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与基辅的紧张对峙出现意外转折。在经历白宫公开争吵事件不到两天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突然释放妥协信号,表示愿意重启与美国的矿产协议谈判,但提出必须进行闭门磋商。这场外交风波暴露出乌克兰在美欧之间的艰难平衡。
2月28日的白宫会面原本被寄予厚望,却以戏剧性方式收场。据《华盛顿邮报》披露,特朗普当场要求乌克兰放弃对顿巴斯地区的主权主张,作为换取600亿美元援助的前提。泽连斯基强硬拒绝后,美方取消了原定的午餐会与联合记者会。现场外交官描述:“总统专机起飞时间比计划提前了90分钟。”
然而形势在48小时内逆转。3月2日,泽连斯基通过视频讲话改口:“乌克兰始终视美国为关键伙伴。”他特别强调已准备好签署矿产开发协议,但附加条件是将后续谈判转为闭门形式。分析人士指出,这种姿态转变与欧洲的实际支持力度密切相关——尽管英国宣布提供22亿英镑贷款,但欧盟对乌军援交付率仅达承诺的53%。
闭门谈判的要求引发多方解读。基辅政治评论家伊万诺夫认为,泽连斯基试图通过非公开场合挽回尊严:“他需要在民众面前维持强硬形象,同时避免激化与美国矛盾。”然而特朗普竞选团队发言人回应称:“总统日程已排满,现阶段没有安排二次会晤的计划。”
军事层面的压力也在加剧。乌军总参谋部3月1日报告显示,东部战线日均弹药消耗量超出补给量40%。俄罗斯国防部则宣布,过去一周在阿夫杰耶夫卡方向推进了4.2公里。北约军事顾问匿名透露:“如果美国援助断供,乌防空系统可能在10天内瘫痪。”
这场外交博弈暴露出欧洲的局限性。尽管德国总理朔尔茨高调宣称“欧洲不会抛弃乌克兰”,但其承诺的18辆豹2坦克至今仅交付6辆。法国提出的“欧洲和平基金”倡议,更因成员国分歧陷入停滞。布鲁塞尔智库报告指出,欧盟对乌援助总额仅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
泽连斯基的摇摆策略引发国内争议。最高拉达议员科瓦连科在电视辩论中批评:“总统的外交冒险正在消耗国家信用。”而街头民调显示,62%的乌克兰民众仍支持领导人“捍卫国家利益”。这场持续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小国的生存智慧面临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