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在国际刑事法院进行第一次聆讯后,菲律宾局势愈发紧张,各种势力和政治家族纷纷走上前台。也就是这个时候,大家发现原本处于优势地位的马科斯阵营,突然进攻力度减弱,且频繁释放“示好”信号,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原来出现了3个反转,有些变化直戳马科斯阵营的软肋。
第一个反转来自菲律宾参议院“反水”和马科斯家族的内讧。马科斯政府将杜特尔特移交ICC的决策,目的是借国际司法之手清除政敌,但意外点燃了国内司法主权的火药桶。
菲律宾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伊梅·马科斯(总统马科斯的亲姐姐)3月17日突然宣布对杜特尔特被拘事件展开紧急调查,并强调“菲律宾主权和法律程序必须优先”。
伊梅的身份很值得研究,因为除了马科斯姐姐外,她还曾是萨拉的闺蜜好友,若当年不是她居中斡旋,杜特尔特家族不可能与政治声誉极差的马科斯家族建立联盟,马科斯更不可能成为菲律宾总统。

所以伊梅突然“背刺”马科斯,不仅暴露出在杜特尔特问题上马科斯家族存在巨大分歧,更是将国内舆论压力推至顶点。伊梅特意强调菲参议院将着重调查逮捕杜特尔特是否符合菲律宾的法律,而这恰恰是菲律宾法律界的质疑所在。
早在2019年,菲律宾已退出《罗马规约》,而杜特尔特被指控的“反人类罪”虽发生在其任内(2016-2022年),但ICC仅对缔约国期间(2016-2019年)的罪行保留管辖权。参议院的介入,实质是向国际社会宣示:即便杜特尔特有罪,也应由菲律宾最高法院审判。
其实对于这方面,中国早就提醒过菲律宾,称ICC应避免“政治化和双重标准”!要知道很多经济水平不高的国家过于迷信西方主导的国际司法体系,而忽视了他们也频繁利用政治、资本深度干预司法。

另一个反转来自ICC,其态度也出现微妙变化。ICC在近期声明称,若调查显示指控证据不足,案件可能不会进入庭审阶段,且杜特尔特可申请取保候审。这一表态被解读为“留退路”:一方面,ICC面临法理争议(如管辖权存疑),需避免沦为政治工具;另一方面,菲律宾国内抗议浪潮高涨,国际舆论压力加剧,ICC需权衡自身公信力。
不过,马科斯显然不想放过杜特尔特。马科斯在公开演讲中将杜特尔特的“禁毒战争”刻意混淆为“滥杀平民”,试图坐实其罪名。而最近更是公开表示若有需要将配合国际刑事法院抓捕当年参与禁毒运动的涉事警察。

马科斯试图通过强化杜特尔特的“暴君”形象转移民众对经济困境(如通胀率飙升44%)的怒火。但效果适得其反,杜特尔特在底层民众中仍有高达77%的支持率。马科斯的激进手段反而激化了民怨,棉兰老岛地区甚至因此再次喊出独立公投的口号。
最后一个反转来自杜特尔特。杜特尔特虽然身陷囹圄,却仍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从他强烈要求萨拉速速返回菲律宾,便可以看出,所以针对马科斯阵营的反击也一步步展开。
杜特尔特拒绝承认ICC管辖权,坚称“审判权属于菲律宾”,这一举动不仅拖延司法程序,还将案件性质从“国际审判”扭转为“主权争议”,激发民族主义情绪。

这时候菲民众很容易联想到马科斯,他曾承诺"不配合ICC逮捕杜特尔特",但最终默许拘押行动,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进一步导致马科斯政治信誉破产,未来任何承诺都难获信任。
再者杜特尔特生病、受审的照片和视频适时的出现在社交网络和媒体,通过憔悴病容的照片(插氧气管、监舍简陋)博取同情,将自身定位为“政治迫害受害者”。
萨拉返回菲律宾一方面可以充当杜特尔特阵营的“主心骨”,而是承接来自菲律宾民众对杜特尔特的同情和支持,并将其转化为支持率。结果就是莎拉的支持率因“救父”行动飙升,而马科斯支持率已跌至20%左右。

与此同时,支持者和盟友也积极响应。按照菲律宾媒体的说法,截至3月18日整个菲律宾总计举行了58场支持杜特尔特的游行示威活动,参与人数至少有五六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参与者当中不乏参议员德拉·罗萨、宿务省省长候选人巴里夸特罗等知名人士,要知道他们这些人甘愿冒着被马科斯打击报复的风险露面,这本身就是一个信号。
或许正是因为3个反转,杜特尔特阵营迎来几个重要消息,比如菲律宾选举署确定杜特尔特仍可正常参加5月份中期选举,哪怕他人不到现场,仍有效。
原创: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