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讲话称,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在特朗普将对华关税层层加码的当下,消息一出,在各大社交平台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实,“救命药们”尚未被美国纳入所谓“对等关税”清单内。然而,从2018年的“301调查”,到2020年的新冠药品“去中国化”,再到近期FDA“大变局”,再到药品未来可能被列入关税清单,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创新药撩动着特朗普的妒火。
“挫败感”可能是奉行“小院高墙”的特朗普主义支持者们,面对泽布替尼、泽立美乳膏等中国创新药的深切感受。
全球首个批准用于2岁以上儿童与成人特应性皮炎治疗的芳香烃受体(AhR)调节剂——由上海泽德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泽立美乳膏则先于美国FDA获批前20天在中国获批上市;依沃西单抗在一项“单药头对头试验”中战胜默沙东的帕博利珠单抗;2024年百济神州的国产口服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欧美市场销售额超23亿美元,刷新国产创新药海外收入纪录……林林总总,对于常年握紧新药权杖的美国而言,中国创新药的新突破带有某种“不可接受”的意味。
这样的事实也让特朗普妒意大发,进而认为美国制药行业现有运行的体系几乎不符合他的一切价值观和政治理念,从药品的审批、生产到市场定价。比如特朗普曾表示,FDA是一只“庞大而缓慢的老乌龟”,更表示要进一步简化并加速药物审批流程。
在此前特朗普物色的FDA负责人中,最为激进的一名候选人Jim O’Neill曾经表示,药品上市中,制药企业不必去证明药物的有效性。现任FDA负责人Marty Makary也在确认听证会上表示,要推动药物快速上市,要“找到在不削减科学审查流程的前提下更快批准药物的方法”。
泽布替尼、泽立美乳膏、依沃西单抗等中国创新药挥动翅膀掀起了FDA的“大变局”。
为彻底改造FDA,特朗普在2025年2月任命反疫苗活动家小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担任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部长。肯尼迪的“改革蓝图”直指FDA,他曾多次公开表示要解雇部分FDA员工,加速创新药物的审批过程。
本月初,美国FDA最高疫苗监管官员——生物制品审评与研究中心主任彼得·马克斯(Peter Marks)被迫辞职,给美国生物技术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是继2月14日,一场被美国媒体称为“情人节大屠杀”的联邦工作人员大裁撤后,美国FDA损失的又一“关键先生”。
据了解,2月FDA约有3500名员工被裁、提前退休或自愿离职。彼得·马克斯的离职,也再度将政治压力与科学独立性之间的紧张博弈、FDA内部面临的大变局端到公众面前。在这场“政治VS科学”的冲突中,面对小罗伯特·肯尼迪的压力,FDA的独立性与新药审评体系显得摇摇欲坠。
截至4月9日晚,药品尚未被纳入列入“对等关税”清单,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药品进口国与出口国之一。中国吸纳全球先进技术、深度整合产业链推动医药产业崛起之一实例,恰恰证明了一个真理,即真正的竞争力源于开放合作的科学精神,而非筑墙征税的保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