已安然立在地上。

匡胤既不惊慌,也不退缩。他向前蹿了两个箭步,追上那马,纵身一跃,又骑到马上。接着,他扬鞭向马头一拦,那马随鞭回头,转过身来。

那马经这一着,不似从前倔强了。匡胤挥鞭,顺着原路,安然回来了。那少年见匡胤面不改色,从容自若,十分佩服。

从此以后,匡胤声名传出,大家都对他十分敬爱。磁州韩令坤和太原慕容延钊(音昭zhāo),闻匡胤盛名,特地赶来拜访。三人一见如故,往来密切,结成知己。

这时,辽国灭了后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王朝。中原一带被辽兵蹂躏,民不聊生。匡胤恨不得立即从军,驱除大敌。

可是,赵弘殷为匡胤聘定贺氏女为妻,并择吉成婚。新婚燕尔,匡胤只好住了下来。到了后汉隐帝乾祐年间,赵弘殷奉命出征凤翔。匡胤没能随军,在家侍奉母亲。

他胸怀壮志,岂能在家安居?匡胤要辞母而去,杜氏不允。他拿定主意,私自离开家门。

在半路途中,匡胤才寄信给母亲和妻子,说要西去寻父。可是,他初次远行,走错了路,本想向西,竟往南去了。

走了多日,来到襄阳,匡胤所带川资盘费业已用尽。眼看日落西山,无钱住店。只见前面有一座寺院,就想去借宿一宵。

来到寺前,叩了庙门,出来两个僧人。他们见匡胤衣衫不整,像个落魄的武夫,吊白眼相待,不准他进庙。匡胤说了许多好话,二僧依然不允。

匡胤忍耐不住,厉声说:“你们太不通情理了,可别惹恼了我!”僧人说:“你又不是皇帝,惹了你能怎么样?”匡胤大怒,一脚踢倒一个,另一个见势不妙,拔腿便跑。

匡胤正要追进寺去,只见庙内迎出一位老僧。他衲衣锡杖,很长的寿眉,一头白发,神态安详。

匡胤一见,知是一位高僧,连忙站住,拱手行礼。老僧还礼说:“小徒无知,多有冒犯,请勿见怪。”匡胤说:“偶过宝刹,想借住一宵,怎奈令徒不肯答应,方起争执。”

老僧将匡胤让进寺内,落座献茶,并将二僧唤了出来,吩咐说:“快将客房收拾出来,准备贵客安歇。”

二人谈起当前的时势风云,老僧知道得很详细。匡胤请问将来的结局。老僧说:“有勇者平之,有德者居之。”匡胤又问起自己的前途。老僧说:“由此向北,自有奇遇。”

当夜,匡胤住在寺中。转天老僧又摆酒相待。匡胤问:“天下大乱,何时太平?”老僧道:“中原统一自然太平。”匡胤问:“谁能统一?”老僧说:“总要戒杀好生,方能统一中原。”

酒饭已毕,匡胤告辞。老僧直把他送出庙门以外,又赠送了十两银子的盘川,说:“贵客北行数日,便有适合的去处了。”

匡胤按照老僧嘱咐,直向北行。一路上饱看景色,倒也不寂寞。这天,渡过汉水,顺流而上。

走着走着,只见前面层峦叠嶂,很是险峻。山后,隐隐出现了一座大营,依险驻扎。悬空飘着大旗一面,上有一个大字,但被风吹着,看不清楚。

匡胤急行数十步,看清大旗上的“郭”字。他来到营前说:“求见大帅。”兵士问他的姓名来历,匡胤说:“姓赵名匡胤,涿州人氏,父亲现任都指挥使。”兵士道:“你不在家享福,到此做甚?”

匡胤说:“乱世出英雄,我来此投军,报效国家,建立功业。”兵士说了声“有大志”,就连忙进营内通报去了。

原来,这正是北汉特任招慰安抚使郭威的大营。他正奉命西征,在此安营暂歇。郭威闻报,立传赵匡胤进见。

匡胤进帐行礼。郭威见他方面大耳,气概非凡,问了他的家世,知道他是从家里逃出来投军的,很是赞赏。命他留在营中,随同西征。匡胤拜谢。

匡胤留在郭威营中,随军来到河中。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号称永兴、凤翔、河中三镇盘主,不遵后汉隐帝之命;他见郭威军前来便率兵迎敌。

郭威军勇敢善战,屡次获胜。赵匡胤随军杀敌,立了不少功劳。最后,李守贞败死,河中平定。

公元951年,郭威篡夺了后汉政权,自立为皇帝,改国号周,赵匡胤被任命为东西班行首,兼滑州副指挥,后又调往开封府任马直军使。

郭威是一个贫寒出身的皇帝。他在位三年,十分重视内政和军队的纪律,安定了大部分流民的生活,严惩贪污,取消杂税和残酷的刑法。对安定社会,发展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郭威死后,由其养子柴荣继位,即周世宗。这时,北汉皇帝刘崇,闻听世宗新立,就亲自率领三万人马,并联合辽国兵将万余,入侵高平。

周世宗柴荣正在壮年,很会用兵。他闻听北汉入侵,就亲自率领禁军,兼程前进,不到两天,便到高平。此时,赵匡胤正是禁军的大将。

北汉兵士,人人勇壮,又有辽国的铁骑,勇往直前,如潮水般涌来。周世宗督军迎敌,兵对兵,将对将,战斗起来。

战了几个回合,只见从周军阵内窜出一支马队,向汉军投降。原来是樊爱能和何徽两员战将,还有步兵千余人,也跟了过去。

周世宗见状大怒,催马突出阵前,率兵直上。北汉主刘崇见世宗亲自出阵,立即命数百名弓箭手,一齐放箭,要射杀世宗。

周世宗的亲兵,用盾牌将他护住;但乱箭射来,十分危急。这时,赵匡胤正在中军,他大喊一声:“主危臣死,快随我护主杀敌!”

他催马跃出,手执一条通天棍,直冲敌阵。许多将军也随他冲出。哪管箭如飞蝗,只是向敌阵冲去。霎时杀退了敌军弓箭手,敌兵纷纷后退。

周世宗见汉军被匡胤等将士击退,一声号令,亲率兵士们奋勇追赶。北汉主刘崇败入河东,闭城固守。周兵把城团团围住。

叛将樊爱能和何徽,被汉军拒之城外,不准入城。他们无处逃脱,只得回周营请罪。周世宗立命斩首。

第二天,周世宗趋兵攻城。城上乱箭齐射,飞石如雨。赵匡胤身先士卒,带兵冲到城下。

他见城高难攀,即命将士放火焚城。城上见到火光,将乱箭飞石集中打来。赵匡胤防不胜防,右臂被射伤,血流如注。他扯下战袍一角,裹伤再战。周世宗连忙传令收兵。

周兵围困河东,屯兵城下,攻城不克。周世宗恐非久计,即命拔队,退还汴京。升任赵匡胤为都虞候,兼严州刺史。

这时,南唐中主李璟(音景jǐng),占据淮南一带。世宗三年,柴荣要荡平江淮,发兵南下。赵匡胤和父亲赵弘殷都随军出征。

先锋李重进和南唐大将刘彦贞遭遇,杀了一阵。刘彦贞大败,南唐军溃退。刘彦贞在乱兵中被杀,连头颅也不知哪里去了。

赵匡胤领兵继进,遇着唐将何延锡,一场鏖战,匡胤取了何延锡的首级。南唐大败。南唐李璟十分震惊,忙派节度使皇甫晖、姚凤率兵十余万,前来抵挡。

皇甫晖和姚凤闻听周兵势盛,不敢前进,驻守清流关,拥兵自守。清流关在滁州西南,倚山靠水,十分雄峻,不易攻破。

探马报到周营,周世宗很为难。赵匡胤挺身而出,说:“臣愿领兵二万,去夺此关。”世宗说:“卿虽忠勇,但此关十分坚固,皇甫晖和姚凤乃是南唐勇将,恐一时难以攻下此关!”

匡胤说:“晖、凤二人如真勇敢,就该出关应战;他们龟缩关中,分明是胆怯。我若率军骤进,出其不意,即可夺得此关!”世宗连连点头。当即拨兵二万,命匡胤明日攻城。

当晚,匡胤领兵,星夜前进。一路上偃旗息鼓,各队鱼贯而行,毫无声响。到距关十里处,天将黎明,他命军士兼程前进。

到了清流关下,天即黎明。关上守兵,全然不知。直到旭日初升,关内才派了侦察骑兵,出来探看敌情。

不想,刚开城门,忽然蹿出一员大将,手起刀落,将侦骑砍倒。城外周兵呐喊着夺了城门,杀了进去。

皇甫晖和姚凤二人,刚刚起床,闻听周兵进关,只吓得手足无措。皇甫晖跑出门来,跨马东奔,姚凤也随着出来,逃命要紧。

赵匡胤督师入关,大杀大砍,将唐兵杀死无数。敌兵惊恐万分,纷纷向滁州逃窜。

皇甫晖和姚凤一口气跑到滁州城内。回头一看,烟尘滚滚,旗帜飞扬,赵匡胤率领周兵,似旋风一般,追了上来。

皇甫晖忙命军士拉起吊桥,关了城门。周兵追到城边,一声呐喊,都跳入护城河内,水攻城。匡胤鞭催马,一趺跨过七八丈宽的护城河,督师猛攻。

正在攻城,忽听城楼上有人喊道:“请赵统帅答话。”赵匡胤抬头一望,原来是皇甫晖,当即答道:“有话请讲。”

皇甫晖说:“大丈夫明战明胜,你可敢明日列队,决一胜负?”匡胤大笑道:“限你半日,整军出来,比个你死我活!”说罢,命众将士停止攻城。

过了半日,果然城门大开,皇甫晖和姚凤率领兵马,列队出城,赵匡胤一见,拍马而来。

他盔甲鲜明,挥棍冲入敌队。皇甫晖措手不及,左肩中了一棍,翻身落马;姚凤正要相救,周兵刀枪齐至,马先受伤。

赵匡胤生擒了皇甫晖和姚凤二将,唐兵溃败,滁州不攻自破。赵匡胤率周兵入城安民。

周世宗闻报,命翰林学士窦仪到滁州查点官库;后又有军事判官赵普前来。匡胤和赵普本是旧相识,二人很是投缘。

赵普见赵匡胤派兵清乡,捕来散兵乡民百余名,都要作为匪盗斩首,便阻拦说:“未曾审问明白,怎能一律处斩?”

匡胤笑道:“书生所见!此处人民,都是我俘虏,要杀便杀,何须审问!”赵晋说:“南唐虽是敌国,百姓无辜。明公素有大志,还请三思而

匡胤点头,请赵普审问。赵普仔细调查、审问,将盗匪治罪,被冤的百姓一律释放。滁州百姓都称颂匡胤贤明,匡胤也更加相信赵普的远见。

这时,赵弘殷奉命来到滁州。父子相见,欢欣团聚。不想,弘殷年老力衰,病倒在床。匡胤只得朝夕侍奉。

周世宗颁来诏书,命赵匡胤领兵到六合,兼援扬州。扬州守将乃是匡胤好友韩令坤,因唐兵六万齐集扬州,六合危急,向滁州求援。

上奉君命,下有友情,怎好不急去援救,但父病甚重,怎忍远离?赵匡胤不由进退两难。他与赵普商议。赵普说:“君命不可违,请君即日出兵。尊翁病体,我可代尽子职。”

匡胤很是感激。赵普说:“你我都是赵姓,君父即我父,放心去吧!”匡胤拜谢已毕,即带精兵两千,直趋六合。

原来,唐中主李璟命其弟齐王李景达为帅,选精锐兵士六万,复夺扬州。扬州守将韩令坤情知寡不敌众,难以拒守,终日惶惶不安。

赵匡胤率兵东行,即日来到六合,忽听探马报道:韩令坤已弃扬州西走。匡胤大怒,说:“扬州乃江北重镇,如被唐兵夺回,大事去了。”遂命兵士守住路口,遇有扬州退兵,即将足砍下。

他又修书一封,派快马东去,截住韩令坤,半责半劝,晓以大义,命他返回扬州坚守。

韩令坤接到匡胤书信,羞愧难当,猛醒过来。他立即召回退兵,返回扬州。这时,正好南唐偏将陆孟俊杀来。令坤督军死战,生擒陆孟俊,杀退唐兵。

南唐统帅李景达,闻孟俊被擒,韩令坤死守扬州,即与部下商议如何进兵。左右说,令坤决死守城,不易攻取;不如绕道去攻六合,截他归路,不攻自破。

李景达乃向六合进兵,距城二十里扎营。赵匡胤在城中按兵不动。两下相持数日。

六合城中,诸将请赵匡胤出击。匡胤说:“我兵二千,唐兵数万。如若出城,被他看破,难以取胜。不如等他前来,我以逸待劳,杀他一阵。”诸将点头。

又等数日,果然李景达发兵前来讨战。赵匡胤整军出城,只见唐兵摇旗呐喊,蜂拥而至。匡胤依城迎敌,亲自指挥将士奋勇向前。杀到天晚,不分胜负,各自鸣金收兵。

匡胤回城,对众将士说:“敌众我寡,全靠人人忠勇,方可取胜。明日再战,前进者赏,后退者斩,定要听我号令。”说罢,将牙将张琼唤入帐内。

匡胤命张琼带兵一千,连夜出城,绕至江口,如唐兵败退,乘势截杀。张琼领命去了。匡胤又嘱咐众将,明日杀敌,要带领本队各自为战,奋勇突击,插入敌阵。

翌日,赵匡胤率队出城,迎上敌兵。李景达自恃兵多将广,命分成两翼,包抄周军。不想,匡胤一声号令,众将各带本队直向周军阵内退来。周军两翼虽被包围,中军未被冲破。

金鼓齐鸣,喧声震地。忽然在赵匡胤马后,冲出一彪人马,直奔李景达的中军杀来。他们各个手执长矛,冲杀直入,竟将李景达马前的大纛钩倒了。

唐兵见中军大旗倒下,纷纷惊叫,阵势大乱。赵匡胤指挥众将,一齐突向敌兵中军,向李景达杀来。李景达大吃一惊,拨马后退。唐兵见主帅惊逃,顿时溃败下来。

赵匡胤挥兵追杀,直至江边。只听鼓角齐鸣,张琼率领伏兵,杀了出来。李景达险些落马。唐将岑楼景,迎着张琼,大战起来。

李景达由亲兵护卫,逃到江边,寻了一只小船,逃渡过去。可怜数万精兵,被赵匡胤在江口杀得片甲不留。

周世宗返京,召赵匡胤父子入朝。赵匡胤闻命,由六合撤兵至滁州。赵弘殷因赵普精心服侍,业已病愈。匡胤拜谢了赵普,即一同班师回汴都。

到了京城,赵匡胤父子很受世宗称颂。世宗封赵弘殷为检点司徒,赵匡胤为定国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赵普为节度推官。

周世宗又计划征服江南,但水师不如南唐,因命南唐降将督练水师,造了许多战舰。

李重进仍围困寿州,屯兵城外。南唐将军朱元等领兵来援,扎营城外;节度使刘仁瞻守城,多方布阵,十分巩固,使李重进无懈可击。

周世宗闻南唐援兵到了寿州,恐李重进有失,遂命王环为水军统领,并亲督战船,从闵河入淮。唐主闻报,又命李景达及监军节度使陈觉,领兵五万前来。

朱元登山遥望,只见战船如织,纵横出没,滚滚而来。大船旌旗蔽日,船头正中坐着衮衣龙袍的周世宗;旁边立一员威风凛凛的大将,比周世宗还要威武——这就是赵匡胤。

周世宗亲自领兵攻城,赵匡胤主攻紫金山。水陆两军并进。赵匡胤大败唐兵,攻下了紫金山各寨。

寿州守将刘仁瞻,急得大病不起;监军使周廷构与都指挥使张全约,代仁瞻具表降服,迎接周世宗入城。

攻下寿州后,周世宗还都,晋封赵匡胤为检校太保。在出攻濠州和泗州时,匡胤自请为先锋,大破唐军。迫使泗州守将范再遇和濠州团练使郭廷谓降周。

周世宗进攻楚州,猛攻不克,匡胤调集水师,北上助战,趁月夜登岸,攻破唐营,生擒节度使陈承诏,攻占楚州。

南唐屡战屡败,李璟寝食不安,遂传位与太子弘冀,并将庐、舒、靳、黄四州献于周朝,请求罢兵。周世宗方允罢兵通好。

平定江北,周世宗得胜还朝,这时,南唐派使臣前来暗暗送赵匡胤白金三千两。匡胤笑道:“此乃反间计。”随将银子和南唐书信都呈与周世宗。

周世宗见匡胤如此忠诚,倍加褒奖,封为忠武军节度使。此时,赵弘殷病重亡故,追赠太尉,封杜氏为南阳郡太夫人。

转年,为周世宗显德六年,北汉常引辽兵入侵。世宗下诏亲自征辽,命赵匡胤为水陆都部署,韩通为陆路都部署;水陆并进。

匡胤督率战舰,顺风顺水,突入辽地。辽国兵民,毫无防备,俱都胆战心惊。辽宁州刺史王洪,开城投降。匡胤命王洪为向导,进攻益津关,守将佟延晖也降服了。

赵匡胤弃舟登陆,来攻瓦桥关。辽兵守将姚内斌,率数千骑出关迎战,被匡胤挥兵一扫,即败退关内。此时,韩通亦率陆骑兵赶到,说莫州、瀛州俱已降服。

翌日,匡胤到关下劝姚内斌出降。恰巧李重进率禁军拥周世宗来到关前,姚内斌连忙出城迎降。

周世宗已得燕南各州,进入瓦桥关,大宴群臣,商议进取幽州。众臣说,辽国失去燕南,定调强兵防守幽州,不可轻入。世宗不悦,默不作答。

周世宗不听众将之言,当夜即命李重进等率兵,先行去攻幽州,又命孙行友去攻易州。当天,李重进占据固安县。

周世宗随后进固安,前进到县城以北,只见一条大河拦住去路。水流潺潺,深不见底。世宗在河边站望,只觉身上寒冷,即命军士采木造桥。

夜间,世宗突发寒疾,忽冷忽热,卧床两日。此时,孙行友攻克易州,俘边国刺史李在钦前来。世宗带病升帐。

李在钦被押进来,只求速死,世宗大怒,喝令立即推出斩首。不想,世宗忽觉头晕目眩,连忙退入后帐,一病不起。

世宗病倒,众臣欲请驾还都,但恐触怒世宗。赵匡胤说:“主上疾病不愈,在此逗留,恐非良策!”随直入后帐,劝世宗退兵。

周世宗信赖匡胤,点头应允退兵,命他调动军马。赵匡胤改瓦桥关为雄州,命韩令坤驻守,益津关为霸州,命陈思让留守。然后,扶世宗回朝。

世宗还都后,升赵匡胤为殿前都检点,兼检校太傅,握全国兵权,威名大振,宰相范质见世宗病重,请立太子。世宗遂立子宗训为梁王,年七岁。

世宗病重不治,随即死去。范质尊奉宗训即皇帝位;尊符氏为皇太后,年仅二十几岁。按帝王礼仪,葬了世宗。

幼帝登基,文武百官朝贺。赵匡胤又被加封为归德军节度使,仍兼殿前都检点。慕容延钊为副都检点。二人自幼相交,时常往来密议。

一日,百官正在议事,忽有镇、定二州来报:北汉刘钧和辽国兵马入侵。符太后连忙召范质等商议。

符太后代幼帝传旨,命赵匡胤为统帅、慕容延钊为先锋。赵匡胤又调来各处镇帅: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张光翰、赵彦徽等来京,随队北征。

当时,京城谣言甚盛,众说纷纭,都传说“都检点当为天子”。宫中并不知此等消息。

赵匡胤统率大军来到陈桥驿,天色渐晚,就命扎营。众将都入帐歇息,唯有散指挥使苗训独自站在外面,观看天象。

赵匡胤的亲吏楚昭辅过来,问道:“苗先生,你看什么?”苗训向西一指,说:“你没看见太阳下面还有一太阳吗?”

昭辅一看,果然在落日之下,似有一日,霎时落下,只有一日放光。苗训说:“先落的太阳是周,这未落的太阳就应在都检点身上了!”

一传十、十传百,都说天象已现,都检点赵匡胤要代周为皇帝...仁宁节度使高怀德出营叫道:“皇帝年幼,如今又身临大敌,如何能掌天下。不如应天顺人,立都检点为天子,然后北征。”

全军轰动,彻夜未眠,都要立赵匡胤为皇帝,方能北征。匡胤之弟赵匡义和赵普闻听,连忙商议,并出来与众将设计,拥匡胤为天子。

清晨,众将士齐集赵匡胤帐前,高呼“万岁”!赵匡胤从帐中出来,惊问何事。匡义和赵普禀知全军拥立之意;高怀德已捧过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

赵匡胤黄袍加身,由众兵将簇拥上马,回军驰入汴京。前队兵士早已入城,将宰相范质等大臣拥出,来迎接新天子登基。

全国兵马俱在匡胤掌握之中,朝内大臣谁敢违抗?范质不得已,请符太后和幼帝禅位于赵匡胤。二十多岁的寡妇和七岁孤儿,只有哭泣。

赵匡胤登基,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宋”,封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全朝文武,加官晋爵。这就是宋朝第一位皇帝。

0 阅读:0

划过指尖有烟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