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啊,去宋朝夏天吃冰纳凉啊

梨白谈文化 2024-07-06 14:16:06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大~家~好!之所以拖这么长的音,是因为梨白在杭州热得快翻白眼了!嗯呢,杭州这天气可是太“给力”了,前一天可能还梅雨,后一天就冲上了体感40℃+,还发了个新闻告诉你咱们出梅了!

“高兴”不起来啊,热得人快蔫了,只能在家躺着做梦,然后告诉自己梦里啥都有,然后就“梦”到了今天这篇小短文。朋友们啊,走啊,我们去宋朝吃冰纳凉啊!

吃冰之前,咱们先来壶小酒,来一壶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的“错认水”。看到这儿很多和梨白一样喜欢追剧的姐妹DNA可能动了,怎么这“错认水”名字这么熟悉呢?

没错,立马揭晓答案,这个“错认水”就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祖母还有贺弘文都劝赵丽颖饰演的盛小六最爱喝的酒。

古代酒度数不高,祖母和贺弘文为什么要劝盛小六少喝呢?倒不是怕她喝醉而是这种酒是冷酒。

这里的“冷”不是说加了冰块,而是和大娘子喜欢喝的烫羊羔酒不一样,冷酒的口感是冷冽的。

记载着南宋都城临安风物习俗的书籍《武林旧事》卷六《诸色酒名》中就有提及盛小六爱喝的错认水,“错认水《婺州》”,在一中什么蔷薇露、流香、银光、紫金全。。。。。。中特别显眼。

那么什么是错认水呢?《武林旧事》中没找着错认水的配方,在清朝的《调鼎集》中找到了一二信息,就是不知道和宋朝的是不是一个味儿,不过这酒还确实适合夏天喝。

“冰糖、荸荠浸烧酒,其清如水,夏日最宜”,酒色澄净,入口微甜又有荸荠的果香,我想我已经知道盛小六的快乐了,小伙伴们,你感受到了吗?

言归正传,说回吃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吃冰的历史那可老长了,具体可以追溯到夏朝,“颁冰也者,分冰以授大夫也”,这是夏朝时公务员福利,专属冰块。

等到了商周,开始有了冬季储冰的记载,为此还特别增设了“凌人”,专门负责这项业务。《诗经》就曾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这种冬日储藏冰块,夏日用来消暑、食用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末民国初年,梁实秋先生曾经在散文中就记载了令他念念不忘的背景北京信远斋酸梅汤。

“进门右手方有黑漆大木桶,里面有一大白瓷罐,罐子外边全是碎冰,罐子里面就是酸梅汤”,除了酸梅汤的味道好,梁实秋先生之所以对信远斋念念不忘,还以为他们家用的冰那是真干净。

话题扯得有点远,我们再回到宋朝。

宋朝也有自己专门的司冰部门,叫冰井务,专门在冬天的时候到河里储冰,供皇宫使用,当然河那么多,民间也可以储冰,夏天也有一些铺子是专门售卖冰块的。

除此之外,唐朝末年的时候人们无意中发现了用硝石催化制冰的方法,所以到了宋朝之后,“吃冰”和消暑这事儿在民间就更加普遍起来。

当时,硝石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找到的,所以古代在冬季储藏河冰还是最普遍的方法。

我们再说回吃冰这件事儿。

现在人看古代,觉得我们老祖宗想要在夏天吃冰或者冰爽的食物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其实真的也没那么难。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就有了曾侯乙铜鉴缶,他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外面一层放冰,里头放点鱼脍啥的,那就是冰镇效果,外头要是放水,那就是保温箱,所以在吃方面,我们至今能在世界美食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也是有原因的,老祖宗那就会吃!

等到了宋朝,人们直接就把冰雕成了冰壶,用来盛放冰酒,在在炎炎夏日能喝上这么一杯冰镇的小酒,别提有多爽快了!

宋朝的诗人蔡伸在《虞美人》一词中就记载了“堆琼滴露冰壶莹。楼外天如镜。水晶双枕衬云鬟。卧看千山明月、听潺湲”。

就这意境,就问你美不美?!

关于冰激凌的来源众说纷纭,很多人都说是由西方传入我们东方,也有人说是马可波罗由东方带去意大利的,梨白更倾向于由我们中国传入东方,并且早于马可波罗生活的元朝可能就已经传到了国外。

“酥山”是唐朝时统治阶级在夏天时食用的冰激凌,据说在章怀太子墓的《仕女图》以及唐朝壁画《野宴图》中都有出现,由仕女捧着,像是放在盘子里的盆景,但更像现在的冰沙。

之所以叫它是唐朝的冰激凌,那是因为“酥”指得是油酥、奶油、黄油一类的制品,所以听起来它更像是现在的牛奶冰淇淋、奶油冰淇淋。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其骄贵如此也。”

这里的杨氏子弟说得是杨贵妃家里子弟,这里的“山”就是酥山,冰和上牛奶、黄油、蜂蜜等物塑造成冰山的形状,再抬到冰库里塑兴,之后又被当作冰镇的容器在上面放上新鲜的瓜果,既能“挖”山又能吃上冰爽的水果,不得不说马嵬坡唐玄宗逼死杨贵妃确实不地道,但是杨家子弟也确实奢靡招人恨。

再说回宋朝,唐朝有冰激凌,宋朝就有小冰糖水,保证让你一个一个不吱声。

记载着北宋开封城风物习俗的书籍《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很多夏月开封城老百姓喜爱的瓜果冰食,而这些专门售卖冰饮的铺子应该就是《清明上河图》中的“饮子”摊位或者铺面。

夏月,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素签、纱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生腌水木瓜、药木瓜、鸡头穰、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广芥瓜儿、咸菜、杏片、梅子姜、莴苣、笋、芥、辣瓜旋儿、细料馉饳儿、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越梅、金屈(该字打不出来,只能以左右结构呈现,读音为qu)刀紫苏膏、金丝党梅、香枨元,皆用梅红匣盛贮。

其中纱糖冰雪冷元子、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怎么看都像是今天流行于福建、广东等地的夏日消暑小糖水,这两个地方也是保留中国中原地区古老风俗很完备的地区,梨白就在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美食文化的传承呢?

再者生腌水木瓜、梅子姜这些和水果挂钩的美食又是不是和现在流行于广西、湖南等地的解暑水果有相似之处呢?

《宋史·礼志》记载,夏天皇帝会有一些“时令”赏赐给大臣,其中就有“蜜沙冰”,梨白推测它应该和现在我们能够吃到的浇上蜜豆蜂蜜的“绵绵冰”是由异曲同工之妙的。

吴自牧的记载南宋临安城风物习俗书籍的《梦梁录》中还提及到了一种甜品“乳糖浇”和《西湖老人繁盛录》中记载的“乳糖真雪”有点相似,应该就是唐朝酥山演变而来,“真雪”应该指得就是凿的绵绵冰,和《东京梦华录》中的冷雪有着一样的意思。

说到这儿,梨白又想起了至今在新疆能够找到的冰块版绵绵冰饮品,现场一块大冰块,销售人员直接当着客人的面凿冰售卖,这可能也是一种古老的吃冰传统,小伙伴们认为呢?

到了南宋之后,宋人的“吃冰”、“喝凉水”种类就更多了,很多还和中药养生产生了联系,比如上面提到的金屈(该字打不出来,只能以左右结构呈现,读音为qu)刀紫苏膏、还比如沈香水(应该是沉香水)、再者还有香薷饮、绿豆水等等。

我们不愧是夏天即便是喝凉水也要养生的民族啊,骨子里的基因是不会变的。

所以说如果大家穿越到古代,特别是宋朝时期,不愁“热”死,去饮子店吃冰、喝凉水都能实现,回家家庭条件好的也能整个冰箱,保鲜食物是不愁的。

今天是不是又给大家“穿越”宋朝递了一股动力,有没有人和梨白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宋朝吃冰纳凉了?

关于古人乘凉、饮冰的方式方法,小伙伴们又有什么想说的呢?赶快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足迹吧,期待大家的转赞评!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0 阅读:2

梨白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