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清朝历史杂谈42-能让皇帝在事后写下多达525字的罪己诏,可想这事件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14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10 分钟)
历史是没有假如的,但是如果我们强行去假如呢?假如当初清朝的嘉庆皇帝没有把皇位传给道光帝,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咸丰帝,也就不会有慈禧。瞬间就扯远了,诚然,多少人对于慈溪的怨恨是达到了极致的。然而,回到话题中,嘉庆帝选择道光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人们会说,道光是嘉庆帝实际意义上的嫡长子,当然这无可厚非,但熟悉清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道光奠定自己的储君身份的,恰好与一场事变息息相关。
咱们的教科书上不曾提及此事件,加之上世纪九十年代与本世纪初期,长时间的宫廷辫子戏霸占荧幕的时期,也因为这件事本身是一件满清的丑事,也没有人能将其以戏剧化的方式进行延展。

林清的画像
今日,就让咱们用简单的两千字,来诉说这当中的奥秘,今日之故事是为让嘉庆帝最终笃定选择道光并且由此写下五百余字罪己诏癸酉年大事件-林清之乱。
·紫禁城都被攻破了
这场事变最大的看点在哪里?咱们纵观历史,乱世之中,政权之间的战争或者民族之间的纷争,一个势力攻破另一个势力的皇宫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是这一次林清之乱居然过程中发生了民变的军队趁嘉庆帝外出打猎,攻破了紫禁城。当然,您说单纯的由外向内的攻击是很难达成这一切的,当时由林清领导的天理教军实则买通了宦官,形成内外呼应的局面。
那一年是为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天理教头目林清,率领教众,买通宦官,组织信徒二百人进攻北京紫禁城的事件。仅仅二百人就能达成这样的局面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其余鲁、豫各地亦有呼应起事,皆随即被官兵平定。
林清收到消息,趁嘉庆帝在承德举行木兰围猎,当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其与两百名教徒假装商人,潜入京师,在宫廷宦官刘得财、刘金、张泰、高广幅、王幅禄、阎进喜、杨进忠等七人为内应的帮助下,以“顺天保民”、“顺天开道”等旗号起事,直取紫禁城,攻入东华门、西华门,欲得清廷皇宫中枢。时为皇子的绵宁取出宫中封禁的火枪,在城楼上击毙两人,贝勒绵志又毙一人,并指挥部队抵御。
这场事变的结果其实不难猜测,虽说能够攻入皇宫,但毕竟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天理教攻击宣告失败,均就擒。林清被捕后遭到磔杀。
·《钦定平定教匪纪略》与绵宁
平息这场乱事之后,清廷势必也要做出一些姿态来记录这场轰动的历史事件,随即有了《钦定平定教匪纪略》。
这本史书记录自1813年农历九月至1816年农历六月初三日之间,天理教起事反清后,清军平乱的过程以及事后清查、审判的详细资料。

任何华丽的外表都掩盖不住内部的紊乱
如若您问这场事变真正的受益者是谁?自然是当时尚未皇子的嘉庆帝次子绵宁。绵宁当时31周岁,嘉庆帝因其奋勇枪杀匪徒的功绩,加年俸12000两,封其为智亲王,并将其所持之枪命名为“威烈”。在这事件上立下功勋,成为绵宁能够获得帝位的关键因素。
·嘉庆下罪己诏
事件过后,嘉庆帝下了长达525字的罪己诏,其中最后两句尤其值得深思。
“予惟躬修省,改过正心,上答天慈,下释民怨。诸臣若愿为大清国之忠良则当赤心为国,竭力尽心匡朕之咎,移民之俗;若自甘卑鄙,则当挂冠致仕,了此一身,切忽尸禄保位,益增朕罪。笔随泪洒,通谕知之。”
嘉道中衰的过程,实际也就是类似于嘉庆帝这样的人愿意面对现实的过程,当面对现实过后,民众的疾苦便不再是秘密,也彻底将曾经所谓的“康乾盛世”的虚伪面纱无情撕下。

不知道是否能事事如意?
这场事件终究没有能被选入教科书,也不曾被任意一部影视作品提及,若非了解清史,想必不少朋友皆不知其事。但是历史就是历史,默默地站在那里,等着咱们去评述。完。